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語小白到上市公司財務總監,華人移民的取捨之道


魯碧是在家長群裡認識的。剛開始注意她,是因為她不僅會說很多不常用的單詞,而且發音比較標準。以為她是本科學英文、過來又進修專業的,她說,不是,她原來是英文小白。


有多白呢?十幾年前,他們剛移民過來時,她都不怎麼能分清法文和英文。她拿著商品標籤讓丈夫翻譯,丈夫說,“你別總拿著法文的讓我看啊。給我看英文的。”她才意識到自己無論法文還是英文,都不認識。——離開學校十多年後移民,這樣的英文水平也很正常。


從英語小白到上市公司財務總監,華人移民的取捨之道


後來英文怎麼學好了?魯碧說,“幸運”的是,懂英文的丈夫首登後回國了,留下她自己孤軍奮戰。租住在朋友家,但朋友嫁了捷克裔,家裡說英文。周圍的鄰居也都是西人。鄰里關係融洽,夏日下午每天早早地坐在門口聊天。不會說也得說,硬著頭皮從”how are you”開始,抓緊一切機會學習。朋友的孩子兩歲,閒暇時,魯碧幫忙照看。“小老師”說英文,魯碧也跟著學英文。


當然,更正規的學習是去參加移民英文課程。住在SUF山下,開車一個小時去溫哥華的VCC上學。來回路上,魯碧反覆聽從圖書館借的英文磁帶和車上的英文電臺。求學的路程如此之長,更要珍惜課堂時光。提問積極回答,作業認真完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一絲不苟。“因為父母要求我從小學習要紮實,不能偷工減料。”當中國學生拿出拼命三郎的勁頭來,相信基本都能無往不勝。


從英語小白到上市公司財務總監,華人移民的取捨之道


課堂實踐還讓魯碧對加拿大文化有了更多瞭解。首先是這裡鼓勵踴躍發言,不怕你表達,就怕你不表達。老師不會嫌學生問題多,反而欣賞提問的學生——提問,表示思考了。另一點是不怕有不同聲音。遇到一位老師教課不認真,魯碧並沒有抱著“忍忍就算了、又不是我一個人受害”的想法,而是去找校長投訴、反應情況。


一個學期的課程學完,不僅得了高分,還得到了工作。同班的一位家裡開公司的華裔女生對魯碧的學習態度和能力都很認可,主動給了她工作offer。剛學完英語就拿到offer,真是喜從天降。但是去上班時發現還是困難重重。



魯碧的工作是前臺,每天面對的都是說英文的客戶。面對面說還容易些,聽不懂也可以猜和比劃,接電話真是挑戰。“頭幾個月,每次聽到電話鈴響,我都緊張得脊背發直。每次講完電話都是一身汗”有一次,美東的一位客戶在電話裡對她說,“你的英文比我的中文要好多了”,魯碧很激動地問道:“你會說中文啊”,對方回答“不會”。這是她才明白自己聽力差距有多大。別無他法,只能苦練。默默重複別人說的、背誦聽來的詞、聽英語有聲書,重要的話說之前打腹稿,這些都是魯碧練習口語的方法。


從英語小白到上市公司財務總監,華人移民的取捨之道


業務越來越熟練以後,和客戶交流不是問題,工作也得心應手。終於結束國內事務搬來定居的丈夫也找到了政府工。然而,和所有的移民一樣,安頓下來的魯碧發現“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移民前,她曾在上市公司做高管。從高管到前臺,工作中所思所想、所關照的事務落差很多。於是,移民兩年時,魯碧面臨的是移民生活的方向選擇和定位。是繼續這樣的生活,還是重新開拓新事業?魯碧選擇了後者,她不想讓事業之路在自己35歲時便終結。


“家庭的支持非常重要。”這是魯碧總結的“勤能補拙”之外的第二條“成功訣竅”。丈夫幫她參謀,最後圈定在房屋經紀還是會計中選擇。考慮到自己不是一個容易受利益驅動的人,魯碧選擇了會計。“當我做前臺,說不好時,算數字讓我很有信心。”在國內學的是企業管理,也有些重疊的課程,會計貌似更適合。



這一選,上學就上了近6年。選定會計後,魯碧做了認真的調研。和當年懵懂無知報考全靠父母,第二次選專業,魯碧給自己做好職業規劃。搞清楚會計專業的幾個層次、證書、門類之後,她選定攻堅最難的CA,同時備選CGA。CA要求有會計本科學歷還要有本地會計事務所工作經驗。修夠120個學分可以拿到本科學歷,而60 個學分可以拿到Diploma,就能找專業工作。於是魯碧決定分兩步走。這應該算她的第三條成功訣竅——“只下苦工還不夠,還要有戰略部署,而且要不斷在專業人員指導下修正”。


從英語小白到上市公司財務總監,華人移民的取捨之道


入學前要英語合格。為了趕時間入學,魯碧去考了託福。在意“時間成本”是魯碧第四條經驗。有計劃的人不少,能執行的人也不少,可是能立即執行、儘快完成的人不多。拖延只能增加時間成本。大多數人都蹉跎於此。


