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IP 的英文單詞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用於原創作品的法律保護。近兩年,這個詞在中國幾乎成為了具備影視開發潛力的文學、動漫、名字的版權代稱。而在好萊塢,每年的銀幕作品中,也至少有三分之一,來自對小說、漫畫的作品改造。優劣是明顯的:改得好,能收穫原著黨的交口稱讚,獲得宣傳效應、口碑優勢;改得不好,難免失卻人心,浪費一個品牌開發機會。文學改編影視作品,不僅考驗著製作公司的操盤能力,更挑戰著編劇們的再創作功底。我有兩大原則,作為建議,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選擇“不純粹”的文學作品

二、敢於再創造


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關於改編的一個幻想是,只要選定一部文學作品,然後將其簡單地轉換成一個劇本,就可以迴避故事創作的艱苦勞動。實際情況絕非如此。


在創作人物的世界時,我們可以用同心圓的方式建構他應該要面臨的三層撞擊:內心衝突、個人衝突、個人外衝突。在一個經典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平衡會被打破,一系列考驗使他必須試圖重新建立新的秩序。內心是人物對自己的“中心”意識,他的自我、意識、理念和情緒;個人衝突是指他與身邊的人,家人、朋友、戀人的關係變動;而個人外衝突,包含了人物與團體機構、職業身份、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考驗等。


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為了說明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區別,讓我們比較一下三種故事講述載體:小說(長篇、中篇、短篇小說)、戲劇(正統劇、音樂劇、歌劇、啞劇、芭蕾舞劇),以及銀幕 / 熒屏(電影和電視)。每一種載體都能講述複雜的故事,將人物同時帶到生活中所有三個層面的衝突;但是它們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獨特魅力和內在美感:


長篇小說——戲劇化地表現內心衝突。


這是小說的長項,比戲劇和電影強得多。無論是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小說家可以潛入思想和感情,通過微妙、緊張和詩化意象在讀者的想象中投射出內心衝突的激越和混亂。個人外衝突可以勾畫描寫,用語言刻畫出人物與社會或環境的鬥爭畫面,而個人衝突則通過對話來構建。


戲劇——戲劇化地表現個人衝突。


這是戲劇的長項,比小說和電影要強得多。一出偉大的戲劇幾乎是純粹的對白,也許百分之八十是靠耳朵來聽,僅有百分之二十是靠眼睛來看。非語言的交流——手勢、表情、做愛、打鬥固然重要,但是,個人衝突大體上都通過談話來進展。而且,戲劇作家享有一項銀幕劇作家所沒有的特權——寫出常人絕不可能說出口的對白。他不僅可以寫出詩歌般的對白,還能像莎士比亞、T. S. 艾略特和克里斯托弗·弗賴伊一樣,用詩歌本身作為對白,將個人衝突的表現力提升到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度。


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電影獨一無二的能量和輝煌,則在於戲劇化地表現個人外衝突,即那些躋身於社會和環境中的人類,為生存而鬥爭的,巨大而生動的意象。


這是電影的長項。假設我們拿出電影《銀翼殺手》中的一個畫面,讓世界上最優秀的小說大師用語言來創造出那一構圖,他很可能會寫出連篇累牘的文字,而且永遠也不可能捕捉到其精髓。


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此外,電影可以通過非語言的交流來獲取巨大能量。憑藉特寫鏡頭、燈光和角度的細微差別,手勢和麵部表情能夠勝於一切雄辯。而在使用對白時,語言必須平實,奉行自然主義。否則,觀眾的反應會是:“我們才不會那樣說話呢。”


平實的對白並不意味著乏味淺顯。在銀幕上,內心衝突的戲劇化表現需要依靠潛文本,除語言外,攝影鏡頭、演員的面部表情,無不透露著角色內在的思想和情感狀態。如《安妮·霍爾》中伍迪·艾倫直接對著鏡頭絮叨的那一番內心獨白,在言語之外,隱含著一層層可供解讀的潛文本。


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因此,改編的第一條原則就是:

