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P思維心理學》:W、O、O、P,讓孩子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讓我們閉上眼睛想一下,當我們的孩子25歲那一年,你希望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高大、帥氣”、“學業有成”、“事業開始起步”、“有愛心”、“有責任心”、“有正確的價值觀”、“正直”……

《WOOP思維心理學》:W、O、O、P,讓孩子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被寄予厚望,父母、老師、親戚等一切關心、愛護我們的人,都有一個對於自己的成長的一個定義,希望自己長大是個什麼樣的人。所有這些希望都是美好的、積極的、充滿正能量。

誰也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最終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是一個對社會不僅沒有貢獻、反而拖後腿的人,誰也不會這樣想,除非跟他有仇,對吧?

我們的美好願望,最終會如我們所願嗎?

很多暢銷書告訴我們,只要保持樂觀心態,好事就會降臨到我們頭上,但是暢銷書不能給我們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凡是有一個上小學三、四年級的媽媽都知道,家裡有一個8歲左右的孩子,是多鬧騰的事情。

當然,有樂觀的信念是好的:著眼於美好的未來,我們就能全力以赴,堅持到底。

《WOOP思維心理學》:W、O、O、P,讓孩子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對於美好的願景和現實生活的關係,有一個比較好的解答。這本書的書名是《WOOP思維心理學》,作者加布裡埃爾•厄廷根,她是紐約大學和德國漢堡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她以20餘年的科學研究為基礎,提出著名的WOOP思維理論,幫助人們將樂觀的想法付諸實踐,這個理論在不同的年齡段與生活領域之中,都被證明是卓有成效的。

WOOP思維方式,即“心理比對”,具體如下:

1、 W(Wish,願望):我們的希望的是什麼?

2、 O(Outcome,結果):如果實現了願望,最好的結果是什麼?

3、 O(Obstacle,障礙):現實的障礙是什麼?

4、P(Plan,計劃):我們該怎麼做?

《WOOP思維心理學》:W、O、O、P,讓孩子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為了驗證這個有趣的心理思維,作者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將被試的人們分成四組,分別採用如下不同的想象模式,最後分析它們對最終實際效果產生的影響:

第一組:只想象美好的未來;

第二組:先想象美好的未來,緊接著想象現實的障礙;

第三組:只想象現實的障礙;

第四組:先想象現實的障礙,再想象美好的未來;

通過不同領域的驗證,最後的結論是:從統計學的結果看,第二組的結果最好。

在我們養育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也可以運用WOOP思維。

舉一個小例子,比如我一直希望婷婷能每天自覺完成作業,不需要別人監督。這是“W”,這是我的願望。

如果我的願望實現了,最好的結果是婷婷很天放學回來,都自覺做作業,而我也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家裡一團和氣,“母慈子孝”,這是“O”,這是我想要的結果。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可能會有很多突發的事件出現,導致不能如願:比如婷婷正在做作業,有同學打電話叫她出去玩,她也很想去;又或者婷婷突然想要看一本有趣的故事書,所以回來就躲在房間看書不寫作業;又或者放學後要先去上舞蹈課……這是第二個“O”,這是現實中存在的障礙。

這時候“P”上場了,面對這些不可避免的問題,我該怎麼辦呢?這是我要積極思考的,並且要拿出具體可行的方案:

最後,我跟婷婷商議,放學後可以先閱讀半小時,然後做作業(不懂的可以問我,但是必須是20:00前),寫完作業後可以出去玩,但是必須21:00前回來,每天21:30準時睡覺。

從此以後,婷婷做作業的效率提高了很多,經常19:30前就完成了全部作業,而在這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之前都是做到22:00左右)。

《WOOP思維心理學》:W、O、O、P,讓孩子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總結:生活中很多場景,我們都可以運用WOOP思維,設立一個目標,設想會遇到的障礙,再設計前進的路線,這樣一環又一環,不斷推動我們前進。

《WOOP思維心理學》這本書自上市以來:

得到《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今日心理學》等眾多權威媒體轉載報;

諾貝爾經濟學獎(2000年)得主詹姆斯•赫克曼、2007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導演弗洛裡安•唐納斯馬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威克等數十位權威專家聯袂推薦。

作者表示:《WOOP思維心理學》是一本關於“願望”與“實現願望”的書:追夢路上的障礙,其實是實現夢想的臺階。

記得WOOP一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