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朋友時,媽媽的這些成長環境和方法讓孩子始終與優秀為伍

人都是容易被環境影響的,沒有誰能始終如一的堅持自己,所以,身處的環境就非常重要。

《晏子春秋》中這樣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這句話用在孩子身上,再適合不過。

孩子最後是生長成橘還是枳,要看父母給他什麼樣的成長環境。

世界上有一種孩子勤奮努力,積極;也有一種孩子自私懶惰,不求上進。

作為父母,我們總會“勢利”地向優秀的那個孩子靠近。

一、讓孩子和優秀的人做朋友

美國教育家邁克爾·湯普森曾提出過一段論述,針對孩子的小圈子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

小群體就像一個孩子童年的高速路。我們的孩子被裹挾前行,不得不與主流速度一樣前行。

如果你孩子學校裡的同學,都是以55邁的時速前進,那麼你的孩子,可以在他們中間保持安全的速度。

如果其他的孩子,以75邁的時速前進的時候,你的孩子還想保持55邁,那就有點危險了。所以他們必須加速,絕對不敢停在路邊休息。

簡而言之,要想讓一個孩子變得優秀,處在什麼樣的朋友圈,很重要。

許多父母認為,讓孩子優秀的條件,是靠教育和個人努力來完成的,其實不然。除了教育和個人努力,孩子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影響也非常大。

如果一個孩子身邊的人,都在玩遊戲、說髒話,那麼他也難以從這樣的環境中脫身出來。並且很大可能會隨波逐流,變成和其他孩子一樣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的身邊,總是積極努力、勤奮的人,那他只會越來越優秀。

​孩子交朋友時,媽媽的這些成長環境和方法讓孩子始終與優秀為伍

在美劇《老友記》中,菲比是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孩子。

瑞秋因為沒有地方住,於是搬到了菲比家。

有一天,她們倆約好了去跑步。

但因為菲比的跑步姿勢讓瑞秋無法接受,瑞秋說:“她跑起來張牙舞爪,雙手亂抓,跑起步來像一隻大青蛙和昇華機器人的合體。”

因為害怕和菲比一起跑步會被別人嘲笑,瑞秋謊稱腳受傷,避免和菲比一起。

結果有一天,瑞秋偷偷跑的時候被發現了,才說出了實情。

得知自己被嫌棄的菲比,並沒有生氣,而是對瑞秋說:“你為何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呢?別人覺得奇怪有什麼關係,自己舒服就好了。”

聽完後,瑞秋沉思了很久,她覺得菲比說得很有道理。漸漸地,她擺脫束縛,像菲比一樣放開了自我。

朋友之間,就是這樣,總會在你困惑或犯錯走彎路的時候,給你精神上的力量和指引。

革命老人謝覺哉說:

“和好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幫助,自己隨著就好了;與壞人交朋友,受到侵蝕,自己就隨著變壞了。”

讓孩子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他們的一點一滴,都會傳染給孩子,讓他更加地開闊,學得優秀的品質。

二、優秀的朋友,會推動孩子前進

“學霸宿舍”不少見,但能一起保研成功的,可謂是非常稀少。

之前在蘭州大學的一個宿舍裡,4名女生全部保研成功。

據學校老師說:“要拿到保研資格,需要在100個同學裡,保持前三名,並且要持續三年。”

在後來的採訪中,這幾個女孩子說:“我們每個人都會互相督促對方,只要有一個人先起了床,那麼其她人也會跟著起床。如果有人賴床,大家就會督促她,催她。”

讓人意外的是,有一個叫高婧的女孩,不是他們宿舍的,因為和她們關係十分要好,也順利保研,去了清華人文學院。

​孩子交朋友時,媽媽的這些成長環境和方法讓孩子始終與優秀為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優秀,是會傳染的。

如果你身邊都是勤奮好學的人,你也不會自甘墮落;如果你的朋友彬彬有禮,那麼你也會很有教養;如果一個人單純善良,那他的朋友不會作惡。

優秀上進的人,他的思維方式和看待問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科學家做過一項長達五年的實驗結果表明: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

身邊的人會潛移默化地對你的精神狀態和神情,產生影響,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改變你。

在《孔子家語》中,孔子說過一句話:“我死後,子夏會比現在更有進步,而子貢會比以前有所退步。”

曾子問為什麼。

孔子說:“子夏喜歡同比自己賢明的人在一起,子貢則喜歡同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讓自己處在優秀的圈子,和優秀的人同行。

有一句話這樣說: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與誰相伴。

一個優秀的朋友,能推動孩子更好地成長。

三、教會孩子正確交友

“勢利”的家長功不可沒

孩子是天生的觀察者和模仿者。

作為父母,我們要適當地引導孩子交優秀的朋友,讓他們從別人身上,習得優秀的習慣和品質。

1.0-3歲:陪伴最重要

大腦科學家Dr.魏說:“孩子是否願意社交,和他的大腦有關係。”

嬰幼兒的大腦發育,比較敏感,潛意識裡聽到的和看到的,不能分辨出正確的理解。

這時候的孩子,還不具備心理和社會能力,他們唯一靠的,就是父母。

0-3歲,孩子所接觸的都是家人。父母的待人接物和言行舉止,時時刻刻感染著孩子。

只要家人之間互相尊重、互幫互助、寬容待人,那麼孩子也能從父母身上,學會這些良好的教養。

​孩子交朋友時,媽媽的這些成長環境和方法讓孩子始終與優秀為伍

2.3-6歲:父母尊重孩子的朋友

知乎上有人提問:孩子被新交的朋友帶壞了怎麼辦?

其實這時候不要想方設法地阻止孩子,而是要學會尊重孩子,不要刻意去詆譭和貶低孩子的朋友。

因為孩子還小的時候,他非常渴望有自己的小夥伴。

我們只要順著孩子,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與孩子一同尋找夥伴的優缺點。

這樣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慢慢地會形成自己的交友人格,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和欣賞的,作為自己的朋友。

在孩子交朋友時,允許他犯錯誤,才能更好地辨別,哪些是屬於自己應該學習的品質。

3.6歲以後,引導孩子形成正常交友原則

孩子六歲以後,有了一定的判斷力。這時候,父母要從價值觀上去引導孩子。

美國珀杜大學經過數十年研究發現,孩子們會選擇成績與其它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做朋友,這個選擇和影響是相互和循環的。

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共性”,讓他在興趣愛好中去交朋友。

孩子愛好讀書,喜歡舞蹈,音樂......都會讓孩子建立自己的圈子。我們再通過他身邊人的言行,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教會他明辨是非。

​孩子交朋友時,媽媽的這些成長環境和方法讓孩子始終與優秀為伍

作家賈平凹在《遊戲人間》裡說: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怎樣的人生;和奮鬥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沉;與智者同行,高人為伍,你也不會平庸。

讓孩子和優秀的人做朋友,真的很重要。它會讓孩子在最大程度上變得優秀上進,能讓他自信勇敢,讓他成為更卓越的人。

學會做一個“勢利”的媽媽,幫孩子建立優秀的朋友圈,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收穫更多的成長。

願所有孩子都能與優秀為伍,創造最耀眼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