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大眾對“雲肩”的認知應該更多停留在“婦女專用”這個標識上。尤其是清朝和民國時期,女子都視雲肩為重要裝飾物,將之披在禮服領口。

如在2018年很火的清宮劇《延禧攻略》中,魏瓔珞、富察皇后、高貴妃等身上都出現過各種各樣造型的雲肩,披上它們,真可謂給服飾增添不少光彩!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延禧攻略》中“雲肩”造型


一、金代《文姬歸漢圖》中的“雲肩”形制

“雲肩”這個詞最早可考證的出處是金代的《金史·輿服》,當中這樣記載:

“宗室及外戚並一品命婦……若曾經宣賜鸞輿服御, 日月雲肩、龍文黃服、五個鞘眼之鞍皆須更改 。”

按趙豐先生的推斷,此服應該是雲肩左右飾以日月,身上飾以龍紋的龍袍。

再看金代的圖像資料:金人張瑀所畫的《文姬歸漢圖》

文姬就是東漢末年的大文學家、大書法家蔡邕的女兒蔡琰,字文姬。她是漢末三國時期有名的才女。

後中原大亂諸侯割據,南匈奴趁機叛亂,匈奴左賢王將蔡文姬擄走封為王妃,二人生育了兩個孩子。曹操統一北方後,花重金將文姬贖回,嫁給董祀。

此畫所描繪的就是蔡文姬從匈奴迴歸漢朝途中的畫面。這是一幅典型的“情節性”、“敘事性”繪畫,有一種相機抓拍事件瞬間的影像效果,人們可以從靜止的畫面聯想、恢復事件的全過程。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金 張瑀《文姬歸漢圖》完整版

全畫共有12人,位於第2位的就是畫卷中心人物蔡文姬,其餘除了兩名幫文姬挽韁的馬伕外都是胡服官員,此外還有鷹、犬等動物相隨,整幅畫動感十足,惟妙惟肖。

我們可見蔡文姬頭戴貂冠,身著華麗胡裝,騎在馬上,雙目凝視前方,昂首無懼的樣子表達了她迴歸故里的強烈願望。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文姬歸漢圖》局部,蔡文姬細節圖

<strong>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頸間圍有四垂雲肩,而且它是與身上的半臂袍服分開的,樣式推斷可知應為套頭式。

造型非常好看,且還可起到防風作用,在那種朔風凌冽的荒寒塞外,可謂實用性與美觀性兼備。


再看金代非常盛行的紅綠彩瓷,其中藏於深圳望野博物館的一個女真人舞蹈偶,肩披“如意”形四垂雲肩,綠色的底色配以白邊,身穿紅袍,顏色鮮豔好看;還有一個胡人男子瓷偶,同樣披著綠底白邊的四垂雲肩。

可見在金代,雲肩是男女皆服用的。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紅綠彩瓷舞蹈偶(左);胡人男子偶(右)

二、蒙元時期的“雲肩”

緊接著到了蒙元時期。在《元史·輿服志》中,我們也找到了關於儀衛服色飾裡雲肩的記載:

“襯甲,制如雲肩,青錦質,緣以白錦,衷以氈,裹以白絹。雲肩,制如四垂雲,青緣,黃羅五色,嵌金為之。”

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書中也講到:元朝蒙古族統治時期“男女貴族衣上多著四合如意雲肩樣式,……萬人舉行質孫宴,製作精麗質孫服上的雲肩樣式。”

我們可知在元代服用雲肩的人主要集中在貴族人群中,雲肩紋樣製作非常精美。且四垂雲式很明顯是承襲金制。

雪梨想從三個方面介紹一下元代雲肩。


<strong>首先說一說分類

1.外穿式雲肩:

·“四垂雲”雲肩

上文中我們提到如《文姬歸漢圖》中的趙文姬,亦或是紅綠瓷器人偶身上的金制雲肩,主要都是“四垂雲”式。

這種雲肩是與身上的袍服分開來單獨穿的,把它放到平面上就是中間一個圓環,四周呈對稱式發散出四片“垂雲”,穿戴時頭從圓環套進去,“垂雲”則分別垂於胸背和雙肩。

這類雲肩在元代圖像資料或出土文物中不多見。在《元史·輿服志》中提到的儀衛所著雲肩應屬此類。


·“一字型”雲肩

在王瑜老師的《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服飾》一書中,有一幅《成吉思汗家族圖》,畫面上成吉思汗身著半臂,身邊的三位夫人領部有很明顯的“一字型”雲肩。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成吉思汗家族圖》中的“一字型”雲肩

