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教師不妨多設計一些“研究性學習”


停課不停學,教師不妨多設計一些“研究性學習”


今天,停課不停學轟轟烈烈地開始了。作為一名教師,藉助互聯網給學生上課,挺新鮮的,也挺激動的——畢竟我們用自己的方式給戰“疫”做貢獻。

瀏覽媒體報道,大多學校採用“名師講堂”、“線上直播”等形式展開教學,並要求教師每天給學生布置作業,及時批改。這都是教師的分內工作。根據我對首日教師網上佈置作業的瞭解,大部分老師佈置的作業,依然是對當天所學知識的鞏固,更多是讓學生“刷題”。不過,學生“宅”家,教學效果難於反饋,再如此佈置作業,學生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呢?設身處地替學生想想,恐怕“厭煩”大於“樂意”,應付大於認真。與其這樣耗時低效,不如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有價值的研究性學習,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重在培養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或課程。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具有跨領域、綜合性、自主性的特點。有專家認為,研究性學習指向未來的最佳學習方式。

這種學習方式,新課程改革以來就一直倡導,但在日常教學中鮮于實踐。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一條原因,恐怕還是學生的“分”。哪種教學方式最容易讓學生拿到分,就用那種。所謂教育教學只不過是傳遞知識,獲取分數。這真的就是教育的全部嗎?教育的底線是學生成績,但教育還應該有比分數更重要的追求。一所學校如果沒有這種追求,即使學生分再高,也不是一流學校。因此,我建議利用停課不停學這段時間,作為老師最好多給學生設計一些“研究性學習”作業。讓學生既關注社會,又學習相關的學科知識,這不是很好的作業呢?

比如,今天七年級語文第一課是《鄧稼先》。“名師課堂”按照概括事件,分析人物,品味語言講授。常規教學課堂質量較高。但是課後按照課堂教學給學生布置作業,我實在於心不忍。學習這篇紀念性文章,遠不止於此。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一份作業:

1.觀看電影《鄧稼先》,寫300字左右你對鄧稼先的“評價”。

示例:鄧稼先,你是這樣的人,你心中裝的全部是祖國,肩上挑得是中國國防事業。你純樸無私的品格瞬間讓人淚奔。

2.疫情防控期間,鍾南山院士被人們尊稱為“逆行者”。請您蒐集鍾南山院士相關事蹟材料,不少於三篇,寫一段文字評價鍾院士。不少於150字。

作業格式:

列舉相關文章題目。

我的評價:


這份作業,學生必須看一部電影,蒐集閱讀與鍾南山院士相關的三篇文章,然後才能完成。體現出了綜合性、自主性的特點。當然最終的呈現結果,是對人物精神品格的評價。這份作業需要學生多篇、多題裁閱讀,最後才是語言表達能力訓練。這是一份微型的研究性學習方案。又比如我設計的“疫情防控標語”專題,依然是這樣的思路。

學習這件事,學生才是真正主體。那麼教師就要想方設法讓學生“主動”起來,而研究性學習至少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建議平時忙著趕進度,抓成績的老師們,趁停課不停學的契機,不妨多設計一些源自社會熱點的話題,以此訓練學生的學科能力。這樣,既豐富學生的假期生活,又側面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