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圈層化”困境

前幾天,跟幾位高中好友聊天,畢業十幾年,同學們做什麼工作的都有,金融的、創業的、IT的、醫療衛生的、教育的、公務員坐在一起聊的不亦樂乎。我發現有一個現象很明顯:大家對彼此的圈子都很感興趣也都很無知,相互圈子之間的似乎有一個難以逾越的價值鴻溝,每個人都似乎如“小白”一樣試探性的問著在對方看來很“無知”的問題。

是啊,回到家打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90%的都是圈內人的分享,我們對圈外世界的認知豈不就是“無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的思考是深入了,還是膚淺了呢?學習的效率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呢?我們的知識視野更開闊了還是更封閉了呢?圈子內的片面認識是弱化了呢還是被放大了呢?顯而易見。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圈層化”困境

作為高校老師,不由得引發我的好奇:大學生網絡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他們?網絡文化日新月異,我們在大力推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考慮過介入00後大學生的網絡體驗習慣呢?老師們努力構建起來的價值體系是否能夠有效融入大學生認知圈子裡呢?如果,我們不能夠很好的回答這些問題,那麼我們今天的教育就已經陷入了“圈層化”困境。

毋庸置疑,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主要手段。他們的生活、學習、思維方式正在不斷演進,圈層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疏遠了高校努力建構起來的網絡教育平臺,減少了教育主客體間的話語交互機會,導致主流聲音難以有效傳播,網絡異見無法有效過濾,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實效。

眾所都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愈發凸顯。但,當前網絡思政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話語體系的不一致問題,輔導員的網絡文章是否能夠有效融入大學生的話語體系,“圈層化”是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個問題,不由得引發思考,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我們的知識視野更開闊了還是更封閉了呢?我想,其實是越來越封閉的,這就是由於圈層化影響,讓局部認知被放大。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圈層化”困境


何為圈層化?

網絡“圈層化”是由於個人社交圈子化、信息獲取定製化、交互關係層級化而形成的一種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層中進行信息交互的現象和趨勢。由信息圈層和社交圈層兩部分組成。信息圈層可以理解為信息孤島。大家應該都知道“今日頭條”,會根據個人喜好篩選發送信息。如果信息長期處於被選擇中,我們信息視野會越來越侷限,涉獵面變窄,片面認知將被放大,不知不覺間給自己製造了一個封閉的信息繭房。網絡社交圈,比如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同學圈、興趣圈、臨時圈、固定圈等等,但只有與“我”關係較為密切的才能躋身我的核心圈層。

信息獲取的封閉化。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面前我們會感到無所適從,依著興趣關注,這樣就錯失了與其他思想觀點碰撞的機會。當有一天你發現周圍人和你看待問題的角度驚人的趨同時,需要引起警惕,你的小世界很侷限。信息在封閉式圈層內定向擴散傳播,圈外是難以介入的。

交互關係的層級化。大學生在不同社群中的話語體系、表述方式、角色扮演會有很大的差異。因親疏遠近、交流頻次不同分為核心圈、中間圈、外部圈。我們平時在工作中建立的班級微信群、QQ群基本處在學生們社交圈中外部圈層,在這類圈層中不一定能夠反映出他們的真實需求。

價值認知的固定化。網絡是開放的,網絡社交是封閉的。如果我們每天所關注、關心的知識話題都侷限在有限的圈層內,圈內的信息會被不斷的強化,從而影響我們對宏觀世界的認知。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認知的水平也是有限的,如果有限的時間和認知水平被局部的信息所佔據,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思維的固化、價值認知的固化。

思維認識的極端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網絡圈聚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與特點。就好比,迷戀二次元的人眼裡感覺世界就是二次元的,軍迷眼裡世界到處都潛藏著戰爭危機。真實真是如此嗎?這就是圈層內同質、圈際間異質。一旦認識在圈層中的得到呼應和極化,會將自己的偏見認為是全部真理,排斥其他合理性的觀點介入,產生盲目自信等不良心理,甚至出現極端行為。

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網絡圈層的影響。當信息獲取途徑差異性越來越大,價值認知的差異也會越來越大,師生之間話語體系自然不一致。客觀的講,大學生對於主流聲音的傳播和討論不是很主動,反而更容易被非主流的聲音所吸引,而且非主流的聲音傳播的更快、傳播的更廣,圈層化會加劇這種趨勢,也給網絡輿情監控造成盲區。圈外人士對圈內信息的傳遞與價值引導束手無策,過濾有害信息也就無從談起。“校園貸”在高校屢禁不止,以及前段時間“藍鯨死亡遊戲”的隱蔽傳播與圈層化的特性不無聯繫。如果我們不能夠打破圈層化困境,那麼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較容易陷入“徒勞無功”的境地。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圈層化”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