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研究表明,2003年SARS病毒源於蝙蝠。而造成此次武漢肺炎疫情的病毒是一種未知的、不同於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的新型冠狀病毒。對於此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溯源研究,已有大量前期研究認為,蝙蝠是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起源。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在演化關係上最為接近的類群,都能在各類蝙蝠中發現,因此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的原始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歷經眾多科研人員的這一研究結果又震驚了世界。怎麼又是蝙蝠???據研究,蝙蝠身上攜帶有大多數的人類致病病毒,(狂犬病毒,SARS,埃博拉,現在又有新型冠狀病毒)。基於此,許多網友發文了“既然蝙蝠這麼多病毒,那麼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似乎還有很多網友會同意這個言論。面對這種言論,我覺得有必要發表一下看法。

首先我們認識一下蝙蝠: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蝙蝠(學名:Chiroptera)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下的一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夠真正飛翔的獸類;除一般哺乳動物的特點外,還有一系列適應飛行的形態特徵 。全世界蝙蝠的數量總數還是哺乳動物中比較大的,佔比大約20%。

蝙蝠的壽命最長可達33年,大多數種類可能平均4-5年。對於人類是何其短暫。最小的是混合蝠,體重僅有1.9克,翼展16釐米;一些狐蝠的體重可以超過1.3千克,翼展可達1.7米。顏色多樣,大多是福色、灰色和黑色。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蝙蝠分佈於地球上除南北極和某些大洋島嶼以外的所有地方,可以分為兩個亞目,全世界共有16科185屬962種,中國約有7科30屬120種。蝙70%的蝙蝠種類主要以昆蟲和其他小節肢動物為食;其餘的種類主要以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極少數熱帶種類是食肉的,更有3個種類的吸血蝙蝠以血液為食。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為了與其能夠飛行並進行夜間生活相適應,在蝙蝠機能上也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化。通常蝙蝠的視覺較差,而聽覺則異常發達,在夜間或十分昏暗的環境中它們能夠自由地飛翔和準確無誤地捕捉食物。

蝙蝠社交能力也是不錯的,他們也會交談。一些社交性的信號可以用來吸引配偶、保衛食物、召喚同類以及驅逐一些掠食蝙蝠的動物。這些信號通常採用有的時候人類也可以聽到的低頻信號傳輸,傳播距離甚遠。同時,這些聲音也會因為發聲蝙蝠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幼小的蝙蝠在和母蝙蝠分開以後會發出“孤獨信號”,母蝙蝠會根據發聲的不同迅速地分辨出是否是自己的幼崽。另外,許多小型蝙蝠對它們經常使用的回聲的頻率也很敏感。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出版的《1996年受脅動物紅色名錄》中公佈了蝙蝠(翼手目)動物受脅狀況,指出處於極危險(CR)種類有26種,瀕危(EN)有32種,易危(VN)有173種。雖然蝙蝠是適應性最強的哺乳動物之一,但在現代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下,自然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使原有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許多環境已不適於蝙蝠的生存,特別是山洞的旅遊開發,使它們的分佈範圍和數量已大大減少。用於消滅昆蟲的毒劑和木材保護藥劑等把它們在冬眠的時候藥死,許多錯誤的觀念也使人類大批地捕殺它們。一些種類棲居的空心樹木被伐掉了,廢墟被拆除或者被重修得嚴絲無縫,使其無法生存。同其他動物一樣,許多蝙蝠也在自然界越來越少,趨於滅絕。嚴重的物種瀕危局面令人深思。(這一點或許正和篇首的諸多網友的心意,真的趨於滅絕了)

生態系統的保護已經是人所共知的話題,而在生態系統的保護中尤其要注意關鍵物種的保護,一旦這些關鍵種數量發生大變化,就容易導致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原始森林中,大蝙蝠亞目的蝙蝠(果蝠)往往是關鍵種。其中還涉及到動植物協同進化的問題。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可以這樣說,蝙蝠對許多生命的延續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蝙蝠被消滅殆盡,那麼這些靠蝙蝠授粉的植物在衰老後,種群也將不復存在,而自然界的環環相扣又讓這些植物關乎著許多其他動植物的生存,如此緊密的聯繫可能催生出一系列難以預測和承受的連鎖反應。生物多樣性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在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中,生物多樣性的開發與利用均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或許我們不曾想到,蝙蝠種群的消失能嚴重到影響多國經濟發展的地步。與發達國家依靠資本與科技不同的是,對於許多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林業經濟仍在GDP中佔較大比重,也是許多靠山吃山農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像現在常見的香蕉、大棗、芭樂等一眾水果,除人工授粉外,蝙蝠都是實現自然授粉的重要幫手。

