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基時刻


明斯基時刻:是指海曼·明斯基 (美國經濟學家)所描述的時刻,即資產價值崩潰時刻。

明斯基時刻

  經濟“大衰退”使一位經濟學家聲譽鵲起已故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因其對金融和經濟不穩定性的獨到分析,危機被普遍冠以“明斯基時刻”。

  海曼·明斯基(Hyman P. Minsky, 1919年9月23日-1996年10月24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芝加哥的經濟學家,曾為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經濟學教授。他的研究試圖對金融危機的特徵提供一種理解和解釋。他有時候被形容為激進的凱恩斯主義者,而他的研究也受寵於華爾街。

明斯基時刻

  明斯基沒有辦法做到如同凱恩斯或者弗裡德曼或者科斯那樣出名,他的理論也無法與大的宏觀經濟週期契合,但他指明瞭金融不穩定性的非市場有效假說,給出了債務借貸週期的三個階段。

  那就是理性借貸、投機借貸、旁氏借貸(一般翻譯為穩妥借貸、冒險借貸、旁氏借貸,我修正了一下)。在理性借貸的時段,企業家計算現金流收入,覆蓋利息成本後,還有利潤;這個時期經濟上升。進入下一個階段,經濟週期到泡沫形成初期,投機者開始出現,借貸的資金成本勉強被現金流覆蓋,甚至不能覆蓋,但未來的升值空間可以完全覆蓋成本;接下去到了泡沫階段,虛火上升,投機者中的傻瓜開始出現,借貸成本完全不能被現金流覆蓋,而升值空間也日益縮小,只能依賴一次次的重複借貸來拆東牆補西牆。

明斯基時刻

  如果M2增速下降到7%以下,明斯基時刻馬上就會到來。

  面對20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人們紛紛從明斯基那裡求諸智慧與應對之策。而原本在經濟繁榮時期被掩藏著的不平等問題,在這場危機之後也頓時以陣痛的形式爆發出來。

  在明斯基看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在資本積累過程當中,具有內在產生不穩定性乃至危機的趨向,其著名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致力於闡釋這種不穩定性的產生動態。內在不穩定的主要機制在於,過去投資所實現的利潤會促使投資者繼續擴大投資,故而通過增加債務融資來追逐未來更多的利潤,債務的累積需要未來更多的利潤來償付,致使金融體系進而整個經濟體系應對內部或外部衝擊的能力下降,容易導致“明斯基時刻”的到來和危機的爆發。

  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滋長不穩定和不平等的強大內生性力量,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上的,因而是系統的、內生的。這意味著,資本主義體系蘊含的這兩種趨勢,並非根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失靈,或來自於市場缺陷,因而可以依靠完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增進市場自由和競爭來消除;恰恰相反,它們正源自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作用,市場越完善,這些趨勢將更為強化和愈加凸顯。在他們看來,這也契合歷史的經驗。從歷史視角來看,不穩定和不平等才是歷史的常態。

  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一直或明或暗地假定,經濟增長和資本積累會最終自動實現經濟增長的均衡、穩定和財富收入分配的平等,因而片面地強調生產過程資本增殖的效率,並否定資本積累過程的週期性震盪和生產條件分配的巨大不平等。最近這場經濟“大衰退”的爆發,使人們意識到西方主流經濟學因脫離社會重大變化的實際,而對發展方向的迷失,於是紛紛去重新“發現”馬克思。其次,我國在經歷了高速經濟增長期後,金融不穩定和收入不平等現象正在逐步抬頭。

明斯基時刻

  日本的經濟泡沫產生於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兌美元大幅升值,在“廣場協議”生效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快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附近,升幅20%。從日元對美元名義匯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從日本角度看,貨幣的大幅升值使得日本的自身出口型經濟受到影響。一方面迫切需要產業經濟的調整,另一方面為了維持經濟的獲利,開始降低利率,釋放流動性。從外部看,廣場協議後的十年裡,日元的不斷升值,給了國際資本巨大的套利空間。大量的外部資本湧入日本投資。一方面事日元的增發,另一方面是國際資本的湧入,日本到了資本瘋狂的前夜。錢多了不是好事麼?為何會造成危機?首先,資本家或許是善良的,但資本大多時候都是邪惡的。資本具有投機的屬性,而最好的投機對象是短期內無法迅速增加的的產品。比如土地、古董、股票、甚至是鬱金香和橡膠。(17世紀30年代和20世紀初期在荷蘭和中國上海分別發生過鬱金香和橡膠引發的經濟波動。)顯然,如果短期內迅速就能增加那就沒投機價值了。在日本的狹小空間裡,可投資的確實不太多,類似我朝的各種雞血石、翡翠、和田玉等等一個沒有。於是乎,大量的遊資無可選擇的進入了日本的股市和地產行業。在86-90年間股價以每年30%,地產以每年15%的速度開始增長。而日本同期GDP增幅只有5%。一個東京的地價就超過了美國全國的總地價,這就造成的巨大的泡沫。直到89年開始日本政府開始調整貨幣政策,並最終刺破了泡沫。

  美國的次貸危機同樣顯現在房地產上。美國發達的金融市場催生了無數的金融衍生工具,本不應該存在的貸款,就如同堤壩上的蟻穴一樣,造成越來越多的信貸湧入。在這個過程中,無數的抵押和債權擔保等被重複利用,人們認為房子永遠不會貶值。然而當最後次貸者無力償還貸款的時候,金融機構發現押在房子的資金籌碼太多了,於是回收的房子開始拋售並引起了市場的恐慌。

  明斯基的分析僅僅集中在“排他性的金融市場”,並沒有很好地解釋生產(實體經濟)和金融之間的關係。雖然他在對金融危機週期性性質的描述上超過了他人,但這種描述與長期經濟趨勢的關係畢竟並不清晰。儘管明斯基清楚地意識到,金融的反覆無常日益成為現實,但他卻沒有考察金融的長期增長問題,實際的經驗研究在他的著作中很少,因此,他未能發展可稱為經濟“金融化”的理論,即經濟重心從生產向金融的轉移。他也沒有考察經濟停滯問題,即居於體系中心地區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緩慢增長,而馬格多夫和斯威齊正是把經濟停滯作為經濟重心從生產轉向金融的原因。1987年股市崩盤後,明斯基確實提到過,“資本主義再次發生了變化”,演進到一個非常容易發生金融危機的“貨幣管理資本主義”的新階段。然而,這一論斷從未擴展為一個連貫的分析

  研究長期發展趨勢的金融化理論的匱乏,連同明斯基反覆主張的,類似20世紀30年代那樣的債務型通貨緊縮不會再次發生(藉助於大政府和中央銀行最終貸款人功能)的觀點一起,成為試圖將他的模型應用於這幾年金融大崩潰和大蕭條的各種努力的主要絆腳石。同時,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設涉及的幾乎完全是短期的週期性現象,只是一個“明斯基時刻”,而不是作為一種發展趨勢。這個事實使他的分析更易被主流理論家們所接受——他們最關心的是證明經濟會在政府的輕推下迅速反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