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開播的《歌手》,收視暴漲卻依然沒能破局

與飄紅的收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歌手》的豆瓣評分遭遇了自2017年觸底反彈以來的第一次下降,僅為6.9分,低於去年的7.3。顯然,《歌手》在度過7年之癢後,依然面臨自身的中年危機。

作者 | 木木


2月7日,在因疫情延播一週後,《歌手·當打之年》在週五的黃金檔開播。如眾人所料,雖然因特殊時期無法大肆宣傳,對不少綜藝都有一定的影響,但作為頭部綜藝,新一季的《歌手》反而成功收割了這波“宅家福利”。

索福瑞城域收視率1.88,份額5.6%,獲所有頻道第一。作為一檔靠收視存活的電視綜藝,《歌手》的首播成績不可謂不耀眼,要知道去年《歌手》的首播收視僅僅只有0.806%。

疫情中開播的《歌手》,收視暴漲卻依然沒能破局

即使將視線拉高,看向整個歌手歷史,這個成績也僅次於第二季的2.16和第三季的2.75。那時候,正是歌手最輝煌的歲月。

與飄紅的收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歌手》的豆瓣評分遭遇了自2017年觸底反彈以來的第一次下降,僅為6.9分,低於去年的7.3。顯然,《歌手》在度過7年之癢後,依然面臨自身的中年危機。

疫情中開播的《歌手》,收視暴漲卻依然沒能破局

沒有過去的中年危機

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橫空出世,不僅讓浙江衛視成了那個暑假最為閃耀的存在。而在這股狂潮中,受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湖南衛視。這個以娛樂立臺的衛視一哥,第一次面臨如此大的挑戰。

當時,湖南衛視急需一檔足夠強力的音樂節目,穩住自己受到衝擊的地位,《我是歌手》也就應運而生。頂級的歌手,頂級的伴奏團隊,以及成熟的綜藝手法,讓《我是歌手》一出現就技驚四座。

無論是話題討論度,還是口碑,第一季的《我是歌手》可謂是豐收。最直觀的莫過於收視率。第一季最高收視高達4.172%(CSM45城),收視份額超過18%。

疫情中開播的《歌手》,收視暴漲卻依然沒能破局

但正如所有的季播節目一樣,當第一季過於驚豔時,之後面對的將是愈發挑剔的觀眾,愈發熟悉的套路和愈發疲勞的審美。今年首播的收視,已經是自2015年之後第一次出現拐點。

雖然每一季我們都能看到節目組對創新的嘗試,從踢館賽到今年的奇襲,愈發殘酷的賽制試圖刺激觀眾越來越高的興奮閾值;從迪瑪希到米希亞,愈發大牌的外國歌手,已經是人才庫見底後最好的突圍方式。

而除了本身面臨的審美疲勞,網絡綜藝的異軍突起也令其面臨的競爭局面愈發複雜。過去幾年,無論是偶像養成類節目還是素人選秀類節目,亦或是垂直領域的節目,都不乏爆款的出現。

疫情中開播的《歌手》,收視暴漲卻依然沒能破局

去年天王天后壓陣,收視卻一路走低,也被不少人看作是《歌手》的七年之癢。而當今年收視飄紅,口碑卻持續下降的局面,對於節目組來說恐怕已經是不錯的結果了。畢竟審美疲勞的逆轉,對於走到第8年的《歌手》來說,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

但毫無疑問,8年來,經歷了改名、團隊離職等風波的《歌手》,依然將長期面臨中年危機。而這場中年危機,甚至有可能會伴隨節目到最後。

沒有驚喜的首播

這一季歌手陣容,開播前就爭議不斷,被認為歷屆最弱。當選擇了轉向更具流量的新生代歌手,自然也得承受其帶來的後果。

華晨宇的《寒鴉少年》足夠有戲劇張力,但並不算驚豔。如果熟悉華晨宇的現場,顯然這只是常規操作。匆忙的彩排,沒有樂隊,乃至官宣前的肥皂劇,都讓這場演出充滿了或多或少的遺憾。