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也證明:蝙蝠是人類的良師。人類通過模仿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發明了雷達。某些國家研製的隱形飛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蝙蝠的拷貝。在醫學上,從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抗凝血蛋白質溶解血栓的速度比一些臨床所用的藥物快一倍。而食蟲蝙蝠的糞便在中藥中被稱為“夜明砂”,有清熱明目的功能。蝙蝠集居地積累的排洩物多個世紀以來一直被人類所利用,在許多熱帶國家,它是一種經濟的、優質的農業肥料。人類在自然面前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也許有一天人類發現了蝙蝠的免疫機制就像雷達仿真一樣,會製造出造福人類的科技發明。另外根據研究發現蝙蝠的免疫系統不同於其他的哺乳動物,它很少出現病症。這也是它成為百毒不侵的宿主卻沒有滅絕的原因。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蝙蝠體內有著一個“病毒庫”,其尿液、糞便中都攜帶不少高度多樣化的烈性病毒。據沒個科學組織的研究表明,蝙蝠身上攜帶有大多數的人類致病病毒,(狂犬病毒,SARS,埃博拉),因此我們懼怕蝙蝠,甚至達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雖然當前正在舉全國之力進行的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阻擊戰中,萬惡的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宿主可能是蝙蝠,人們深惡痛絕。讓我們損失慘重,但科學家提出,它們攜帶病毒也是自然進化的結果,不應視為異端而趕盡殺絕,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冷靜下來,對比歷次人類戰爭,社會中各種交通事故,罪惡案件,全世界真正死於蝙蝠口中,死於其攜帶的各種病毒感染,根本九牛之一毛都不到。世界面對諸如戰爭等如此無法估量的生命與財產損失尚且沒有因噎廢食,何至於要置蝙蝠於死地?

就因為某些片面宣傳的誤導而痛下殺手,還是懼怕於吸血的邪惡?如果說只是受到誤導尚有情可原,若懼怕於吸血鬼般的形象,個人看來簡直荒謬不堪。要說到喝血,並不是只有吸血蝙蝠和水蛭,人類似乎也是其中受益者。哪怕是文明的現代社會,仍有許多地方保留著以血液為原材料的特色食物。而且比起吸血蝙蝠咬破獵物皮膚但不取其性命的仁慈,人類則顯殘忍得多,因為一旦對某種動物產生食用興趣,獲取最常用方式便是想盡辦法將其殺死。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許多地方將烤蝙蝠翅或燉蝙蝠湯視為一道風味,這不僅是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也是許多遊客聞名而來的佳餚。沒有所謂的尋野味滿足一己私慾,沒有去打擾破壞蝙蝠的生存環境,自然也不會將其本身攜帶的病毒傳播至人身,進而進行傳染病的蔓延。或許,那些致病病毒,對於蝙蝠本身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物質呢。顯然,人們只是想當然地認為它們的存在對我們構成威脅,實際上蝙蝠正在默默為許多動植物付出一切,如果一定要說存在不利影響,我相信也是微乎其微。自然因為其攜帶各種致病病毒就斷言要採取行動使蝙蝠滅絕的言論也是極端錯誤的。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何況整個生態鏈賴以存在和可持續發展的延續是有其內在規律的,即便是從進化角度,適者生存,物種的滅絕也是要遵從自然選擇的淘汰程序的。太多的物種就是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破壞了其生長生活環境,進而威脅甚至直接導致了其的滅絕,這是一種人類發展衍生的罪惡。

一個物種存在就有其在生物多樣性和整個生態鏈中的重要作用,並非是以對人類的潛在危險等級和好惡進行分類,進而進行針對性對待。譬如任何一種言論說是為了某種私慾甚至因為攜帶致命病毒就滅絕某個物種的行為都是錯誤和自私的。

現在的大多數動物保護品種的劃定,還可看作是受大眾的喜好而定,我們人為將它們分為好的、壞的、美的、醜的、可愛的、兇猛的,很多時候忽略了它們對生態平衡以及為人類創造價值所做出的貢獻,原因僅在於我們覺得它們長得不好看,本身攜帶病毒。實際上這樣做頗有一些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吃飽了就罵廚子的忘恩,當然這麼說也有失偏頗,因為許多時候我們壓根不知道它們在背後的付出。所以物種多樣性保護應成為社會共識。摒棄“野味文化”,摘了有色眼鏡的世界才能更加五彩斑斕。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又是蝙蝠???為什麼不把蝙蝠滅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