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共享員工”能否成為一門新興產業?

繼與一系列餐飲企業聯手後,盒馬於近期又與上海大眾出行、財新聯合汽車租賃(北京)有限公司、壹玖壹玖酒類平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19)等運力企業達成合作,嘗試汽車配送。可以看出,共享員工仍在持續發酵,自盒馬開始,沃爾瑪、生鮮傳奇、京東7FRESH、永輝、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等企業及平臺相繼入局,抱團自救。

在當前背景下,共享員工模式可謂是多贏的模式,在解決商超及零售平臺在特殊情況下的暫時性人手不足的的同時,還解決了歇業員工的收入問題。而從綜合效益看,為居民的生活物資需求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作為被疫情推到風口的新業態,共享員工仍在被更多的企業研究與效仿,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共享員工能否成為一門生意?本文總結了共享員工模式的一些規律,同時分析了共享員工在社會常態下的可持續性問題,以供行業參考。

共享員工持續發酵 模式規律逐漸顯現

疫情之下,企業抱團自救,“共享員工”模式持續發酵。

據恆大研究院估算,2019年春節7天假期內,全國零售和餐飲業銷售額約10050億元。受疫情影響,估算餐飲零售業2020年同期損失5000億元。

在經歷一輪業務線上轉移後,企業開始尋求更多的自救模式,“共享員工”由此誕生。繼由盒馬在2月3日發出接收雲海餚員工的聲明後,不斷有零售和餐飲企業開始抱團。曾直面困難對媒體表示“現金流撐不過三個月”的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稱,西貝已有千餘名員工到盒馬“上班”。

盒馬方面對銥星雲商表示,自2月3日盒馬聯合雲海餚、西貝、探魚、青年餐廳等餐飲品牌達成“共享員工”的合作後,陸續有餐飲、酒店、影院、百貨、商場、出租、汽車租賃等32家企業加入。截止2月10日,已有1800名“共享員工”加入盒馬上崗。

自盒馬開始,沃爾瑪、生鮮傳奇、京東7FRESH、永輝、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等企業及平臺也相繼發佈招聘公告。截止至目前,已有十餘家企業/平臺招募“共享員工”。沃爾瑪相關負責人告訴銥星雲商,目前沃爾瑪的共享員工模式才剛開始,深圳區域將開放超400個職位。

疫情過後,“共享員工”能否成為一門新興產業?

毫無疑問,在當前背景下,共享員工模式的可行性是非常高的,一方面,解決商超及零售平臺在特殊情況下的暫時性人手不足的窘況;另一方面,解決了歇業員工的收入問題。從綜合效益看,還為抗疫增添了重要力量,為居民的生活物資需求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隨著開啟共享員工模式的企業增多,這一模式的規律逐漸顯現。

  • 突破餐飲,盒馬試水汽車配送

可以發現,目前市場上的“共享員工”主要為商超及零售平臺與餐飲企業間的合作,或是向社會公開募集歇業人員。如盒馬與雲海餚、西貝、茶顏悅色等企業合作,京東7FRESH與酒武居酒屋、小鶴食堂、花裡家等餐飲企業合作。

不難理解,基於共享員工的工種均為服務業的一線工種,而餐飲行業的普遍上崗需求是擁有健康證,解決了一系列員工上崗前的各項準備措施,因此餐飲與商超能夠快速達成合作。而餐飲之外,向社會公開募集歇業的員工則包含沃爾瑪、永輝、生鮮傳奇、錢大媽等企業。銥星雲商以應聘者身份致電沃爾瑪得到回覆稱,達到面試的要求需達標兩項條件,一是有健康證,二是有社保。

疫情過後,“共享員工”能否成為一門新興產業?

深圳盒馬皇庭廣場門店,雲海餚員工上崗;圖片來源:盒馬 除了與餐飲合作及向社會公開招募員工,2月8日起,上海大眾出行、財新聯合汽車租賃(北京)有限公司、壹玖壹玖酒類平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19)等運力企業與盒馬達成全國範圍的用工合作, 3家運力企業已經投入盒馬配送工作,試點區域以有停車條件的門店(盒區房)先行,未來會逐步擴大範圍。

盒馬相關負責人對銥星雲商表示,2月8日,上海大眾出行已經在上海部分門店測試汽車配送,首批參與配送的大眾出行旗下運力已經集結,由擁有多年駕駛經驗,熟悉上海市道路的“金牌司機”組成。與電瓶車配送相比,汽車一次配送可以帶出2-3倍的訂單。

2月8日,8日首批員工於西安試點,計劃在北京、廣州、上海、成都、重慶、杭州、西安、昆明等20個城市陸續開啟。2月9日,1919已有近200名經驗豐富的配送人員加入盒馬。 同期,財新聯合汽車租賃(北京)有限公司調度旗下優質、資歷較深的網約車司機加入。

  • 兼職編制,時薪制實現快速發薪

人員的編制和薪酬制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各家企業的處理方式基本一致。沃爾瑪招聘相關負責人告訴銥星雲商,沃爾瑪在共享員工模式中採取時薪制,每位職工20.3元/小時,每月發放兩次工資,人員的編制視作兼職。本來生活相關負責人同樣表示,本來生活招募的共享員工編制為兼職,工資為19元/小時。

疫情過後,“共享員工”能否成為一門新興產業?