疫情中開播的《歌手》,收視暴漲卻依然沒能破局

米希亞的演出令人享受,但恐怕帶來的新意並不多。她帶著老一輩歌手的王者之氣,展示著美妙的歌聲,但也僅此而已。於樂迷而言或許足夠滿足,但對於節目組期望其帶來的效果,恐怕還缺點什麼。

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周深。或許是初次登臺的不適,導致這首歌並沒有展現其真正的實力。雖然歌聲依然閃閃發光,令人沉醉,但意境卻稍顯缺失。如果不熟悉的朋友,去找找其其它版本的《大魚》,或許就能感知出這場比賽中的種種缺憾。

毛不易則顯然是被編曲坑了,繁複大氣的配樂,並沒有令其與《歌手》舞臺更加匹配,反而將他娓娓道來的優點變得單薄,也讓後續的黃霄雲靠著高音的奇襲引發了後續的風波。

疫情中開播的《歌手》,收視暴漲卻依然沒能破局

最後,第一名理所應當地被華晨宇拿下,場內場外都沒有疑議。但對於《歌手·當打之年》的第一期,顯然目前的表現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持。

當然,危機中也總潛伏著轉機。無論是華晨宇,還是周深、毛不易等人,正處於當打之年的他們,在競技壓力下的突破,無疑是值得期待。而之後每一期的驚喜,都將使得觀眾的觀感變好。

缺失的黑馬

從黃綺珊到鄧紫棋,從黃致列到迪瑪希,過往的《歌手》,幾乎每一季都有黑馬,而這些黑馬不僅僅增加了節目的戲劇性,也成為了當季節目最大的流量來源之一。而到了如今,黑馬層面顯然已經失守。

黃霄雲的天賦和技術,無疑都是毫無疑問的。但第一期的演出顯然並不出彩,我很懷疑她根本沒有認真思考《少年他的奇幻漂流》這首搖滾歌曲的真正意義,而只是將其作為自己炫技的載體。而如果不是靠著高音挽尊,恐怕更是沒有絲毫記憶點。

疫情中開播的《歌手》,收視暴漲卻依然沒能破局

而這一點上,也讓歌手“飆高音大賽”的印象將持續下去。而這,已經是審美疲勞中,最重要的一環。過分強調技巧和高音,不僅有些本末倒置,也讓觀眾的反感在不斷積壓。

此外年輕人對某些事情太急了。黃霄雲的點贊風波本就讓人反感,到了節目中,那句:“就是衝著毛……”的話,讓她在這季節目中,基本沒可能翻身。而場外持續延燒的紛擾,也讓她的路人緣越來越差。

年輕歌手不行,那外國歌手呢?畢竟黃致列、迪瑪希等人都是成功的例子。但這一屆的米希亞顯然難以做好黑馬的角色,作為成名已久的日本國民級歌手,其更適合壓陣,一如jessie j。當然,最後抬一手年輕歌手,恐怕也在規劃之中。

疫情中開播的《歌手》,收視暴漲卻依然沒能破局

而事實上,黑馬的缺失早已開始,2018年張天的滑鐵盧,2019年張芯和KristianKostov的不溫不火,都在告訴我們,不僅僅是成名歌手庫快見底了,連優秀的年輕歌手也面臨短缺問題。

華語樂壇青黃不接的事實,早已不是這幾年的事。《歌手》節目只要繼續辦下去,短期內都會面臨這個問題。

疫情中開播的《歌手》,收視暴漲卻依然沒能破局

如今,《歌手》系列已經走過了8年。對於一檔綜藝節目來說,能播出8年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成就。

無論觀眾如何不滿,它依然是湖南衛視現象級綜藝,短期內都不會有結束的選項。而觀眾們,或許也習慣了在每年年初邊聽歌,邊吐槽的模式。

中年危機還在持續,但“當打之年”也才剛剛開始。接下來的劇情,依然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