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小說越純,戲劇越純,

電影就越差。

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小說的“純粹性”是指,故事的講述過程完全位於內心衝突的層面,採用複雜的語言技巧來表現故事的激勵事件、進展過程和高潮,個人、社會和環境力量相對獨立,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戲劇的純粹性是指,講述過程完全位於個人衝突的層面上,採用詩化的對白來表現故事的激勵事件、進展過程和高潮,內心、社會和環境的力量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艾略特的《雞尾酒會》。


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企圖改編“純粹”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失敗,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美學上的不可能性。意象是先於語言的,那些埋藏在小說和戲劇大師們華美文筆之下的衝突,根本就不可能用電影手法得到同樣的表現。第二,你想想,當一個小天才企圖改編大師的作品時,哪一種情況更為可能:是小天才上升到大師的水平,還是大師被下拽到改編者的水準?


電影銀幕常常被冒牌的導演汙染,他們都希望被視為費里尼或伯格曼第二。但與費里尼和伯格曼不同的是,他們不可能創造出新穎的作品,於是他們就去找同樣冒牌的贊助機構,手上拿著一部普魯斯特或伍爾芙的大作,許諾會給大眾帶來藝術。官僚批錢,政客在選民面前自吹自擂,號稱為群眾帶來了藝術,導演拿到了片酬支票,而影片卻在一個週末之後就銷聲匿跡……


如果你必須改編的話,降低一兩個檔次,走下“純”文學的殿堂,去尋找衝突分佈於所有三個層面上,並強調“個人—外界關係”的故事吧。


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開始改編工程時,先反覆閱讀原作,不要記筆記,直到你覺得自己已經融匯於它的精神之中。不要做出選擇,除非你已經跟作品中的社會摩肩接踵,讀懂了他們的面孔,聞到了他們的古龍香水味。就像從零開始創作一樣,你必須對故事取得像上帝一樣全知的瞭解,千萬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原作者已經做好了他的家庭作業。做到這一點之後,將每個事件縮減為一兩個句子,陳述發生了什麼。記住,只陳述發生了什麼,不要有任何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分析。那麼此時你得到的句子,就應該是這個樣子:“他走進屋子,等待和妻子當面攤牌,卻發現一張字條,告訴他她已經離開,去找別的男人了。”


做到這一點之後,瀏覽那些事件並問自己:“這是不是一個講得好的故事?” 十有八九,你會發現這可能不是。許多小說家都是非常蹩腳的講故事者,戲劇作家更甚。又或者,你會發現那是一個精彩的故事,一個完美的精緻發條……但是卻有四百頁長,其中的材料比一部電影所能用到的要多出三倍,而且還無法拆解,只要拿掉其中的一個小嵌齒輪,整個時鐘就會停止擺動。在這兩種情況下,你的任務就不是什麼改編,而是一次再創造。


改編的第二個原則:

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願意再創造。

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用電影節奏講述故事,同時保持原作精神,是很難的。無論小說的事件以什麼順序講述,先把它們當作傳記一樣,按照時間順序從頭到尾重新排列。


根據這些,創造一個步驟大綱,採用原作中有價值的設計,該剪的場景通通剪掉,如果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創造新的場景。


將精神的東西轉化為物質。不要在人物口中填滿自我解說的對白,而要為他們的內心衝突找到視覺表達。這就是你成敗攸關的地方。


文學改編影視作品,最理想的結果是,原作和改編神韻一致,都足夠精彩。如果辦不到,就記住這一點:假如你準備背離原作,如《征服者佩爾》、《危險關係》,但是做到了非常優秀,評論界不會有任何微辭。但是,如果你不僅閹割了原作,如《紅字》、《夜都迷情》,還搗鼓出了一部水平次於原作的影視作品,那還是趁早罷手吧。


羅伯特麥基:文學改編影視作品兩大原則


要學習改編,我推崇露絲·鮑爾·賈華拉,她是電影史上從小說到銀幕最優秀的改編者。就像一條變色龍或者一個靈媒,她能深入到其他作家的靈魂,表現出其各不相同的色彩。讀一讀《四重奏》、《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波士頓人》,從每部小說里拉出一個步驟大綱,然後,用你的改編作品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地和賈華拉進行比較。你會有很多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