沃爾瑪招募公告;

在共享員工模式中,補充人員主要從事打包、分揀、上架、收銀、理貨、搬運、配送等工作。

在上崗要求方面不會有太多的限制。沃爾瑪方面告訴銥星雲商,上崗前需要提供健康證與社保,上崗前需測量體溫;本來生活則只需要在上崗前測量體溫;盒馬方面則要求,員工需有健康證,且在過去14天無發熱、咳嗽症狀,以及完全符合國家政府相關規定的人員,這些人員會安排到相對比較簡單的工種,例如排面整理、倉庫整理、打包整貨等業務。

在疫情背景下,各企業在保障共享員工的的健康措施方面亦基本相同,沃爾瑪、本來生活等企業均會提供口罩等基本防護需要的物品。

共享員工能否成為一門生意?

在當前背景下,共享員工毫無疑問是一種多贏的模式,其是否擁有可持續性成為行業探討話題。

共享員工並不是首次出現,盒馬全國經營管理總經理胡秋根表示,作為零售企業,盒馬有著靈活的用工方式,在需求高峰期的時候,盒馬會招募一些短期合作的員工。

另據北京商報報道,跨界共享員工對蘇寧來講並不新鮮。從蘇寧成立之初到現在,已經成為企業內部行之有效的員工協同機制和工作機制。特定時期內,通過不同產業、不同體系、部門間員工的短期調配,成立臨時項目組實現效率與效益的雙提升。

例如,從1月10日至今,北京蘇寧從門店、職能體系調配近2000人次對家樂福等進行多崗位支援,緩解其春節前後商超旺盛需求的工作壓力,共同保障北京消費者日常生活用品的配送。春節期間支援家樂福門店分揀外賣工作的蘇寧員工平均每天達100人次左右。

而勞動力綜合管理解決方案服務商喔趣科技則推出了“員工共享平臺”,專門針對有閒置人員和用工需求的企業提供對接服務。據第一財經統計,截止目前在該平臺上已經參與共享的員工有6825位,主要集中於餐飲、零售、酒店、物業、物流、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屬性聚焦在連鎖門店10家店以上或人口規模200人以上。

疫情過後,“共享員工”能否成為一門新興產業?

  • 常態之下,共享員工仍存發展空間

目前來看,共享員工主要出現在對技術要求相對不高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人力資源遷移的難度障礙較低。”

事實上,“共享員工”模式並非第一次被提及。據新華財經傳媒報道,在國際用工標準中被叫做“靈活用工”,主要也是集中在不少存在淡旺季的餐飲、旅遊等服務業中。據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靈活用工比例在2018年僅為9%,與日本的42%和美國的30%相比,仍存在很大發展空間。

疫情過後,“共享員工”能否成為一門新興產業?

沃爾瑪工作人員在整理商品;

企業產品、服務的生產和提供模式的變革是促進“共享員工”成為可能的重要因素。“企業在接納‘共享員工’時,並不希望再花很多精力進行培訓,但可以從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工藝與流程的標準化、零部件組裝化、平臺化與智能化上下功夫,不斷降低跨界人力資源共享中員工的再學習與再培訓成本。”

共享員工商業化難題

不過,就目前來看,共享員工模式未來的發展仍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

一名商管相關人士表示,共享員工模式在未來仍有一定空間,但需要看行業類型和企業文化。可以看出,此次共享員工的企業業務和服務文化均很相近,在特殊時期共享是比較容易的事,不存在壁壘。但是,假設共享員工由第三方平臺提供,沃爾瑪、盒馬等此次招募共享員工的企業能否接受?能否成為一門生意,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思考和解決。

其表示,如果考慮常態下發展共享員工模式,則需思考什麼樣的業務或企業適合流動的員工,如果存在這樣的業務,如果存在,則需要思考這一業務未來是否會大概率被機器人所代替。

企業的管理會關注企業文化,實質是指人與組織的關係,若想將共享員工變成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則需要破解目前企業中人與組織的構建關係,重新構建跨企業的組織群,這是個難題。共享員工的基地模型應該是線下的人力資源市場還是專業服務的支持業務也仍未明晰。

如若將共享員工定位為業務公司,細究發現,市場上已經有行業在做,例如技術支持業務,已經在集群式製造業和新農業等行業中廣泛運用。

小結

總而言之,共享員工並非次首次出現,疫情大背景將這一模式推向了風口。在特殊背景下,共享員工是一種可行性高且多贏的模式。而在常態化背景下,共享員工模式仍存在發展空間。不過,若想將共享員工當成一門生意,仍需要繼續探索更多的模式,從企業架構到社會文化、職業生態等,其商業化道路上仍存待解謎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