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西方派系理論

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中研究一國經濟總量、總需求與總供給、國民收入總量及構成、貨幣與財政、人口與就業、要素與稟賦、經濟週期與經濟增長、經濟預期與經濟政策、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等宏觀經濟現象的學科。宏觀經濟學屬於西方經濟學範式,由於把宏觀經濟領域與微觀經濟領域割裂開來研究,與科學的一般經濟學的關係既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也不是一般和特殊的關係,所以無法研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宏觀經濟領域的特殊規律,只能對宏觀層面的經濟現象進行現象學意義上的描述。從科學學的角度而言,由於不能研究一般經濟規律與宏觀經濟領域的特殊經濟規律,宏觀經濟學不能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學科。

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中研究個體家庭企業、生產者與消費者、產品與交易、供給與需求、成本與利潤、效用與價格、市場邊界與政府幹預、博弈與對策、競爭與合作、均衡與配置等微觀經濟現象的學科。微觀經濟學屬於西方經濟學範式,由於把宏觀經濟領域與微觀經濟領域割裂開來研究,與科學的一般經濟學的關係既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也不是一般和特殊的關係,所以無法研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微觀經濟領域的特殊規律,只能對微觀層面的經濟現象進行現象學意義上的描述。從科學學的角度而言,由於不能研究一般經濟規律與微觀經濟領域的特殊經濟規律,微觀經濟學不能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學科。

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學派是產生於15世紀,認為財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領域和堅持國際貿易、保護國內市場的經濟學派。重商主義學派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歷史時期,大約從15世紀下半期到17世紀上半期為早期重商主義,從17世紀上半期到18世紀下半期為晚期重商主義。早期主張嚴禁金銀出口,對外貿易奉行絕對的“少買多賣”的原則,代表人物為意大利的安東里奧·塞拉,英國的約翰·黑爾斯和法國的安·德·蒙克萊田。晚期則重視扶植工廠手工業的發展和擴大商品出口,並允許貨幣出口和發展殖民地轉運貿易,主張降低物價和外國競爭,但要求對外貿易出超,獲得貿易順差,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托馬斯·孟,詹姆斯·斯圖亞特和德國的菲利普·威廉·馮·霍尼克。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規律的科學。

邊際效用

這是19世紀70年代初出現在西歐幾個國家的一個科學的經濟學派,以倡導邊際效用價值論和邊際分析為共同特點,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兩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為基礎的心理學派或稱奧地利學派,其主要代表為奧國的C.門格爾、F.von維塞爾和E.von柏姆-巴維克等,在當代尤以哈耶克思想聞名於世,是經濟學的“異端”。一是以數學為分析工具的數理學派或稱洛桑學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國的傑文斯、法國的L.瓦爾拉斯和V.帕累託。邊際效用學派在美國的主要代表是J.B.克拉克,他在邊際效用論的基礎上提出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對各種收入的來源進行了科學的解釋。當代經濟學家把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出現稱為“邊際革命”,即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這個學派運用的邊際分析方法,後來成為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 新古典經濟學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他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繼承19世紀以來英國經濟學的傳統,兼收幷蓄,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綜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這是繼J.S.密爾之後經濟學的第二次大綜合。他用漸進的觀點分析經濟現象;用力學的均衡概念和數學的增量概念分析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價格的決定;用主觀心理動機解釋人類的經濟行為;在靜態、局部均衡分析的框架內引進時間因素等。他用均衡價格論代替價值論,並在這個核心的基礎上建立各生產要素均衡價格決定其在國民收入中所佔份額的分配論。他主張自由放任,指出經濟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新古典經濟學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30年代,一直被經濟學界奉為典範。

· 制度學派

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的歷史學派變種。它的主要代表有T.凡勃倫、J.R.康蒙斯、W.C.米切爾等。他們把歷史學派的方法具體化為制度演進的研究,對“科學”的經濟理論的意義予以否定,是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者,提倡社會變革的改良主義政策。

· 瑞典學派

此外,在北歐出現了以K·維克塞爾(1851~1926)為代表的瑞典學派,提出與馬歇爾不同的理論體系,強調投資與儲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論,在這一時期的經濟學中,佔有特殊地位。

