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32歲是IT精英,在政府號召下放棄高薪回村創業,頭年就收入10萬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李倩,鹽湖區人,今年32歲,丈夫張強是垣曲縣王茅鎮小趙村人,和我同歲,我倆是大學同學,畢業後都在城市從事IT行業,經過幾年打拼我已做到市級副主管,雖然收入挺高,但因孩子該上學,沒有城市戶口沒法報名,想返鄉創業卻苦於沒有門路。正在這時丈夫的老家,垣曲縣政府向在外發展的人員發出“鳳還巢”號召,鼓勵大家用現有資源和所學知識,回鄉創業。

我和丈夫經過一段時間考察,發現垣曲縣不少地方發展木耳產業,除了環境適宜,本地還有菌袋供應和技術服務,發展前景看好。

丈夫的老家因為溼度比較高,再加上這兩年環境治理比較好,很適合種植黑木耳。於是我們於2018年9月把這片地10來畝的土地流轉下來,用我倆這幾年在外打拼積累的資金,投資30餘萬元從英言鄉關廟村黑木耳種植基地購買了培育好的菌棒10萬棒,建立起合作關係,免費學習種植技術。

拉車的這個就是我的的丈夫張強,他被工作的公司派往孝義工作,利用端午節回來探親的工夫,幫我在黑木耳種植基地乾點活。

我的木耳種植基地也帶動了村裡的留守老人和婦女在家門口務工,這些村民每人每天可收入60元。他們都挺開心的,現在在門口打工也能掙錢,大家乾的都很投入,沒有人偷奸耍滑。

現在你們看到的這10萬菌棒是2019年的正月15過後,我親自從英言引進的,經過三個月的精心管護,現在進入採摘期,管理這些木耳,每天必須保證150方水才行,這是第一年種植,因此我不敢有一絲的馬虎,看到現在得到回報了,我也挺開心的。

丈夫在孝義工作,平時連家都回不來,就更不要說幫我管理基地了。我倆只能是每天用手機視屏聊天,讓他看看菌棒的生長情況。這不,端午回來,他也是天天泡在地裡,認真的查看著對每一個菌棒。

這幾天,我的木耳種植基地迎來了第一次採摘,你看種植基地內一派熱鬧景象,擺放整齊的菌袋上密密麻麻地長滿了大小不一的黑木耳,村民們正忙著採摘、晾曬。

我原來就是做互聯網軟件開發的,回來以後申請了公眾號、小程序,還有微信、抖音。這次產品下來後,我通過這些平臺,每天有四五單可以銷售出去。下一步我把淘寶和拼多多都做上去。

這幾天我是全家總動員,張強的爺爺也來幫著收穫木耳,大中午天熱我讓他回去休息一會兒,下午天涼快了再來,爺爺死活不肯。還說我不容易,搞這麼大個基地,花了不少錢,費了不少功夫,現在正是採摘的時候,自己的老胳膊老腿還能動,就幫幫我,這樣也能替我省點工錢。說真的,老人家的話讓我很感動,我沒有理由不努力。

因為這些天大家都在基地忙碌,家中沒人。我們就把放假的小丫頭也帶到了種植園,孩子玩累了就在我們平時看園子的小屋睡著了。沒辦法,等我忙過這一段,再好好補償一下孩子吧。


我大致估算了一下,我這是10畝地,放了10萬菌棒,目前的產量在一萬二到一萬三之間,這10萬菌棒今年下來除過人工工資,預計收益在八萬到十萬左右。我們回鄉創辦木耳種植基地,也帶領了本村村民共同致富,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打工賺錢養家。可以說是個好的開端,如果效果好,明年我會再流轉10畝,然後慢慢地逐年擴大規模,爭取早點打出自己的品牌,把我的黑木耳賣到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