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疫情蔓延 如何補上農村環境這塊“短板”


【智庫答問】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會議指出,“要聚焦攻克脫貧攻堅戰最後堡壘,結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疫情防治為切入點,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日前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被列為亟須補上的突出短板之一。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潔淨靜謐、優美宜人的田園圖景始終印刻在我們記憶裡。如何切實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戰勝新冠肺炎疫情?今後怎樣完善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有力支撐?光明智庫特邀專家展開討論。


防止疫情蔓延 如何補上農村環境這塊“短板”

河南新縣田鋪鄉的美麗風光。新華社發

  本期嘉賓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 姜文來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 林 震

  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孫 賀

  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崔寶敏


防止疫情蔓延 如何補上農村環境這塊“短板”

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工作人員在噴灑消毒藥水。新華社發

村容整潔,讓病毒無處藏身、無路傳播  

  光明智庫: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農村是重要戰場。切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對於防控疫情有什麼重要性?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應重點做好哪些工作?

  孫賀:對於農村來說,疫情防控重點一是切斷病毒人傳人的傳播渠道;二是搞好村居清潔衛生,不給病毒傳播提供土壤。如果農村人居環境搞得好,自然會為疫情防控做加法;反之,疫情防控的“短板效應”就會體現出來。可以說,此次疫情是對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一次全面檢驗。

  姜文來:潔淨優美的農村人居環境,一定程度上能夠阻擋或延緩疫情傳播。近日,有專家指出,新冠肺炎有糞口傳播可能性,這提醒我們:人畜糞便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存在傳染病毒的風險。從防疫和衛生角度看,做好農村的廁所無害化改造、畜禽糞便管理、汙水處理非常必要,這是切斷糞口傳播的重要手段。在已有疫情發生的村莊,特別要採取糞便及汙水應急消毒措施,防止汙染飲用水源。

  崔寶敏:農村疫情防控壓力大,從人居環境方面看,建議重點抓住“清、改、管、建”四個關鍵詞。“清”,即引導農民自覺清理房前屋後雜物,清除畜禽糞汙,分類清理農村生活垃圾、建築垃圾、漂浮垃圾和工業固廢垃圾,清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改”,即繼續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強廁所糞汙治理,開展消毒滅源工作;“管”,即規範村莊畜禽散養行為,指導農民加強畜禽養殖管理和防疫消毒工作;“建”,即建立健全鄉村公共衛生管理長效體制和公共設施運營維護機制,築牢農村地區疫情防線。

  林震:既要壓實環境衛生責任,又要加強源頭治理。一方面,縣市、鄉鎮在部署農村防疫工作時要把環境整治擺在突出位置,要有專門的應急預案;村兩委尤其是黨支部要對本村公共衛生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另一方面,一些農村地區由於歷史和地域原因,還存在獵殺和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一些地方把人工繁育野生動物作為脫貧致富的途徑。對此,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嚴禁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依法嚴管嚴控濫捕濫殺濫食野生動物。對人工養殖的普通畜禽要加強衛生防疫管理,改善養殖條件,實現人畜分離、家禽集中圈養。

美麗鄉村建設的“成績單”與“硬骨頭”

  光明智庫:2018年初,中辦、國辦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此後,以處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改造廁所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在各地全面展開。如何看待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成績與不足?

  姜文來: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完成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頂層設計,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18個部門研究制定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方案》,提出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目標、行動原則、行動內容、組織實施和保障措施等,各省區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行動方案。二是探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條件好的地方建立了城鄉一體化整治機制,保障資金、保障隊伍,有的還引入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參與農村垃圾汙水處理項目等。三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軟實力。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培訓活動,持續推進農村改廁關鍵技術、產品與模式的集成試驗示範工作,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地方給予激勵支持等。

