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電影之光:從《寄生蟲》回溯韓國電影二十年逆襲之旅

洛杉磯時間9日晚,韓國電影《寄生蟲》包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原創劇本四座小金人,是第一部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和最佳影片的影片。

亞洲電影之光:從《寄生蟲》回溯韓國電影二十年逆襲之旅

導演奉俊昊

而在2019年5月的第72屆戛納電影節,《寄生蟲》已然大放異彩,摘下了戛納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在電影世界裡,戛納最佳影片與奧斯卡最佳影片分別代表商業化和藝術性的最高榮譽,而上一部同時拿到金棕櫚和奧斯卡的還是1956年的美國電影《君子好逑》,時隔多年《寄生蟲》再一次做到了,亞洲電影之光當之無愧。

《寄生蟲》是一部融合了喜劇、驚悚、懸疑等時下最流行元素的商業電影,有多處極具戲劇性的跌宕和反轉,但同時拍攝手法和立意不落俗套,影片包含大量暗喻,通過巧妙的場景設計來幫助觀眾理解主題。

樸家別墅和金家半地下室房屋在垂直空間上的清晰關係,以及成為最後矛盾焦點的"有時會在地鐵上聞到的那種氣味",都展現了影片核心主題,關於社會階層結構的複雜性和難以撼動。

亞洲電影之光:從《寄生蟲》回溯韓國電影二十年逆襲之旅

《寄生蟲》海報

總之,無論是故事結構、場面調度、還是隱喻諷刺,《寄生蟲》都堪稱無懈可擊,票房成績和載譽而歸也都印證了其過硬的質量,而這巨大成功的背後正是韓國電影二十年厚積薄發的結果。



<strong>通過該片以小窺大,來回溯韓國電影的崛起之路,也為國內電影的快速發展提供鏡鑑。

1、國情:逆水行船,不進則退,分級制度的建立和國民觀影情緒的養成

韓國人口總量限制了韓國電影業的總體量,而文化產業作為韓國的拳頭產業,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在這一大背景下,耕耘出了電影之花生長的最肥沃土壤。

20世紀70年代韓國在出口導向型經濟指導和三星、LG等製造業集團的推動下,開始連續30年GDP複合增長率達到19%,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90年代後,韓國大型財團開始全球化擴張,導致資產規模和負債率超過自身承受範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得無數財團紛紛倒下。

亞洲電影之光:從《寄生蟲》回溯韓國電影二十年逆襲之旅

1997年韓國金融危機

1998年金大中總統提出文化立國政策以取代製造業為主的國家政策,隨後其在釜山電影節上公開承諾將廢除電影審查,對韓國電影創作"給予支援,不干涉"的原則。

2000年韓國電影分級制度正式確立,這給予韓國電影人最大的創作自由,為韓國電影日後的多元化和人性思考底色打下基礎。

同一年前後,美國以加入WTO為砝碼要求韓國取消配額制,韓國輿論再次動員國民"苟利國家生死以",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保護尚處青澀期的韓國電影工業。

這不僅為韓國電影爭取到喘息時間,進行好萊塢、港臺電影工業的學習和人才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國民的觀影情緒,在保護國產電影的認知下韓國上上下下凝成一股繩,奠定了韓國電影崛起的根基。

亞洲電影之光:從《寄生蟲》回溯韓國電影二十年逆襲之旅

韓國光頭行動抵制好萊塢

2、精神內核:深刻的社會洞察力和社會責任感

分級制度給予的創作自由下,韓國電影人在影片中傾注了自己對韓國社會的責任感,創作出不少讓全世界觀眾產生共鳴、引人深思的影片。巧妙的將西方商業片的快節奏和刺激感,和東方文藝片的含蓄、內斂結合,實現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完美平衡。

20年以來,韓國誕生了無數電影佳作,《辯護人》《熔爐》《七號房的禮物》《燃燒》等無一不是用充滿現實主義的關懷征服世界觀眾,而奉俊昊導演無疑是韓國電影工業的最佳代表。

2003年的《殺人回憶》,改編自1986年的華城連環殺人案,錯綜複雜的時局,個體命運的悲劇,影片既具有精彩的偵查破案故事情節以吸引觀眾獲取票房,又通過直覺和科學、暴力和文明的對立,穿透時空來審視韓國社會。

