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國捐款1億元,祖籍泉州,賣花生糖的小商販起家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國捐款1億元,祖籍泉州,賣花生糖的小商販起家


疫情當前有大愛!

大陸以外,誰捐款最多? 截止2月2日,從單個公司來看,印尼金光集團捐款1億排第一,白俄羅斯的WG集團捐7000萬排第二,英國利潔時集團捐款5060萬排第三。大陸以外的企業超過188家企業捐款,總金額超過了10億。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國捐款1億元,祖籍泉州,賣花生糖的小商販起家

大陸以外誰捐款多?祖籍泉州印尼富豪捐款1億!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國捐款1億元,祖籍泉州,賣花生糖的小商販起家

金光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黃志源(左2)


大陸以外誰捐款最多?

為助力抗擊疫情,印尼金光集團捐款1億元排第一!

黃志源,現為金光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集團由其父親黃奕聰創辦,始於1962年,至今已發展為擁有資產200多億美元,員工人數15萬名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

其中,由黃志源掌舵的APP(中國),事業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當年黃志源隨父親黃奕聰回到祖國,開始APP(中國)的發展之路,如今,在中國已擁有了20多家全資或控股漿紙企業並擁有近20家林業公司,總資產約1726億元人民幣。

APP(中國)是人工林種植規模最大的漿紙企業,黃奕聰也被譽為“紙業大王”。祖籍福建泉州洛江的金光集團一代掌舵人黃奕聰,曾被《福布斯》評為印尼第一大財團,掌握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產業鏈,其家族擁有的油棕櫚土地就與8個新加坡國土面積不相上下,也被譽為“食油大王”。

在中國,金光集團還涉獵房地產等多元化投資產業。2011年,黃奕聰以120億美元家產,被《亞洲全球》雜誌評為印尼首富。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國捐款1億元,祖籍泉州,賣花生糖的小商販起家

受邀參加國慶閱兵觀禮等系列慶典活動,黃志源在天安門城樓上


資料顯示,迄今為止,金光集團及其創建人黃奕聰的慈善基金會,對中國大陸捐贈總額已超過12億元。

1992年,金光集團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進入中國,作為造紙行業的領頭羊,如今,該集團引領了中國紙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為中國從造紙古國邁向造紙強國貢獻了重要力量。

家族二代掌舵人黃志源曾表示,金光集團將繼續堅持不懈的努力,傳承延續中華民族造紙文化的同時,不斷創新,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繼續貢獻力量。

綠色發展始終是製造業的底色,APP(中國)從治本入手,形成了“以林養紙,以紙促林,林紙結合”的良性循環,使得紙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去年12月13日,APP(中國)再獲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可持續發展最佳實踐”認可,斬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019中國企業最佳實踐”榮譽稱號。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國捐款1億元,祖籍泉州,賣花生糖的小商販起家

黃奕聰父子帶項目尋根:閃光的金子有好福氣!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國捐款1億元,祖籍泉州,賣花生糖的小商販起家

金光集團的締造者黃奕聰


2019年1月26日週六19時43分,金光集團創始人黃奕聰先生於印尼雅加達的家中逝世,享年98歲。

金光集團創立於1938年,當時,創始人黃奕聰叫Oei Ek Tjhong。為什麼給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起名“金光”?黃奕聰曾如此解釋:“金子是世界上最有價值和貴重的東西,而閃光的金子則意味著有好福氣。黯淡無光澤的金子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即使有,也無法和爍爍閃光的金子相比,這就是我選擇‘金光’作為公司名稱的想法。”

早年,黃奕聰白手起家,他騎著自行車在印尼望加錫售賣花生糖,從小商販起步。憑藉著勤勞和智慧,在不久之後,黃奕聰與他的二弟一起創立了麵包店、餅乾店和糖果店,並建立了幾家工廠。金光集團就是這樣從無到有、一步一步發展成長。

在印尼,黃奕聰曾為印尼首富,並享有“椰幹大王”、“食油大王”、“紙業大王”等稱號。

黃奕聰雖身處異國他鄉,卻心向祖國、心繫桑梓,兼濟天下,生前不遺餘力地回報祖國和家鄉。不忘故土,視家鄉發展為己任,傾一腔熱忱,自1995年起,黃奕聰陸續為泉州羅溪家鄉捐建包括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奕聰學園,以及羅溪金光大道等,投入資金超過1.2億元。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國捐款1億元,祖籍泉州,賣花生糖的小商販起家

泉州羅溪金谿黃氏大宗祠


木有本、水有源,人有宗、族有祖,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皆不忘根本。

黃奕聰,原籍福建泉州大羅溪村(今泉州市洛江區羅溪鎮),於1923年在家鄉出生,直到1930年才隨母親離開家鄉“下南洋”,到了印尼蘇拉威西望加錫(Makassar)(注,即今天的印尼南蘇拉威西省省會烏絨班當市),與在當地經營小食雜店的父親一家人團聚。

