國學小常識—第五期


國學小常識—第五期

<strong>— 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 —

大家晚上好,今天咱們來簡單瞭解一下“百家爭鳴”。所謂“百家爭鳴”,通俗易懂的來說就是指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湧現出一大批不同學派以及各學派之間爭芳鬥豔之局面。其形式上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吐槽大會。

《漢書·藝文志》將戰國時期主要學派分為十家,分別是:<strong>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輝煌燦爛,最獨立,最自由的時代。出現了諸子百家相互爭鳴的學術氛圍與景象,他們對宇宙、對社會、對人倫,乃至世間萬物都給出了自己的認知與解釋。他們開宗立派廣收弟子,開壇講法、著書立說。這一空前時期,被後人稱之為“百家爭鳴”。

下面我們就來快速地瞭解一下這十大學派。

儒家:以六藝教學為方法,崇尚“禮樂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

道家: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和本源、構成及變化,主張道法自然。

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派的核心觀點。

法家:主張依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名家:因從事論辯“名實”為主要學術。這裡的名,指的是名稱和概念,而實呢,所指的是事實和本質。

陰陽家:提倡陰陽五行說,並用其解釋天、地、人。

縱橫家:是戰國時期遊說諸侯的縱橫捭闔之說,他們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無國界外交家。

雜家: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雜糅百家之長,自成一派。

農家: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主要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在他們看來,農業是衣食之本,應該在一切諸法之上。

小說家: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小說家者流,蓋處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孰能想到,百家爭鳴時不甚上臺面的小說家,如今卻成為影響最廣泛,受眾最多的一支。

好,今天的《聞古知新》咱們就先到這,感謝您的關注。您別忘了,勤洗手,少出門。下載網家家客戶端,讓生活更美好。

明天咱們來簡單聊一聊墨家,我們明天再見。


(背景音樂來自網絡,如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