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主要參戰國輕武器:蘇聯兩款特殊武器


二戰主要參戰國輕武器:蘇聯兩款特殊武器

DSHK德什卡12.7毫米機槍原本是蘇聯研發應用的高射防空機槍,在二戰中蘇軍就將其應用於平射

在二戰蘇軍輕武器體系中還有兩款特殊的武器,就是DSHK德什卡12.7毫米高射機槍和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嚴格意義來講,這兩款機槍根本算不上步兵輕武器,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初期版本,也就是四聯裝ZPU4的重量甚至超過2噸,這兩種機槍的設計目的也是為了防空。實際上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甚至都沒有出現在二戰戰場,該系列機槍直到二戰結束才研發成功。但是,鑑於DSHK德什卡12.7毫米高射機槍在二戰中和二戰後的發展,以及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在二戰後的應用發展,這兩款誕生自二戰時期的輕武器還是值得介紹一下的。

DSHK德什卡12.7毫米高射機槍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為了低空防禦的需要,前蘇聯就開始研發第一款大口徑機槍,當時的稱謂是大口徑防空機槍。1925年,蘇聯參照德國德萊賽機槍技術研發成功蘇聯第一款大口徑防空機槍。只是,在試用中蘇聯發現,這款槍的自動機並不可靠,射速也達不到要求。受此影響,蘇聯這一款最早的大口徑機槍就迅速被淘汰,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蘇聯才研發成熟新的大口徑防空機槍。

二戰主要參戰國輕武器:蘇聯兩款特殊武器

二戰後蘇聯的好學生更是將12.7毫米機槍的平射功能發揮到極致

1930年,在經歷了第一次不成功的大口徑防空機槍研製之後,蘇聯再次推出新的大口徑機槍。蘇聯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捷格加廖夫研發出一款12.7毫米口徑防空機槍,該槍被蘇軍命名為DK機槍,也就是捷格加廖夫大口徑機槍的縮寫。該槍使用12.7*108毫米大口徑槍彈,以及導氣式工作原理設計,整體性能還算不錯。只是,由於初期的DK機槍設計採用彈鼓式供彈,每個彈鼓只有30發彈藥,火力持續性和彈鼓重量明顯不如人意,射速也很讓人不滿。

直到1938年,蘇聯另一位著名的武器設計師為DK機槍設計彈鼓式彈鏈供彈機構以後,DK12.7毫米防空機槍才正式成熟。這款最新的改進型DK機槍被命名為DSHK38德什卡大口徑機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已經生產列裝了2000挺DSHK38德什卡大口徑機槍,到二戰結束前的1944年1月份,蘇軍已經擁有超過8000挺DSHK38德什卡大口徑機槍。該槍最初的用途是對抗德國空軍的強項低空戰術空襲,但是,根據英國人使用大口徑機槍防空的經驗來看,這種應用思路效果很可能不會太好。

二戰主要參戰國輕武器:蘇聯兩款特殊武器

14.5*114毫米彈藥是蘇聯在二戰前研發成功的獨特口徑彈藥,目前使用這種口徑彈藥的國家並不多,這種彈藥在二戰蘇軍中主要用於反坦克槍。

而真正讓DSHK38德什卡大口徑機槍發揮價值的場所則是地面戰場,據稱為了對抗德軍的攻勢,在二戰中蘇軍就開始使用DSHK38德什卡大口徑機槍平射,而這樣的思路藉助12.7*108毫米彈藥的巨大威力,在地面戰場自然是無往而不利。而且,藉助蘇聯索科洛夫輪式槍架的應用,和該槍架結合的DSHK38德什卡大口徑機槍自然也不需要擔心槍口跳動帶來的精度問題。眾所周知,12.7毫米機槍受較大動能作用,射擊時槍口的跳動幅度都非常大,這樣的性能使得這種口徑機槍在很多時候都只能固定使用,比如車載或者陣地防禦,而蘇軍索科洛夫輪式槍架則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前文關於蘇軍SG43郭留諾夫重機槍的介紹中就曾提到,蘇軍索科洛夫輪式槍架的重量達到26.6千克,這個重量指標完全可以壓制12.7毫米機槍射擊時的彈跳。而藉助索科洛夫輪式槍架,DSHK38德什卡大口徑機槍在進行戰場機動平射方面,也非常合適。而由此就可以看出,蘇軍在二戰中用DSHK38德什卡大口徑機槍平射也是很實際的操作。實際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東亞局部戰爭中,出口之後的DSHK系列德什卡大口徑機槍也同樣被大範圍應用於平射作業。

