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公司10年後,只想混日子”:比時間更重要的,是怎麼待著

“在一家公司10年後,只想混日子”:比時間更重要的,是怎麼待著


朋友小吳從學校畢業5年,人送外號“跳神”,因為5年間,他累計換過15次工作,最長的一次,不過待了半年。

用他自己的話,最常見的用語是:沒勁、浪費生命、我要去看看新的世界。

聽說我在第一家公司待了8年多,他非常驚訝,問我:真的很難理解啊,在一家公司待了超過5年甚至10年,到底是種什麼體驗?

我說,你這問得太籠統了,我先給你舉個例子。

正好身邊有個朋友老呂,今年已經工作10年,在一家中型私企。

你若問他什麼體驗,他一定告訴你,天天無聊又想死。但若你接著問那為什麼不走,他多半會說,怎麼走?外面大環境那麼差,年紀也不小了,還拖家帶口的,你告訴我怎麼走?混著唄。

所以,到底是種什麼體驗,是因人而異的,而究竟值不值在一家公司待5年甚至10年,我們得既向外審視,也同時向內審視,問自己3個問題。

“在一家公司10年後,只想混日子”:比時間更重要的,是怎麼待著

一、這家公司本身如何?

我畢業即進入外企愛立信,它曾是通信行業的塔尖(幾年前被華為超越),一直待了8年半。

作為世界500強,又是一家北歐企業,這家公司無論從福利待遇、企業文化還是員工職業規劃,都做得非常不錯。

而規範、專業的流程管理,良好的契約精神,也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人。

不可否認,過於寬鬆的人性化管理,也讓不少人沉溺其中,不思進取,但公子想說的是,也看跟誰比。

因為公司本身的光環,愛立信人在市場上,還算是比較受歡迎。

是的,公司光環並不等於個人光環,但事實就是,只要你在公司沒有什麼劣跡,基本上投個簡歷,還是應者雲集的。

即便華為文化與愛立信截然不同,也一舉超越了它成為新的世界第一,但華為一直非常歡迎從愛立信出來的人。我當時決定離開去華為,也是因為一來想換個環境,二來華為也主動挖我,給的待遇還比較誘人。

所以,公子首先想表達的是:如果一家公司本身非常好,對於在其中待了5年以上的人,即便混成了老油條,放在整個行業看,也差不了多少。

換言之,如果公司不怎麼行,就要看你在其中混得怎麼樣了。

“在一家公司10年後,只想混日子”:比時間更重要的,是怎麼待著

二、這麼多年,你的職位有變化嗎?

我初進愛立信時,崗位是助理工程師,後來依次是工程師、資深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項目組長、項目經理、部門主管。

薪資待遇,也從最初的月薪4000,到離開前的月薪2萬。

如果在一家待了5年以上,無論職位、薪資都沒有顯著變化,要麼證明這家公司不怎麼樣,要麼就是你自己真的不怎麼樣。

尤其對於中小型創業公司來說,5年已經是個太長的時間粒度,如果這家公司還能持續活著,大概率上,業務和組織結構肯定會有不小調整。

在這種情況下,肯鑽研、能死磕、又能反覆迭代的人,一定能成長得非常好。

反之,得過且過,一直呆在一個位置混吃等死,那當然是好不了。

“在一家公司10年後,只想混日子”:比時間更重要的,是怎麼待著

三、到底是5-10年經驗,還是1年經驗重複了5-10次?

絕大多數基層崗位,都是重複性的工作。

重複沒問題,問題在於,很多人在重複中迷失、麻木,逐漸喪失探索、學習新知的興趣和能力。

朋友老穆剛進公司時拼勁十足,office玩得很溜,也一度因此深受領導重視。但因為環境寬鬆,領導也是個好老人,他慢慢懈怠,逐漸變了個老油子。

6年後,前領導因得罪人下課,老穆託我幫介紹工作,工作技能上只有兩條:熟練使用offce辦公軟件,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我很為難,像這樣的6年經驗,我應該介紹他給誰?

綜上,如果你有幸身處一個極好的環境,你大概率也會不錯;即便混日子,也會混得比一般人好一些。這是環境勢能所決定的。

但大多數情況,當你身處一個不那麼好的環境,只有真正肯死磕、對自己未來認真負責的人,才有可能在經過5-10年漫長時間後,仍有脫穎而出的可能。


作者:焱公子,髮型光芒萬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500強,專注解職場。寫有靈魂的故事,過有溫度的人生。微信公眾號:焱公子(ID:Yangongzi2015)。

改變認知,刷新成長,歡迎關注我的專欄,一起升職躍遷,做卓越的職場人。點擊以下卡片瞭解詳情:

“在一家公司10年後,只想混日子”:比時間更重要的,是怎麼待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