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疫"丨如何幫助中小企業平穩“過關”?李迅雷:要解決流動性燃眉之急,財政赤字率理論上可以更高

經濟戰

經濟戰“疫”訪談(十)

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備受各方關注。為全面評估疫情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對恢復生產、穩定經濟提出政策建議,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場機構的多位經濟學家。系列文章將陸續刊發,敬請垂注。

经济战

新冠肺炎疫情,是當前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新增病例、確診總數……這一串串數字影響著百姓的健康,左右著大家的生活,同時也成為了經濟運行的重要因素,宏觀政策需要哪些調整?疫情衝擊下中小微企業能否平穩“過關”?返工潮來臨影響幾何?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時報專訪了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

李迅雷認為,要應對疫情對中國經濟運行帶來的影響,除加快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外,財政的支持力度可能還要進一步擴大,當下,不論是政府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都必須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短期流動性問題的燃眉之急。同時,要提升消費力,企業的發展和消費直接掛鉤,如果居民消費增速能夠保持平穩,且消費升級能夠持續,企業的訂單就能得到保證。

財政赤字率理論上可以更高

證券時報記者:新冠肺炎疫情會給中國經濟運行帶來哪些影響?

李迅雷:短期來看,疫情影響不容輕視,但長期並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經濟發展趨勢關鍵是要看,中國經濟的良性運行和結構性的調整,以及經濟產業的轉型是否成功。

疫情對中國2020年GDP增速負影響在0.5個百分點-1個百分點之間,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和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上升地位。應對疫情,貨幣政策上,降息週期接下來仍會繼續;財政政策上,財政支出增長,財政赤字率或能突破3%。

短期來看,一季度將經歷疫情爆發,到擴散再到收斂的過程,對經濟的影響確實會比較明顯。一季度GDP增速可能在5%左右,但是該影響到第二季度就會有較大好轉。要以長遠、宏觀的眼光看待這次的變化,即便全年經濟都會受到影響,這在中國經濟的發展長河裡面也算不了什麼。我們一方面要正視它對於經濟造成的影響,但不要過度地悲觀,因為過度悲觀其實就會延長它對經濟的影響。

具體來看,對經濟增速最關鍵的衝擊會來自第三產業,特別是餐飲、交通、旅遊、住宿等,其次是第二產業,最後是農林牧漁業。當年的非典,使得2003年旅客週轉量增速為-2.3%,國內旅遊人次下降0.9%;旅遊總收入下降11.2%。春節是最重要的旅遊和消費黃金期,由於應對疫情所採取的舉措遠比非典時期嚴厲,預期相關行業降幅會更大。並且,對疫情的擔憂情緒很可能會使得5月的旅遊消費黃金週數據也受到影響,夜間經濟帶動的消費也因疫情處於暫停狀態。但這一切都是暫時的。

證券時報記者:如何應對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

李迅雷:除加快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外,財政的支持力度可能還要進一步擴大。

應急問題解決完之後,企業如果還存在訂單缺乏等困境,那麼它們還將面臨能夠生存多久的問題。對待有發展前景卻遭遇疫情的企業,不應該只是解決一時的困難,而是要解決它的長期困難。因此,財政要增加投入,像財政赤字率現在大概是2.8%,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應該可以提高到3%,也就是增加2000億的財政支出。目前,財政支出在在醫療方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佔比並不高。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人們最大的支出可能還是在醫療、教育和養老方面。

與國外相比,財政赤字率突破3%也並不高,數據顯示,日本財政赤字率是7%,美國是4%,均超過3%的安全警戒線,但它們也沒有發生債務危機。對中國來講的話,財政赤字率理論上可以更高。

要解決中小企業短期流動性的燃眉之急

證券時報記者:疫情對企業復工、訂單銷量產生了影響,尤其是中小企業,應該如何應對此次疫情帶來的衝擊?

