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期將迅速反彈

編者按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無疑短期內會對中國經濟產生衝擊,但中國經濟具有較強韌性,不會因此改變其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只有廓清疫情對宏觀經濟、各行業以及各市場主體在短期、中期和長期將產生哪些具體影響,才能消除疑慮、引導社會預期,從而為全國應對疫情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為此,中國經濟時報約請經濟學家、業界人士重點就疫情對宏觀經濟、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等的影響進行3期圓桌討論。唯望他們理性客觀的研究態度能為廣大讀者帶來充足的信心。

圓桌匯——疫情對經濟的影響(1)

主持人 範思立

嘉賓

黃劍輝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

姚餘棟 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

張 明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肖立晟 太平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此次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與非典時期不同

中國經濟時報: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無疑短期內對中國經濟產生衝擊,從疫情的發病時間、影響規模和政府應對等角度,人們很容易與2003年的非典疫情相比,請問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和非典疫情有何異同?

黃劍輝: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與2003年非典疫情既有相似性,又有明顯不同,預計此次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將比非典疫情更大。

一是外部環境不同。2003年,全球經濟正處於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的迅速恢復期,中國正處於加入WTO的紅利釋放期,出口發動機迅速啟動,2003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速從2001年的6.8%升至34.6%。目前,世界經濟正處於逆全球化階段,中美貿易摩擦在歷時近兩年談判才終於達成第一階段協議,我國佔世界出口的比重正在觸頂回落,2019年出口增速僅為0.5%,動能明顯不足。

二是發展階段不同。2003年非典期間,中國經濟正處在重化工業化、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的高增長階段,上升動力強勁。目前,中國經濟處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結構轉型階段。人口老齡化嚴重,宏觀槓桿率較高,房地產行業調控處於關鍵時期,經濟下行壓力偏大。

三是經濟結構不同。此次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是第三產業,2003年其佔當年GDP的比例為32%,2019年上升至54%,比例已大大提升,受到疫情的衝擊更大。新冠肺炎疫情對製造業的影響也不容低估,勞動力的流動受阻、物流受到一定影響,也將影響部分企業的正常開工。

四是傳染範圍不同。此次疫情爆發於交通樞紐武漢,且正值春運高峰期,病毒傳染性更強、蔓延更廣,所以病例數迅速超過非典時期,各地的疫情隔離和防控力度也更大,這也導致對於經濟的衝擊更大。不過本次疫情主要發生在第一季度,而一季度的GDP佔比是四個季度中最少的,控制經濟活動的負面季節效應比二季度要小很多。

張明:市場上有很多分析認為,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發並沒有對當年的中國經濟總體增速產生顯著負面影響,甚至在非典疫情之後,中國股市還走出一波波瀾壯闊的大行情。但我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與2003年非典爆發時有很大不同,發生了很多結構性變化。

一是中國經濟潛在增速已今非昔比。在2003年前後,中國經濟潛在增速很可能高於10%,而當前中國經濟潛在增速可能只有6%左右。影響潛在經濟增速最重要的變量之一是人口的年齡結構。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拐點是2010年,在此之後,中國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下降、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萎縮的人口紅利導致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不斷下行。而在經濟下行的時候,疫情的衝擊會加重。

二是外需對經濟的拉動可謂差別巨大。中國於2001年底入世,全球經濟當時正迅速復甦,由此帶來中國出口高速增長。2003年中國出口月度增速的平均值是35%,而去年中國出口月度增速的均值只有0.4%。加之中美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承諾在今明兩年內要多進口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如果中國出口增速有限,甚至不排除出現經常賬戶項目下的逆差。

三是中國經濟面臨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不一樣。在2003年前後,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得到了比較好的清理,而當前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較高、中小銀行的壞賬壓力較大,因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壓力依然很大。

短期內大部分行業均將受到衝擊

中國經濟時報:國內的基本共識是疫情對宏觀經濟尤其是短期內的經濟發展呈負面影響,能否就疫情對宏觀經濟以及各行業、各市場主體將產生哪些具體影響展開分析?