  得益於這些舉措,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0%,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84%以上的行政村,近30%的農戶生活汙水得到管控,絕大多數農民認為人居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孫賀: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動作快、力度大、投入多,全方位覆蓋、分類別施策、多主體參與、整體性推進,美麗中國的鄉村圖景正在逐漸顯現。成績的取得,與黨和國家的系統謀劃、統籌安排密不可分。以“廁所革命”為例,國家多個部委聯合行動,印發《關於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的指導意見》等指導性文件,明確任務分工、強化資金支持。2019年,中央財政首次啟動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獎補政策,安排70億元資金用於支持實施獎補政策。縱觀人類歷史,還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政黨能夠在如此短時間內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在全國範圍內自上而下開展廁所革命。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林震:調研發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比如,一些村鎮的人居環境規劃制定往往成了“一陣風”,缺乏整體性和長遠性考慮,執行過程中又常常“一刀切”,尊重農戶意願不夠,動員農戶參與不足;重建輕管、只建不管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同樣以廁所改造為例,有的地方過分強調統一標準、生搬硬套其他村鎮經驗,有的則缺乏相應的培訓指導和技術服務,還有的建設使用成本超出農民意願,造成農民對新建和改建的廁所不會用、不能用、不敢用。

  崔寶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些“小賬”要算清。比如,雖然農村人均生活用水量相對較小,但居民數量龐大,這就使得生活汙水排放總量較大,加之排放管網設施不完善、收集困難,導致處理率較低。再如,農村居住分散,容易導致生活垃圾收集、清運不及時。而垃圾分類之後,收集和處理方式仍然粗放,未能有效杜絕環境汙染。更為深層的是,長期以來,農村居民“各家自掃門前雪”意識根深蒂固,參與環境整治的內生動力不足。因此,要充分激發農民行動自覺,使其從維持村容衛生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還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加以引導。

環境整治,重視農民發言權、主體性  

  光明智庫:本次疫情防控讓人們更加重視農村人居環境的創建和維護。對此,全國有哪些好經驗好做法,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姜文來:2003年開始的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準、舉措實、成效好,對全國各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具有示範帶動作用。2018年9月,聯合國授予該工程“地球衛士”獎;2019年3月,中辦、國辦轉發了《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深入學習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報告》,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浙江等村容整治較好的地區,在做法上有共同點:始終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做好頂層設計,目標明確適當,符合實際情況,可操作性強;久久為功,持之以恆;因地制宜,科學整治;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兩者相得益彰。

  林震:除了浙江,江西秉持“精心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的理念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海南推行“五個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督查考核機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來,各地既有統一規範要求,也充分結合當地實際,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市縣發展綜合考核之中,探索出了豐富多彩而又管用實用的經驗。

  孫賀:農民是農村人居環境的主體,農村環境整治效果如何,農民最有發言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根子上就是要改變農民沿襲千百年的生活習慣,不僅要強化政府引導作用,更要調動農民主體作用,讓創造優美生活環境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因此,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要傾聽農民的意見建議,拿出讓農民群眾滿意的實施方案,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不斷取得實效。

只有準備在平時,才能取勝在戰時  

  光明智庫:今後應該如何全面、持續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徹底補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塊短板?

  孫賀:此次疫情來勢兇猛,截至目前,絕大多數農村頂得上、守得住、打得贏,除了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廣大群眾同心協力、共克時艱外,平時的人居環境整治效果和經驗在防控中發揮了很大作用。這啟示我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有準備在平時,才能取勝在戰時。特別是在城鄉深度融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迎來決勝時刻的今天,流動的農村更需要良好的人居環境。對此,要在“最後一公里”上下巧功夫,杜絕“講門面”“花架子”等形式主義,培養農民健康生活習慣,提升農民美好生活質量。

  要注意的是,農民衛生習慣養成、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不能和農村其他工作割裂看待,應結合新時代“三農”工作重點任務,系統謀劃,協同實施,不斷創新。要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等重要載體,融入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發揮好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的示範帶頭作用,從而有效組織動員廣大農村居民投身村居環境整治、提升生態文明素養,築起阻斷疫情傳播的堅實“防火牆”。

  姜文來:面對疫情壓力,要堅持黨對農村一切工作的領導,落實好《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充分挖掘農村內生動力、發揮市場作用,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

  林震:一要發揮好村級組織作用。村黨支部和黨小組要發揮統領表率和戰鬥堡壘作用,鼓勵和支持成立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二要完善相應的制度建設。比如,積極推動農村垃圾分類、汙水治理、鄉村清潔等工作進入法治化軌道,建立健全村容村貌提升等技術標準體系。三要加強農村生態文化服務。應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抓手,引導農民實現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革命,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崔寶敏:建議完善工作機制,如協調機制、監督機制與評估機制等,對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體行為、治理效果進行科學管理、合理評估。同時,加快新技術研發、推廣與應用,提高技術的區域適應性,使其更好地服務於廣大農民生產生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勝、王斯敏、蔣新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