這裡需要增添一筆,黃奕聰真實的出生年份是1922年,初到印尼時,被誤登記為1923年。

金谿紫雲黃氏家族,世居羅溪,迄今已有600餘年,在漫長的歲月中,這個家族簪纓繼起,人才輩出,古之名人黃維清、黃士藻、黃贊恩等,還有泉州清代武狀元黃培松的師傅黃紀堂,皆出於此。

晚清羅溪金谿黃氏族中,傳有“狀元在京,探花在城,侍衛在門口埕;相拍阮毋(不)驚,相告阮穩贏”之認親典故。如今,在金谿黃氏大宗祠,祠堂內外豎旗立匾。每方旗匾都在向世人訴說著金谿黃氏歷代先人創下的不凡之業。除了大宗祠外,金谿黃氏還建了三座小宗祠:分別為雙溪池亭的添懷家廟(大三房一系裔孫建祠)、雙溪西頭埔的英齋宗祠(二房長裔孫建祠)、前溪官路的賓峰宗祠(屬於二房四裔孫一系),且緊緊圍繞在金谿黃氏大宗祠身邊,形成了恢宏壯觀的宗祠群。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國捐款1億元,祖籍泉州,賣花生糖的小商販起家

泉州當地講古名人黃德模在金谿黃氏大宗祠《羅溪講古》


金谿黃氏大宗祠廳堂,有楹聯“經文緯武雙進士,映雪囊螢數公卿”,英齋宗祠的門聯寫道“祖孫龍虎榜,父子科第家”,足以看出金谿黃氏非常重視文化教育,以振家聲。舊時,宗祠曾設館興學,延聘塾師,教育子孫。另外,大宗祠每年有春冬祭祀,對於團結族人、凝聚族力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黃奕聰,屬於英才輩出的羅溪“金谿黃氏”,位於泉州洛江區羅溪鎮的後溪,發源於八峰山麓,古時傳溪中細砂有金,故稱“金谿(xī)”。羅溪金谿黃氏之開基始祖,系明洪武年間的紫雲黃氏伯齋公。

到印尼後,幼小的黃奕聰於1931年至1941年間,先後在當地華僑小學、光華中小學就讀,受過一定的中華文化教育的薰陶。1942年2月,因日軍佔領印尼各地,他被迫輟學,時值念高中。

回家後,黃奕聰在家中協助雙親謀生,他向當地一些賣糖果、麵包、餅乾等商戶賒購食品,然後到望加錫的大街小巷,騎著自行車沿街叫賣,獨立謀生,令他記憶最深的要屬賣花生糖。

由於政局動盪,加上很多食品、生活用品都很緊缺,從雜貨店、麵包房等小營生做起,歷經近十年,黃奕聰積累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桶金。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國捐款1億元,祖籍泉州,賣花生糖的小商販起家

黃奕聰(中)回泉州故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荷蘭殖民軍又“捲土重來”,印尼人民進入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鬥爭。當時各種食品及日用品很是奇缺,尤其是印尼共和軍佔領的地區。

此間,黃奕聰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開始自營起食雜店,後來他還創辦了一家小型麵包餅乾廠。當時,黃奕聰做的是雙向經營,把麵包餅乾供應到印尼的蘇拉威西中部及北部地區,然後又從這些著名的椰乾產地,採購椰幹回到望加錫銷售。到上世紀50年代,黃奕聰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椰幹商,每月可銷售一千噸左右的椰幹。

1956年,隨著生意擴大,黃奕聰從望加錫移居到印尼東爪哇省首府泗水市。不久,他在任抹縣(Jember)新河地區(Kali Baru),投資一百多萬印尼盾,創辦一座面積有2000公頃的小橡膠園和咖啡園,這在那時,該投資額已是一筆相當大的數字,不過,因工人經常出現罷工等一堆麻煩事,黃奕聰只好忍痛出售。也因同樣的困擾,他後來又將兩家工廠賣掉;而這失敗的教訓,也促使黃奕聰下決心把事業領域再次遷移。

1960年,黃奕聰移居印尼首都雅加達,並於同年創辦了“金光公司”(C.V.Sinar Mas),從事農土特產品進出口業務。當時,黃奕聰對外輸出的主要產品,是他曾經營過的拿手產品椰幹及肉豆蔻,其輸入產品,則以煙紙、丁香及紡織品等為主。

黃奕聰的印尼名,叫伊卡·芝布塔·威渣雅(Eka Tjipta Widjaya),其創辦的金光集團,是當今印尼第三大華人企業集團。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金光集團一直被印尼或東南亞有關經濟刊物列為印尼全國最大的200家企業集團(包括印尼原住民企業集團)之一,僅次於另外二位閩商林紹良的“三林集團”、謝建隆“阿斯特拉集團”之後。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國捐款1億元,祖籍泉州,賣花生糖的小商販起家

金光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黃志源(左)