60個學分花了兩年多時間修完,期間經歷了懷孕、生育、產假。工作後,又用週末和晚上的時間修完了四年本科。幸運的是,公司鼓勵員工進修,為魯碧報銷了後60個學分的學費。


六年裡,魯碧每年都獲得獎學金,都是學校GPA最高的學生。大量的專業詞彙對魯碧來說,仍然是挑戰。靠的還是勤奮,一本書看五遍,背誦了法律課本上所有的定義。背誦的好處是除了考試分數高,而且發現寫作入流了。上課仍然是最積極提問的哪一個。“如果老師只能記住班裡一位學生的名字,一定是我。”同學大多數都是年輕人。 “要感謝加拿大的文化氣氛,年齡不是問題,身份差異也不是問題。”即使腹部隆起時坐在教室,魯碧也並沒有覺得自己是“異類”。



拿到會計Diploma後,魯碧馬上找到了第二份工作。這次是自己找的。學習熬夜到凌晨兩點,看到有公司發佈職位,馬上遞交簡歷。次日上午九點,接到公司的面試邀請電話。面試五輪,大小上司都見了,每個人都認可她,不過側重點不同。人事部門喜歡她的隨和、陽光,財務領導喜歡她剛從業、是一張白紙,CFO看中她超高的GPA,認為善於學習的人工作一定認真努力。有同事的認可和幫助,她在公司如魚得水,這份會計工作一直做到完成本科學業。魯碧的第五條經驗便是“踏實做人,努力工作,與人為善。”這些從小父母面提耳命的為人之道在加拿大也照樣行得通。


從英語小白到上市公司財務總監,華人移民的取捨之道


加拿大的生活讓魯碧真切地感到有努力就有收穫、有付出就有回報。有了會計本科證書後,公司的CFO推薦她去了一家上市公司——由於不能再為魯碧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老東家花錢讓她上完了學,之後卻由於不想耽誤她的發展,幫助她去了新公司。魯碧非常感恩。關愛、奉獻、成人之美,這些美好的情操在加拿大處處體現。


後面的發展就更一帆風順。考完註冊會計師,魯碧成了那一屆CGA畢業生的TOP10。就讀的學院請她作為形象代言人,魯碧欣然同意。在同一所學院讀了6年,她也希望能回饋學校。於是,印有魯碧照片的大幅海報在大溫地區四處張貼,一時間讓她成了“名人”。拿過一個女性財務獎學金,受邀做了獎學金的年會演講。演講後,“四大”之一的畢馬威給了她offer,因為畢馬威的一位高管去聽到了魯碧的演講。


從英語小白到上市公司財務總監,華人移民的取捨之道


一路走來,魯碧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得到很多人無私的幫助。感恩沒有停留在心底,而是付諸實踐,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將善意傳遞。結束學習後,魯碧開始了豐富的義工活動。結合自己的業務特長,她擔任過四年的treasurer,又在童子軍做了三年的scouter。現在她是CPA的mentor和ambassador。不僅回饋了社會,還開闊了視野,也幫助她儘快熟悉本地文化。對許多移民來說,工作中的難關不是業務本身,而是與當地人相處。想融入,只有熟悉本地文化。魯碧的第六條經驗便是“一定要多做義工”。


移民這些年最艱難的抉擇之一是沒有接受畢馬威的offer。“我上學那麼辛苦,鼓勵我一直向前,保持高GPA的念頭就是有朝一日能去‘四大’上班”。而‘四大’之一的offer擺在面前,卻因為機會不對等而放棄了。拿到這個offer的時候,魯碧已經是上市公司高級會計,財務總監的後備人,去了畢馬威要從底層做起。再拼搏幾年意味著對家庭義務的繼續犧牲。讀書期間,業餘時間大半都給了學習,魯碧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在家庭面前,魯碧舍掉了工作的夢想。去年,考慮到要孝養父母和維護健康,魯碧辭掉了財富150公司的高管,通過考試進入相對輕鬆的政府部門。



人生不可能完美,總要有舍才有得。人生每個階段的選擇不能保證是最好的,但總是最適合的。正如不少人由於溫哥華半年的雨季而抑鬱,而魯碧卻毫不在意,她說:“沒有什麼好天氣、壞天氣,只是看你是否穿對了衣服、去做適合的事情”。這是魯碧的第七條經驗,也可以算作她這些年移民生活的總括。


從英語小白到上市公司財務總監,華人移民的取捨之道


其實,成年後申請的移民,誰不如此?每位移民都要與過去作別,不過,有的人能迅速擁抱新生活,有的人還在遲遲戀舊不肯向前。往事不必戀,留也留不住。無論我們是否勇敢踏入新世界,舊的一切都疏忽消逝。與其蹉跎,不如積極向前,做好選擇題,該投入得投入、該放下的放下,開創自己的理想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