姚餘棟:在此次疫情衝擊下,今年春節期間我國餐飲、旅遊、影視、交運等行業受到影響,節後企業復工延後等因素也給我國一季度經濟運行帶來較大壓力。總體來看,我國有最大規模的中產階層群體,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國,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壓艙石。消費需求受到短暫抑制後,還會明顯恢復反彈。

只要疫情能夠迅速得到控制,將對經濟的影響控制在一個季度內,疫情對今年經濟增長影響不會太大。中國經濟彈性高韌性大,短期受損,中期會迅速反彈。

肖立晟:我們認為,此次疫情對全年經濟增長暫時無憂,短期談影響還“為時過早”。

第一,此次疫情的防治管控較早,並不像非典期間拖至第二季度。此次疫情確實影響餐飲娛樂、交通旅遊等行業,但對比非典時期來看,其他分項完全可以做有效對沖。且從月均有效產出看,停工一段時間對全年影響十分有限。

第二,雖然春節黃金週影響了餐飲、旅遊,但因疫情發生的物資囤積、防疫用具生產、醫院建設等是我們無法計算的對沖部分。正如2003年的紡織、輕工、商業飲食供應倉儲以及文教科衛的產出。

第三,觀察工業增加值可以發現,從2017年開始出現了“季度衝單月”的情況,2019年每個季度都如此。若此次疫情2月份得到有效控制,3月將會出現爆發式增長,因此一季度仍有想象空間。

張明: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短期衝擊影響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本身、通貨膨脹和就業等方面。

從短期增長來看,這次肺炎疫情主要發生在春節假期,目前主要是對服務業、最終消費兩個層面產生影響。對比非典疫情的歷史數據來推算當前的情況。目前,受到肺炎疫情衝擊比較大的服務業行業,包括交通、旅遊、餐飲、娛樂、零售等。這些行業除了航空、鐵路外,絕大多數都是中小微企業,這些中小微企業目前面臨比較大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和2003年相比,當前中國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60%,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也超過60%。即使肺炎疫情對服務業和消費的負面衝擊與非典相似,考慮到行業佔比的上升,本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會大於非典期間。

此次疫情短期內除了對經濟增長有影響之外,對另外兩個重要宏觀變量——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也都會有影響。2019年12月份的CPI同比增速是4.5%,此次肺炎疫情爆發後,物價持續上漲的時間要比之前預計得更長,因此此次疫情將拉高今年上半年的物價水平,會對貨幣政策造成一些掣肘。2020年的就業形勢本來就不太樂觀,此次疫情爆發可能導致春節後的農民工就業壓力比較大。我們研究認為,今年上半年城鎮調查失業率可能會創新高。

黃劍輝:此次疫情對消費和進出口影響較大,對投資影響相對有限;將延緩CPI回落,並拖累PPI;短期內大部分行業均將受到負面衝擊。

此次疫情對消費的影響可能更大。尤其交通運輸、文化旅遊、酒店餐飲、影視娛樂等可選消費將會受到巨大沖擊。春運期間旅客發送量明顯下降,電影票房、旅遊收入、餐飲收入同比明顯下滑,但與此同時,網上購物、訂餐、娛樂等數字經濟新業態十分活躍。

進出口雙雙面臨下行壓力。目前全球經濟仍處於緩慢復甦期,外需擴張有限,而且假期延長也會影響出口訂單。此外,世衛組織將本次疫情定性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可能導致中國出口的貨物面臨更加嚴格的檢驗檢疫。可對比的是,2016年巴西寨卡病毒被列為PHEIC之後,巴西出口增速在當年從15%下降到-5%。進口方面,我國進口與國內總需求高度相關,我國政府為防控疫情出臺了一系列減少人員流動、延長假期等舉措,這些勢必會導致一季度的內需低迷。