二戰主要參戰國輕武器:蘇聯兩款特殊武器

蘇聯14.5毫米口徑防空機槍直到二戰之後才研發成功

蘇聯14.5毫米口徑防空機槍直到二戰之後才研發成功,分為四槍管版ZPU4、兩槍管版ZPU2和單槍管版ZPU1,中國仿製對應型號為56式、58式和75式14.5毫米高射機槍,該機槍對付地面目標有奇效。

而且,藉助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對蘇制DSHK系列德什卡大口徑機槍的使用操作經驗,前蘇聯最好的學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也研發成功自己的12.7毫米口徑機槍。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前蘇聯這個最好的學生在其後更是將12.7毫米機槍的平射性能發揮到極致,甚至研發出專一平射用途的重機槍版。而藉助這些研究和應用的改進,在一些國家,12.7毫米機槍,尤其是輕量化12.7毫米機槍已經成為步兵主力輕武器。二戰蘇軍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在幾十年後被自己最好的學生完成。

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

和DSHK38德什卡大口徑高射機槍在地面戰場被廣泛應用相比,蘇聯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的步兵應用思路發展更加離奇。前蘇聯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是典型的彈藥帶動槍械研發的例證,該口徑彈藥為前蘇聯獨創,至今為止也只有少數幾個傳統的蘇系裝備使用國在使用這種口徑彈藥和槍械。前蘇聯的14.5毫米口徑彈藥是一種14.5*114毫米設計,是前蘇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研發定型的一種獨特口徑彈藥。

二戰主要參戰國輕武器:蘇聯兩款特殊武器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局部衝突之後中國研發成功02式14.5毫米機槍

受14.5*114毫米彈藥較大的動能影響,蘇軍在二戰中對該彈藥的使用主要是反坦克,實際上12.7毫米彈藥設計也有反坦克裝甲型號,蘇軍在二戰中列裝有14.5*114毫米口徑的反坦克步槍。至於防空作戰,這種彈藥的性能自然也是非常不錯的,二戰蘇軍也確實希望研發這種口徑彈藥的防空版本。但是,隨著戰爭的持續,尤其是蘇聯空軍和坦克部隊的崛起,防空作戰的需求緊迫性也開始降低,14.5*114毫米口徑防空機槍的研發也開始放緩。直到二戰結束之後,面對西方強大的戰略戰役轟炸能力,蘇聯才再次重視起這種防空機槍的研發。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蘇聯研發成功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分為四聯裝版本、二聯裝版本和單管版本。但是,在此時,蘇軍對該型機槍的使用還是防空,實際上,該系列機槍技術發展的繼任者中國在最初也同樣賦予了該口徑機槍防空的任務。

二戰主要參戰國輕武器:蘇聯兩款特殊武器

02式14.5毫米機槍一個9人步兵班就可以攜帶

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局部戰爭後,中國的14.5毫米機槍應用思路開始轉變。藉助14.5毫米彈藥的巨大威力,中國在當時的戰爭中迅速意識到該型機槍的價值,並將其應用於地面作戰。而在地面作戰中,14.5*114毫米彈藥和機槍也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威力,這種彈藥的初速超過1400米/秒,在1000米距離甚至可以以50度角打穿20毫米厚均質鋼板,實際上在中東戰場,14.5毫米彈藥就曾創造過打穿美軍新式履帶裝甲車的案例。在打擊碉堡建築方面,該型彈藥也有奇效。只是,在蘇聯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技術基礎上發展的中國版14.5毫米機槍、也同樣受制於重量的問題,該機槍的四聯版重量超過2噸,單管版也達到140千克,很難在地面戰場應用,在其後,中國就開始迅速解決這個問題。

二戰主要參戰國輕武器:蘇聯兩款特殊武器

伊拉克戰爭後,伊拉克看中並進口了國產02式14.5毫米機槍

在對抗IS的戰爭中發揮巨大作用,伊拉克版02式和我軍自用型02式最大的區別是重量,伊拉克版02式受成本控制影響沒有采用我軍自用02式的大範圍鈦合金使用設計,重量也較大。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中國開始研發新的14.5毫米機槍,也就是我軍現役的02式14.5毫米機槍。該機槍設計非常巧妙,大量使用鈦合金材料降低重量,02式的重量已經降低到73千克。而且,我國還為該槍研發了一款鎢芯脫殼穿甲燃燒彈,該槍的使用性能再次提升。本世紀初伊拉克軍隊重建時就相中了中國的02式14.5毫米機槍,在對抗IS的地面戰鬥中,該槍發揮巨大作用。只是由於伊拉克當時的經濟實力問題,伊拉克版02式並未和我軍自用的02式一樣採用鈦合金,為降低成本採用了鋼製材料,重量指標有所下降,但性能不減。

而藉助12.7毫米機槍和14.5毫米機槍的後續發展,這兩款誕生於二戰蘇聯的防空機槍也開始成為地面作戰的火力支援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