這種雲肩往往版型挺括硬朗,也是和身上袍服分離開的,象徵著蒙古貴族女子的優越身份和地位,從歷史資料可知其多在禮佛等正式場合穿著,可營造一種莊重肅穆的氛圍。

2.嵌入式雲肩:

<strong>元代還有一種雲肩的形式是“嵌入式”。它和外穿式不同,是直接把雲肩的紋樣用織金錦縫繡在袍服的肩部、胸背部等位置。

這種式樣的雲肩在元代圖像資料和出土文物中最常見,帶有明顯的裝飾性功能,充分展示了貴族服飾的精美與奢華。

應是元代入主中原後,生活日漸安定,中原氣候也沒有蒙古高原那麼惡劣,所以雲肩的實用性功能減弱,漸變為一種裝飾紋。

·雲肩式龍袍

這種龍袍是在環繞領子的區域內裝飾龍紋,同時還在肩袖和膝部有帶狀紋樣,稱為“袖襴”和“膝襴”,因此這種龍袍又被稱為“雲肩襴袖式”。

該龍袍的圖像資料最清晰的還是元人劉貫道的《元世祖出獵圖》和緙絲蔓荼羅上的元文宗、元明宗及他們的兩位皇后。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忽必烈與徹伯爾

《元世祖出獵圖》中的忽必烈身穿大紅寶裡辮線襖,胸前可見金色纏身大龍,衣襬上有行龍構成的膝襴;皇后徹伯爾則身穿白色海青衣,胸前的銀色盤龍和袖襴、膝襴的紋樣也清晰可見。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元文宗、元明宗(上圖);兩位皇后(下圖)

再看元文宗、元明宗兄弟,他們外穿交領搭護袍,胸上繡有方形龍紋胸背,內穿紅色袍服,袖子上清晰顯示繡有金色纏身龍,而下襬的膝襴只露出一點點。

兩位皇后身穿紅色大袖袍,胸前和袖襴、膝襴上的金色龍紋非常明顯。


·其他貴族式雲肩

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史集》,是由14世紀初伊利汗國拉施特歷經10年時間編纂而成的世界通史著作,它含有研究14世紀初以前蒙古族史的極為豐富的第一手材料。

裡面配有很多插圖,都再現了當時蒙古族的生活場景,對研究蒙古族服飾,尤其蒙古貴族服飾有很大參考價值。

我們可見下面左圖中兩個蒙古貴族男子身穿搭護袍,領部周圍繡有很明顯的織金四垂雲式雲肩,袍服下襬飾有膝襴。

右圖中為伊爾汗國第七任君主合贊汗生母忽勒塔黑·額格。可見其頭戴罟罟冠,身穿紅色袍服,上面同樣繡有很明顯的織金四垂雲式雲肩。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史集》插圖局部

<strong>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了一件20世紀 70 年代於內蒙古四子王旗出土的元代雲肩織金錦辮線袍。其被專家認為是迄今為止,蒙古高原發現的最為精緻的元代蒙古貴族織金錦男服之一。

這件袍服交領右衽、窄袖,整件衣服都是金色的,領口周圍(前胸後背、兩肩)用顏色稍深的金線繡出了精美的如意雲紋,以“四垂雲”的形態向四個方向作對稱發散狀。

此袍保存非常完好,以實物的姿態向後人展示了元代典型的織金錦雲肩樣式。

可見在蒙元時期,嵌入式織金錦雲肩主要是貴族階層服用,男女皆穿。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四子王旗出土的元“雲肩織金錦辮線袍”

<strong>其次來看面料

我們先追溯到遼代時期,領部的裝飾叫“賈哈”,其形制“圍於肩背”,“左右垂於兩肩”,和金元的雲肩非常相似,只是名稱不同。

賈哈多用毛纖維製成,目的是避寒擋風。

後到了蒙元時代,蒙古族出於對金色的熱愛,西域進貢的織金錦(主要是納石失)特別受歡迎。

成吉思汗曾在阿勒泰山上,發誓要把妻妾媳女“從頭到腳用織金衣服打扮起來”。其實豈止是女人,蒙古貴族男人們對織金錦又何嘗不愛得深沉!