基建投資受疫情影響較小。2019年末基建投資增速落至全年最低水平,201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註重結構調整,做好重點領域保障”。預計2020年新增專項債額度至少達到3萬億元。今年1月份,各地已在以較快速度發行財政部提前批覆的2020年新增1萬億元專項債額度,為基建投資的反彈儲備了較為充足的資金來源。隨著專項債新增額度加快發行並落實形成實物工作量,這一積極的變化可能會帶來基建增速上行。

製造業投資受衝擊較大。一方面,疫情蔓延、各地啟動疾控響應機制,公共場所活動明顯下降,居民短期內購物意願降低,可能削減非必需品的消費,相關產品的新增訂單或將受到影響,這將影響對應企業的生產和補庫存過程;另一方面,受疾控要求延長停工時間的影響,中小企業現金流可能進一步趨緊。加上預計缺乏新增訂單等因素影響,其償債壓力、現金週轉壓力都將加大,這也會影響其資本開支意願。

房地產開發受衝擊最大。疫情對今年一季度的房地產銷售、開工可能產生較大影響,進而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地產企業的現金流和拿地意願。疫情造成的復工時間延後以及對居民購房意願形成的衝擊,可能使得一季度房地產銷售受到較大影響。

結合此次疫情爆發以來的特徵,以及近期我國主要行業的實際運行情況,對比2003年非典期間疫情的行業影響,預計此次疫情波及行業範圍更廣、影響程度更深。若疫情在2月底3月初得到基本控制,隨著需求的延後釋放以及產能的逐漸恢復,大部分行業將穩步復甦或快速反彈。

分行業來看,交通運輸行業短期內運量下降明顯,隨著春節假期結束,返程客流量增多,公路、鐵路、民航客運量將不斷回升,同比增速不斷下滑的趨勢將得到扼制;旅遊行業遭遇重挫,各項出遊活動遇凍結,旅行社受到的衝擊較大,跟團遊大幅縮水;住宿餐飲行業受疫情影響首當其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將率先得到恢復;商貿零售行業中的百貨行業受客流量減少影響較大,主營必選消費品的超市、便利店行業韌性更強,新零售行業藉助新一代信息技術有望迎來發展契機;製造業本身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疊加疫情影響,生產增速放緩,企業成本負擔較重,市場需求增速趨降,增長壓力更加凸顯;房地產行業銷售基本停滯,節後樓市“小陽春”難現,開發投資放緩,疫情的短期衝擊可能較2003年更大;教育培訓行業線下活動受嚴重衝擊,線上渠道優勢凸顯,學歷教育因需求剛性受影響有限;醫藥行業短期呈現階段性提速,長期將持續高質量發展;文化娛樂行業電影院線遇階段性停滯,泛娛樂分化發展,以在線視頻、短視頻、網絡直播、在線閱讀、網絡新聞等為主要構成的新媒體行業將保持良好增長態勢;物流倉儲行業快遞服務需求提升,無接觸配送應運而生,行業短期受到用工不足、上游訂單下降等因素制約;湖北省三大產業集群中的電子信息、醫藥產業鏈受衝擊相對較小,產業集群優勢將繼續鞏固,湖北全面推遲復工時間將較大程度影響全國汽車產量。

受企業停工停產、工程延期復工、交通管控以及PHEIC等因素影響,農業、畜牧業、建築業以及出口佔比較大的行業都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負面影響。隨著未來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以及相關政策效果的對沖,行業供求有望逐漸回升,全年有望保持總體平穩。

民營經濟短期內受到較大沖擊

中國經濟時報:受疫情影響的市場主體中,中小微企業無疑是最大的,而且中小微企業基本上屬於民營經濟,疫情將會對民營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姚餘棟:中小微企業或者服務業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卻容納了大量就業人口,在本次疫情中受到的衝擊程度大於大型企業,政策上面需要考慮出臺救濟性政策,防止失業率明顯上升。