黃志源,現任金光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是黃奕聰的長子,畢業於北京大學。

有一段歷史,值得重提。1955年,周恩來總理赴印尼萬隆出席亞非會議,會見當地華僑代表時,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黃奕聰當即引起了總理的注意。周總理對他說:“普通話說得很好嘛,以後要繼續學好中文,弘揚中華文化。”

周恩來還建議黃奕聰將孩子送到中國學習中文。周總理的關懷,讓黃奕聰深受感動,也深刻地影響了他的一生。回到家中,黃奕聰對當時尚在讀小學的兩個兒子黃志源、黃鴻年說:“你們做好準備,我隨時都會把你們送到毛主席、周總理身邊學習中文。”

黃奕聰時常告誡子女:“根在中國,在外漂泊,不能做個沒有根的遊子。”

黃奕聰家族二代子女,均各自在中國做出了一番事業,其中,由黃奕聰先生長子黃志源掌舵、主營林漿紙一體化造紙產業的金光集團APP(中國),於1992年起到中國投資興業,是目前唯一一家躋身世界紙業五強的海外華人企業。

當年因戰亂,黃奕聰沒能在校園渡過更長的時光,乃一生之遺憾。故此,黃奕聰十分注重家族後代子女的教育,也遵循周總理教誨,他先後將子女送往中國的清華、北大等名校接受教育,讓家族二代學習中華文化。

2010年,以祖父黃奕聰名字命名的“黃奕聰慈善基金會”,在中國民政部註冊成立,至2018年底,APP(中國)和黃奕聰慈善基金會在中國國內累計捐贈已逾8億元。

受到祖父黃奕聰、父親黃志源的影響和言傳身教,2006年,家族第三代黃傑勝、虞蘅夫婦喜結連理後,除了發展個人事業,亦將公益慈善當成了自身人生的一個重要部分。


印尼食油大王向中國捐款1億元,祖籍泉州,賣花生糖的小商販起家

登上福布斯雜誌封面的新加坡著名企業家、前中策集團主席黃鴻年


黃奕聰與夫人賴淑華育有六男二女,後來均分佈於家族旗下公司,早年,他佈局二代接班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底層做起。他的子女們從學校畢業出來,就被派往旗下的食用油廠、造紙廠、棕櫚種植園等處。

黃奕聰曾表示,“我的孩子們經歷這種見習及工作過程,平均要8年到10年。”通過基層訓練後,黃奕聰再擇才選用,按各人的特長,分派到各大企業出任經理、董事、正副總經理以至副董事長等職。

黃柏年,是黃奕聰第五子,他負責的上海外灘的威斯汀大飯店,當年整個項目歷時8年,期間遭遇過“拆遷難”、金融危機等困難,但黃柏年後來回憶稱:“父親常說,‘我們的根在中國’,所以,當時雖然很困難,我還是繼續蓋。現在市場證明,我勝了!

1994年,時年38歲的黃柏年到上海,就有一個夢想,在上海灘頂好的地段,興建一座21世紀傑出建築。

相比幾個兄弟姐妹,次子黃鴻年在中國的影響力可能還要大一些。因他創造著名的“中策現象”,黃鴻年被譽為“中國資本運作的第一導師”。

黃鴻年,現為印尼第一大財團金光集團董事、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亞太策略投資控股大股東、新加坡黃鴻年基金會會長,曾位列2018年福布斯新加坡億萬富豪榜單第19位,被譽為新加坡股市“金手指”。

1960年10月,黃鴻年在輪船上顛簸一星期後,來到廣州,本想在中國闖蕩的他,卻因當時施行計劃經濟而退卻,十年後重回父親的金光集團。據說,當年黃奕聰原本是想讓時年16歲的黃志源到北京求學,臨行時,黃奕聰臨時做出了決定,讓黃鴻年也跟著哥哥一道去北京。

離開中國後,黃鴻年在家族企業做事,1990年,他發動了一起新加坡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戰,一舉併購“新加坡置地”(原名“新加坡土地”)。第二年,他乘勝出擊,於1991年在香港收購了處於虧損狀態的日資上市公司“紅寶石”,並於當年12月更名為“香港中國策略投資公司”,即“中策”,並出任香港中國策略投資有限公司主席。當時,在“中策”持有相當股份的重量級財團個個不同凡響,如李嘉誠的和黃集團、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財經界俗稱“大摩”)、以及日本伊藤忠商社等。

由黃鴻年引發的“中策現象”,靠嫁接改造國有企業,然後到海外上市“倒賣”,已被世界多所知名大學視為經典案例列入MBA教材。應該說,“中策現象”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有人主張以開放的視角來看待,不過亦有人持不同意見,褒貶不一。

客觀地說,“中策現象”效應不可小覷,當年黃鴻年嘩啦一下打開了所謂“資本經營”第一道閘門,大面積收購國有企業,尤其“天時地利人和”特殊背景,但也一時間爭議四起,讓效者如雲,甚至走入歧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