李迅雷:很多企業之間都是相互配套的,比如原材料的加工、零部件的加工等本身就是一個產業鏈,有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那麼其他地方他就都不能夠暢通運轉起來了。部分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本身是經濟發達的地區,與其他地區之間的產業互動、產業合作的減少和驟停都會對出口造成影響。再加上部分國家對我國人員流動限制,貨運和航運也大幅減少,衝擊較大。

當下,不論是政府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都必須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短期流動性問題的燃眉之急。

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不少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金融30條”裡對於流動性的支持、貼息、稅收等各方面的措施對企業的幫助是實打實的,這些措施的效果會逐步體現出來,但是實效性是有限的。

“金融30條”主要解決的是短期問題,長期來看,依舊要回歸到如何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以及如何減輕企業負擔的問題上。處理好政府、企業和居民三大部門的關係是關鍵,要做到更加結構化、更加優化、更加合理。

各地政府的舉措多從兩方面來幫助企業恢復生產,一方面加大對受疫情影響企業的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力度,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小微企業,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在其申請創業擔保貸款時優先給予支持;另一方面優化了對受疫情影響企業的融資擔保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小微企業提供信用貸款支持,對於確無還款能力的小微企業,相關融資擔保機構及時履行代償義務。

關鍵是要提升消費力,企業的發展和消費直接掛鉤,如果居民消費增速能夠保持平穩,且消費升級能夠持續,企業的訂單就能得到保證。但是,目前居民部門存在收入結構扭曲的情況,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間的差距過大,如何通過相應舉措使得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使中小收入群體也能成為消費主力是當下需要考慮的。如果他們的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消費力就會提升帶動經濟。

在政策之外,企業也要積極應對。傳統產業本身就有一個向頭部集中的優勝劣汰的過程,即便沒有疫情,一些傳統的偏低端產業也面臨著生存的困境。這一過程對很多企業一定是痛苦的,作為中小企業一定要對自身所處的行業有全面的認識,一味地依賴政府和社會救助,只是解決一時問題,不能夠解決長遠問題。

新增病例的拐點似乎已經出現

證券時報記者:返工潮即將來臨,會有哪些影響?

李迅雷:從交通部門獲得的數據看,返工潮自2月4日之後呈緩慢上升趨勢,說明返工潮的前奏已經開始。考慮到在疫情下,旅遊和探親出行的需求大幅降低,如2月7日的佔比只有去年同期的15%。從民航、鐵路運輸人次佔去年同期的比例來看,返工潮可能已經完成20%到30%。

目前來看,湖北之外的地區病例佔比較小,新增確診病例中湖北省佔比超80%,如節後外出務工數量最多的可能是上饒市,目前確診病例佔當地戶籍人口的比重為百萬分之十二,所以對外傳播的幾率還是比較低。

即使返工季的省外傳播有所反覆,只要湖北的防控措施不放鬆,其他疫情比較嚴重的如溫州等城市也能嚴格限制人口流出,同時各地又對疫情相對嚴重地區的人口流入進行嚴格限制、密切跟蹤及採取相應的管控措施,對復工時間進行錯峰控制,則總體來看疫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可以看出,新增病例的拐點似乎已經出現,由於返工潮導致新增病例數量即便在過段時間後出現第二峰,大概率不會再創新高。

證券時報記者:在政策之外,還有哪些舉措能降低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李迅雷:在新冠疫情防控的背景下,還應該鼓勵社會各界積極捐款。如果能新增財政、貨幣投入和社會捐款這三項共5000億左右形成的投資或其他各項支出,則基本可以抵消此次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

同時,對高收入階層尚未有有效的增稅工具, 如房產稅、資本利得稅和遺產稅估計中短期內都難以開徵。過去扶貧主要靠國企和少部分大型民企,高收入人群通過捐贈方式,既能填補社會急需資金,又能側面調整社會結構、縮小收入差距,為社會和諧提供重要保障。

還需要在捐贈制度上進行改革,通過規範和做大募捐事業,來倒逼社會透明度和誠信度的提高,推動政府部門改善營商環境、增強服務意識,提質增效。就是一個難得的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