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海》裡都查不到,那我來告訴你書法的“書生氣”是啥

什麼叫書生氣?查《辭海》,竟無“書生氣”一詞。莫非編者也不待見“書生氣”?無奈,就按字面去解釋吧。

《辭海》裡都查不到,那我來告訴你書法的“書生氣”是啥

《辭海》雲,書生者,讀書人也。以此論之,“書生氣”就是“讀書人”之“氣”了。“讀書人”讀了聖賢書,就要按書上的要求去做,甚至要求別人也按書上的要求去做,不願意背離和通融,於是就有了所謂的“書生氣”。如此看來,有“書生氣”挺好的。

如今,“書生氣”卻似乎成了貶義詞,一說誰有“書生氣”,那就是他不會來事,不通人情世故,在別人眼裡,幾乎是“傻帽”的代名詞,在社會上吃不開。而世故圓滑、善於逢迎的卻被認為是“能人”,故在社會上左右逢源,大行其道。

《辭海》裡都查不到,那我來告訴你書法的“書生氣”是啥

現今的中國,讀過聖賢書的人本來就少,有“書生氣”的人當然就少之又少,即使有點書生氣的人也被世上洶湧的“江湖氣”、“油滑氣”衝了個七零八落,早已被邊緣化不知到哪裡去了。

說了半天,和書法有關係嗎?當然有。

世故圓滑的人的行為模式是要迎合環境,迎合別人,這就決定了他的思維模式是趨同的、浮漂的,這種思維模式會自覺不自覺地帶到書法創作上來,習慣於人云亦云,別人咋做他咋做,習慣成自然。


《辭海》裡都查不到,那我來告訴你書法的“書生氣”是啥

在需要創新的時候往往打不開思路,即使有點想法往往也是小打小鬧的小聰明,表面上的花裡胡哨而難有內涵和格調。再加上心思都用在了“關係學”上,還有多少精力能用於書法創作?

而有“書生氣”的人常常堅持自己的看法,不願意隨大流,凡事都喜歡想一想對不對,他的思維模式是求異的,這種思維習慣也會影響到他的書法創作,在需要創新的時候更容易觸發靈感。較強的原則性使他能夠堅守傳統,特立獨行的性格又使他勇於創新。

《辭海》裡都查不到,那我來告訴你書法的“書生氣”是啥

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對做人原則的恪守和對聖賢教導的身體力行,正大典雅的品質已經深入骨髓,舉手投足間便透著文雅之氣,他們筆下的書法作品,格調會低嗎?

黃山谷雲:“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什麼是“道義”?其實就是書生氣。歷史上,蘇東坡、黃庭堅一再被貶,不就是因為他們那點不肯妥協的“書生氣”的影響嗎?而他們的書法,包括詩文,都是極富個性、極有成就的。

《辭海》裡都查不到,那我來告訴你書法的“書生氣”是啥

規矩是創新的基礎,原則是創新的保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否則所謂的“創新”很容易流於胡來;沒有原則,創造力反而會被打擊、被內耗。

中國人的“聰明”舉世聞名,善於“變通”,處世“靈活”遠非外國人所能及。什麼規矩、原則、制度,甚至法律,都被國人“靈活”掉了,以至於國人在很多國家成了被提防的對象,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

《辭海》裡都查不到,那我來告訴你書法的“書生氣”是啥

真正的市場經濟是講規矩、講誠信、講法治的經濟。而這種“小聰明”的結果就是佔了小便宜,吃了大虧。歐美人在創造性和科技發達程度上比我們強得多,諾貝爾獎亦多被他們拿去。原因何在,何須多言!

真正有志於書法創作的人,真正希望自己的書法創作水平提高的人,還是多一點書生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