黃劍輝:民營經濟短期內受到劇烈衝擊,小微企業更嚴重。與2003年非典期間比,本次疫情中發生後,全國範圍內均採取了非常嚴格的措施,封城、封村、停工停產等現象廣泛存在,經濟活動大量減少,疊加經濟下行、中美貿易摩擦等影響,與非典時期相比,民營經濟受到的衝擊預計將更大、更廣、更深。

從行業角度看,民營經濟佔主體地位的旅遊業、住宿餐飲、電影院線、線下教育、交通運輸、零售消費、文化體育、娛樂、房地產、建築業等行業預計受衝擊將較大,預計2020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下降5000億元以上。以線下服務為主的美容、體檢、口腔、眼科等專業領域,將遭遇一段空窗期或慘淡期。部分醫療行業、外賣、電商等產業逆勢加速增長。線上服務業、線上教育等行業的民企將有所受益。此次疫情正值春耕春播即將開始之時,對與農業相關產業的民企影響將逐步顯現,預計畜牧養殖業受到的衝擊也將較為嚴重。民營工業、製造企業受到的影響將逐漸顯現,由於開工率不足,2020年一季度,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將同比下降,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將顯著下滑。民企出口貿易面臨較大威脅。

從企業規模看,中小、小微企業預計將受到較大沖擊,部分大中型民企有可能陷入現金流困境,預計民企債券違約很有可能呈現大幅增長態勢。

從時間維度分析,預計疫情在3個月內對民營經濟影響最大,3—6個月的負面衝擊將會逐步縮小;2020年全年可基本保持平穩;從一年以上來看,疫情或對我國民營經濟、商業形態產生深遠影響。

宏觀政策與改革相結合應對疫情

中國經濟時報:在疫情當下,請問有何具體建議來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黃劍輝:建議按照“政策託底,短長結合,共克時艱,化危為機”的思路,有效、有力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

肖立晟:截至目前,財政給予了補貼、貼息等措施,央行則圍繞信貸穩定,重點幫扶受疫情影響的企業短期脫困。在後續政策預期上,我們堅持認為,目前的政策空間不大,財政與央行現階段仍較謹慎。與2003年推出的政策沒有質的區別,甚至部分2003年減免稅費的財政政策目前還沒有相應跟進。目前來看,疫情撼動年初既定全年政策空間的可能性不大。預期央行可能將在2月繼續調降MLF利率,並引導LPR調降。降準則在二季度更為合理,且全年僅還有一次。

我們研究認為,目前還無需改變財政政策節奏。預計全國兩會後可能會對所得稅、部分增值稅等進行調整,以踐行中央三年減稅降費的承諾。另外,在赤字率不破“3”的前提下,疫情可能構成特別國債的發行條件。

張明:除了財政、貨幣政策以外,關鍵要實施結構性改革。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肺炎負面衝擊放大的前提下,結構性改革又可能提速,比如,國企混改、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行業進一步向民間資本開放……這些改革雖然短期內對增長的作用並不是很強,但是其有助於增強市場信心。此外,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也將會提速。

黃劍輝:從長期來看,要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機制改革和政府治理機制改革。

一方面,應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機制改革,實現“政府市場雙到位、公立民營雙發展、醫生患者雙滿意”。一是加快填補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短板。逐步提高醫療衛生支出佔GDP以及總財政支出的比重,確保醫療衛生支出增量基金,建立不同層級政府間規範的醫療衛生責任分擔與籌資機制,完善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人均床位數、醫療設備數和醫生數量。二是積極推進多元化的社會辦醫格局,降低准入門檻,突破體制機制障礙,鼓勵民間資本興辦醫療機構,增加醫療衛生服務主體,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三是優化醫療衛生服務效率。四是培養組建專業化人才隊伍。

另一方面,應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一是強化信息公開透明,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清單管理和政府信息定期披露機制。二是強化社會治理體系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設。實現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推動政府、社會和公眾共同參與協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