《元史·輿服志》中有明確記載:

“一品二品穿渾金花,三品穿金搭子,四品五品穿雲袖……八品九品穿四花……。”

可見金色在元代是權力的象徵,只有貴族才能服用金色。

織金錦上佈滿金線織的紋樣,極其華貴,製作方法又十分複雜。蒙古貴族拿它來做質孫服等袍服,同樣也用它來繡雲肩紋樣。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元代織金錦面料

此外,元代雲肩還採用宋代的緙絲技術。其實中原緙絲技術在唐代已出現,它是受古西域的緙毛織法影響,傳到中原後有較大改進。

南宋的緙絲製品一般用於欣賞,而元代則開始用其做服飾。

在一些緙絲織造局中 ,有許多被俘虜來的中亞織匠和江南巧兒,他們製作的緙絲雲肩紋樣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


<strong>最後看其紋樣

根據沈從文先生的研究,“雲肩較早見於敦煌隋畫的觀音形象”,可知雲肩在現實中的出現與服用和人們對佛教的信仰是有一定關係的。元代藏傳佛教盛行,雲肩的樣式自然也受到佛教文化影響。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元代織金錦佛衣披肩,外形為兩片如意雲紋。如意在佛教中有“無滅”、“無貧”的意義,象徵著吉祥。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元織金錦佛衣披肩

元代是一個包容開放的時代,它的文化亦體現出多元化特點。元代時回回人的大量入遷又帶來了“新鮮血液”伊斯蘭文化,其和中原文化一樣,備受蒙古人推崇。

因此雲肩上就出現了“三種文化”並存的局面:如擁有北方遊牧民族特色的大雁;擁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玉兔搗藥、群龍戲珠、牡丹蓮花等;還有獅子、鹿等富有伊斯蘭風情的圖樣。其共同點就是,所有圖樣都象徵了吉祥、如意。

此外,有學者認為元代雲肩紋樣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原因還有:雲肩裝飾形象在伊斯蘭建築中很常見;元代的紡織品織造者中有伊斯蘭織工,他們對雲肩形象的喜愛影響到當時雲肩紋樣的流行趨勢。

最後還有一點要特別說明,雲肩紋在元代時候還被廣泛運用於青花瓷器上。一般是“四垂雲”紋,紋內的裝飾非常繁複:如植物、動物、幾何紋等,都有吉祥的寓意。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元 雲肩紋青花瓷


雲肩的發明絕對是人類智慧的閃光點。從最早的神話人物或敦煌菩薩像上就出現了類似雲肩的形制,其究竟起源於哪裡,我們暫且不論。

人類可能是出於對宗教或神話的信仰,將菩薩身上的雲肩運用到了自己的服飾體系中,既保暖又裝飾了自身,可謂一舉兩得。

由於雲肩的小巧與方便,其形制深受北方遊牧民族喜愛,他們在自己的袍服外罩上一層用動物皮毛製成的雲肩,特別能對抗草原惡劣的氣候;再加上草原嚴重缺水,在馬上馳騁時罩上雲肩,可以保護袍服肩領處不被弄髒,增加袍服穿著時長;而且雲肩小巧的款式還可以保持穿著者在馬上靈活自如地行動。


經過遼金,到蒙元時期,隨著入主中原的安定,雲肩由其實用性逐漸演變為裝飾性,材質也由毛料改為代表貴族氣質的西域織金錦。

且當時更多是用織金錦縫繡在袍服的胸背、雙肩上,形成雲肩紋樣。顯得袍服華美富貴。雲肩在當時漸漸演變為貴族的標記。

元代服用雲肩的人群基本都在宮廷內部,除了貴族階層外,宮廷的儀衛、侍女、樂女舞姬等也都會穿著製作精美的雲肩。

“雲肩”在金元兩代的發展史:從形制、面料及紋樣說起

結語:

挖掘蒙元時期的雲肩造型,即可進一步探尋其身後的社會背景及當時人們對服飾的審美意識。社會文明的發展與服飾息息相關。雲肩這種民俗文化在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繼續傳揚,多為當時婦女穿著,式樣、顏色更加多樣化,做工也更加精緻美觀。可以說,雲肩作為貫穿我國傳統服飾歷史中重要的領部裝飾物,對服飾史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期待與您一起交流服飾文化,非常感謝!

參考文獻:

  1.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1月。
  2. 趙豐,《蒙元龍袍的類型及地位》,《文物》,2006年8月。
  3. 熊美琪,《元朝蒙古族雲肩造型在蒙古族禮服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5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