亞洲電影之光:從《寄生蟲》回溯韓國電影二十年逆襲之旅

《殺人回憶》劇照

2006年的《漢江怪物》,奉俊昊沒有將視線過多的放在怪物身上,而是聚焦於怪物出現後的眾生相,有趁機牟利、舉報朋友的惡,也有父女情深的愛,揭露最真實的人性和國家機器下個人抗爭的蚍蜉撼樹。

亞洲電影之光:從《寄生蟲》回溯韓國電影二十年逆襲之旅

《漢江怪物》劇照

2013年的《雪國列車》,奉俊昊開始了全球化的探索,一輛列車就像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作為人類最後的諾亞方舟,淋漓盡致的展現了人類的善惡美醜,社會的階級分化,還有壓迫和集權統治帶來的恐怖。

亞洲電影之光:從《寄生蟲》回溯韓國電影二十年逆襲之旅

《雪國列車》海報

奉俊昊導演在作品裡從不選邊站,作品人物價值觀都是複雜渾濁,進而也顯得格外真實。不同於美國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更多通過小人物視角,來勾勒整個故事框架。

韓國電影紮根於本土的文化土壤,在故事講述中,毫不留情地揭露社會問題、針砭時事,揭露了人性的黑暗、社會的冷漠和個體的無助的同時,也不忘記指出光明所在,為不能發聲的人發聲,讓國家變得更好。

3、驅動力:忠武路人才輩出,星光熠熠

忠武路是首爾最著名的電影街,這裡有大量的拍攝場,優秀導演、演員人才輩出,被譽為韓國的"好萊塢"。

這裡的導演,有暴力美學的三大巔峰奉俊昊、樸贊鬱、金基德,執著於描寫小人物的灰色人生,探討社會化議題和人性;有商業類型片的傑出導演姜帝圭、羅泓軫,以這種輕鬆詼諧的敘事將人生哲理娓娓道來;也有純愛大師郭在容,愛情三部曲《我的野蠻女友》、《我的機器人女友》、《假如愛有天意》如雷貫耳,在早期韓流推廣中功不可沒。

亞洲電影之光:從《寄生蟲》回溯韓國電影二十年逆襲之旅

奉俊昊和宋康昊

這裡的演員, 老一輩有忠武路三駕馬車之稱的宋康昊、崔岷植、薛景求,新一輩也有忠武路四小生的劉亞仁、金秀賢、宋仲基、李帝勳,其中劉亞仁憑藉《思悼》更是一舉拿下第36屆韓國青龍獎最佳男主角,成為韓國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未來可期。此外還有李政宰、鄭雨盛、吳達洙等一眾演技大咖。

亞洲電影之光:從《寄生蟲》回溯韓國電影二十年逆襲之旅

劉亞仁《思悼》


近年來韓國電影井噴式的佳作產出,離不開忠武路源源不絕的人才供給,對於文化內容產業來說,人才是核心,而忠武路就是韓國電影靈魂所在。



<strong>在大家都在討論《寄生蟲》橫掃奧斯卡之際,大家的心頭都忍不住冒出一陣陣羨慕,對於類型片發展仍處初級階段的中國電影來說,距離韓國電影究竟有多遠?

其實我國已經出現了韓國類型電影的雛形,《我不是藥神》取材於 "看病"這一全民議題,有真實人物程勇可參考,通過主人公在聖人與普通人的兩難境遇徘徊,搭建了成熟精彩、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的同時,也有韓式現實主義對社會矛盾的刻畫呈現。

亞洲電影之光:從《寄生蟲》回溯韓國電影二十年逆襲之旅

文牧野導演曾定義過好電影,分為三個層次,一個是娛樂性即商業變現的能力,一個是靈魂性也就是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最後是社會性,即最容易拿獎的現實題材,這三個層次在一部電影作品裡一般都是此消彼長的。

而要做到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必須實現這三個層次的平衡,基於政策管制和文化背景的雙重因素,以及13億人口巨大市場所帶來的發展惰性,我國電影在《一代宗師》後,再也未進入奧斯卡的提名之中,更別提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這類高含金量的獎項。

希望載入電影史冊的《寄生蟲》以及影片背後韓國電影二十年逆襲之旅,能夠給予中國電影人和觀眾以啟示。紮根本土文化,探索出更多類似《我不是藥神》的優質現實主義作品。也許未來的某一天,中國內地電影也能在奧斯卡星光大道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