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今天你搶到菜了嗎?”


這是繼“你搶到口罩了嗎?”之後,又一直擊靈魂的發問。最近這段時間,疫情極大的限制了大家的出行,很多消費者為了安全考慮不再去實體店採購果蔬,從而轉戰到線上生鮮平臺。一時間,全民在線“搶菜”成為了熱門現象。


短期內急速上漲的需求量,能否讓之前遭受大洗牌的生鮮電商行業迎來新生呢?


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危機催生新機遇,生鮮電商平臺逆襲翻盤


其實從歷年的數據來看,每逢春節生鮮電商平臺的銷售量一般會比平時略低。但是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同一時期各平臺的訂單量不僅急速增長,某些商品甚至還出現了“搶購”的現象。


據統計,放假期間京東到家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比增長了510%;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兩個平臺的交易額分別增長350%和300%;微信社區電商交易筆數增長322%。


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為了滿足供應需求,每日優鮮平均每天要向全國十餘個城市供應300多噸蔬菜,至少500萬份果蔬、肉蛋。


盒馬鮮生為解決店內人工短缺問題,還向西貝、外婆家等店家“租”來了員工,讓其店員暫時到河馬培訓上崗。這一招不僅緩解了自己的用工壓力,還順便幫扶了諸位兄弟企業,可謂是一舉兩得、名利雙收。


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2020開年以來,與其他行業的低迷狀態相比,生鮮電商平臺儼然一副“贏家”姿態。


然而誰又能想到,不久之前這隻“獨角獸”還正陷入一場行業發展的“生死局”當中。


風口之下“傷勢慘重”,十年混戰誰能笑傲江湖


“得生鮮者得天下。”


一直以來,“生鮮”都被眾多業內人士認為是電商領域的最後一片藍海,資本對生鮮電商的青睞同樣在印證著“藍海論”。歷經十餘年的發展,生鮮電商市場形成了傳統B2C、社群模式、新零售、前置倉模式等多足鼎立的格局。


不過,看似一片生機勃勃的表象下,卻是暗流湧動。數據顯示,目前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僅有1%實現盈利,88%是虧損,7%則是鉅額虧損。


回看這些年陸續倒下的玩家們,“永遠別低估生鮮的燒錢速度”,成了這個行業的一句箴言。


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那麼,生鮮電商為啥這麼燒錢呢?那還得從壓在它頭頂的三座大山講起。


首先一座就是,與其他的商品不同,生鮮產品保質期短、儲存難的特點就決定了它的高耗損率,一般生鮮的損耗率平均在5%-10%左右。瓜果蔬菜賣不掉就會腐爛,爛了就等於在“扔錢”。


第二座大山則是冷鏈物流成本,與傳統的物流方式比起來,全程冷凍保鮮的成本自然是更高。即便是背靠強大母公司的順豐優選,目前來說也不能把生鮮電商方面的物流成本降下來。


除此之外,配送過程中那“最後一公里”的物流投入也是深不見底。


第三座大山就是優惠補貼政策,想要保證用戶留存率,平臺優惠減免自然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以呆蘿蔔為例,前段時間豬肉價格大漲,但是他們依舊按照5折售賣,折扣的部分就需要由平臺和加盟商承擔,結果只能是不斷尋求資本填坑。


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因此,在巨大的資金投入壓力之下,生鮮電商的野蠻生長時代結束了。


從2017年開始,整個行業洗牌重組,小玩家們已悉數退場,巨頭之間的戰爭正式打響。到了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整體市場規模突破千億。


不過,即便是背靠巨頭,也難以保證所有商鋪都能維持良好的運營。2019年以來,幾乎每隔幾天就會傳出“死亡”的噩耗。


美團宣佈關閉旗下小象門店;易果生鮮結束了與天貓、菜鳥驛站的冷鏈業務合作;呆蘿蔔陷入資金泥潭;吉及鮮大規模裁員關倉;永輝超級物種虧損嚴重......


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當潮水退去,我們會發現原來新零售領域還有很多“坑”要填。


如果說目前來看,像阿里那種擁有足夠資金實力的企業,可以通過規模效應來彌補短板,實現盈虧平衡。那麼包括美團、永輝在內的其他玩家,其實還並不具備同樣的財務實力。


對於眾多企業來說,如果填不滿這個“坑”,最終只能是退出市場落得一地雞毛。


“起死回生”,生鮮電商如何應對轉機


只有經歷過至暗時刻,才能體驗到曙光的可貴。既然“全民搶菜”的風潮,讓之前差點倒下的生鮮電商又站了起來。那麼,數據暴增背後到底是曇花一現還是春暖花開呢?


對於眾多平臺商家來說,首先需要被考驗的一點就是供應鏈實力。


與傳統電商平臺相比,生鮮電商對於供應鏈的要求明顯更高,一個總是各種缺貨的平臺,如何能夠留存用戶?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像每日優鮮、叮咚買菜這種設置前置倉的平臺,能在本次“轉機戰”中俘獲人心。


在暴增的市場紅利面前,只有供應鏈硬實力得到認證的平臺,才能真正獲得用戶的認可。


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除此之外,疫情過後的用戶存留率也是平臺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我們要知道,特殊時期生鮮電商觸達到了一批原本並沒有在線買菜意識,但是有在線購買實力的用戶。那麼,當生活迴歸到正常軌道之後,如何讓這部分人保持住對於生鮮電商的使用習慣呢?


溢價、新鮮度、配送時長等因素,對於用戶沉澱來說都是關鍵所在。


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疫情之下,危機即商機。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生鮮電商在整個生鮮行業的滲透率僅為3%。所以,在眾多巨頭和資本眼中,它仍然是一片具有廣闊前景的藍海。


在生鮮這條賽道上,競爭遠未到終場之時。相信歷經數次洗牌之後,真正的“價值者”和“裸泳者”也終將會浮出水面。


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全民開啟“搶菜”模式,生鮮電商的寒冰終於要融化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