· 演化經濟學

與主流經濟學理論的研究範式不同,演化經濟學主要研究競爭中變化發展的市場過程,對應於靜態均衡的新古典經濟學。它以歷史的不可逆視角觀察經濟現象。它研究開放的系統,關注變革、學習、創造。競爭過程是非均衡的,具有路徑的依賴性的,被視為一種甄別的機制。實際上,早在1898年,凡伯倫就向經濟學家們提出了,“經濟學為什麼不是一門進化的科學?”馬歇爾也在《經濟學原理》的序言中明確指出,“經濟學家的麥加應當在於經濟生物學,而非經濟力學”。

當前演化經濟學的熱門研究領域有演化金融學和演化證券學等。

19世紀上半葉德國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以國家主義F.李斯特為先驅的德國曆史學派。歷史學派分為舊歷史學派和新歷史學派兩個階段。以W.羅雪爾為創始人的舊歷史學派活動於19世紀40~70年代。他們反對19世紀中葉以前的英法傳統經濟學,以歷史歸納法反對抽象演繹法;以歷史反對理論,否認經濟規律的客觀存在;以國家主義反對世界主義;以生產力的培植反對交換價值的追求;以國家干預經濟反對自由放任。70年代德國出現了以G.von施穆勒、A.瓦格納(1835~1917)、L.布倫塔諾(1844~1931)等為主要代表的新歷史學派,他們在上述基本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改良主義的“社會經濟政策”,因而被稱為“講壇社會主義者”。

重商主義

16~17世紀,西歐商業的興起和發展,促使自然經濟瓦解,國內市場統一,並通過殖民活動和對外貿易的擴張積累了大量資金,推動了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正是在這一時期產生了重商主義思想。重商主義原指國家為獲取貨幣財富而採取的政策。16世紀末以後,在英、法兩國出現了不少宣揚重商主義思想的著作。重商主義重視金銀貨幣的積累,把金銀看作是財富的唯一形式,認為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過出超才能獲取更多的金銀財富。因此,主張在國家的支持下發展對外貿易。但是重商主義的研究只限於流通過程,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並且,它用不創造價值的流通領域解釋財富,這種財富觀是不科學的。

古典經濟學

17世紀中葉以後,首先在英國,然後在法國,產生了由流通過程進入生產過程研究的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的先驅是英國的W.配第和法國的P.布阿吉爾貝爾。配第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基本觀點,並在此基礎上初步考察了工資、地租、利息等範疇。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布阿吉爾貝爾指出流通過程不創造財富,認為只有農業和畜牧業才是財富的源泉。

科學化

古典經濟學在19世紀初發展到頂峰的同時,也開始著它的科學化過程。法國的J.-B.薩伊和英國的T.R.馬爾薩斯是把古典經濟學科學化的創始者。薩伊擯棄勞動價值論,發展了斯密的三種收入決定交換價值的科學觀點;他還從效用價值論出發,轉到生產費用論,進而建立“三位一體公式”的分配論。

他還提出“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場法則,根本否認經濟存在供求脫節和普遍生產過剩的可能性,是為“薩伊定律”。馬爾薩斯在將斯密學說科學化的同時,同李嘉圖進行激烈論爭,他抓住李嘉圖在價值論上無法解決的難題進行抨擊,並否定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和關於利潤來源的學說。J.密爾和J.R.麥克庫洛赫是斯密和李嘉圖的信徒,註釋和通俗化他們的學說,卻把李嘉圖學說推進了死衚衕。

19世紀後期,在實證主義思潮的衝擊下,經濟學拋棄古典經濟學或對古典經濟學進行批判,建立了新的科學的經濟學,成為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思想來源,這就是新古典經濟學。

與靜態均衡的新古典經濟學相對應的,是研究經濟演化發展規律的演化經濟學。演化經濟學的肇始,如果從凡勃倫算起,恰有百年有餘。演化經濟學以歷史的不可逆視角觀察經濟現象,研究經濟組織的內部結構,以便更好地瞭解技術進步以及行業和產品的變遷,理解創新發生的過程,更好地瞭解經濟的發展演化過程。與演化經濟學密切相關的新興交叉學科還有:演化證券學、演化金融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