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狙擊電話亭》:構思新穎,跌宕起伏,結尾還有反轉

重溫了一部老電影,著名導演喬·舒馬赫作品,科林·法瑞爾、弗瑞斯特·惠特克主演的《狙擊電話亭》,依然記得當初看這部電影時候的那種緊張感,一點點被電影牽著走,直到最後懸念才最終揭曉。

不由想起了韓國的一部電影《恐怖直播》,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狙擊電話亭》講述了一個名叫斯圖的廣告推銷員,在街頭的一個電話亭內,被人威脅,一邊與威脅他的人通電話,一邊與前來的警察對話,最終獲救的故事。


美國電影《狙擊電話亭》:構思新穎,跌宕起伏,結尾還有反轉

這部電影究竟好在哪裡呢?結合觀影內容,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下:

第一,電影構思巧妙。

這部將近90分鐘的電影,超過90%的篇幅,幾乎都在一個電話亭內完成,完全依靠主人公斯圖的臺詞,表情,神態,來支撐起這部電影。

然而,它卻一點也不會讓人覺得累,而是始終被它所營造的懸念,一個接著一個的包袱而牽引。

從這點來說,它的構思確實精妙。

只用一個場景,電話亭,就成功地串聯起了各方人物,有槍手,有警察,有他的愛人,同事,圍觀的群眾等。

在電話的這一頭,是主人公斯圖的表情,而電話的另一頭,是殺手的聲音,貫穿於整部影片。可以說,正是他那充滿神秘感,威脅感,又帶有脅迫性的聲音,連起了整部影片,製造了一個又一個懸念,讓電影在懸念中,不斷向前推進。


美國電影《狙擊電話亭》:構思新穎,跌宕起伏,結尾還有反轉

第二,電影主題特別。

電影《狙擊電話亭》的主題,非常值得細品。

它一方面反映了個體在社會中的一個困境,離不開謊言,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在處理這種困境時候的不同方式。

從主人公斯圖來說,他作為一名廣告推銷員,從電影一開始的長鏡頭,他始終在不停地打電話,周旋在電影明星,公司,廠商,以及廣告主之間,他依靠這個來生存,也是他的社會性的一面。


美國電影《狙擊電話亭》:構思新穎,跌宕起伏,結尾還有反轉

他有著洋洋得意,意氣風發的一面,也有著不為人知,試圖越界的一面,他的複雜性,矛盾性,是電影的一個推進助力,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就像電影裡那些芸芸眾生一樣,每天為了生計在大都市中奔波,有風光的一面,也有無奈的一面,箇中酸楚,只有自己清楚。

然而,他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在奔走,並沒有想過害人,也沒有有過對其他人不利的想法。

但是,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電話那頭的那個神秘殺手。

他一方面站在上帝視角,監聽他人電話,自詡為主導他人生死的一個角色,一方面他又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試圖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幫助他人更好地認清自己,希望讓他人在武力脅迫的情況下,迴歸內心的真誠。

他的想法或許是好的,但是,他的方式絕對是不可取的。

電影真正的精彩之處,在於斯圖對愛人說的那段話,他自己的那段獨白,一方面他的表情,神態,都表現得非常自然,既是他在無比緊張,驚慌失措的情況下的內心獨白,也是他通過這個事情,對自己內心的深刻反思,這段話非常真誠,用心,令人感動。

可以說,它是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彷彿前面所有的鋪墊,都是為它而來。


美國電影《狙擊電話亭》:構思新穎,跌宕起伏,結尾還有反轉

第三,電影結尾精彩。

電影《狙擊電話亭》的結尾,顯得意猶未盡,令人深思。

一方面警察發現了狙擊手的位置,衝進去抓住了他,救了斯圖,一方面真正的殺手又逃脫了,他找了一個替罪羊,自己又悄悄出現了電話亭旁。

看到這個結尾,不禁想起了電影《電鋸驚魂》第一部的結尾,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都是懸疑電影,都是到了最後,才知道誰是真正的大boss,同樣給人留下懸念,戛然而止。

其實,他們都採用了同樣的懸疑方式,那就是,當大家都認為A是真正的幕後真兇的時候,其實,那個不起眼的B,才是真正的幕後。


美國電影《狙擊電話亭》:構思新穎,跌宕起伏,結尾還有反轉

這是一種偷換概念,也是一種意猶未盡,它出現的時間很短,而且只是在快結尾時候出現,同時,留下了一句話或者一個背影,其他的讓觀眾自己去猜測。

一方面觀眾會猜測他的動機,在猜測的過程中,就會回憶電影從頭到尾的諸多細節和零星片段,一方面觀眾會對這個結尾的反轉深深刻在腦海裡,從而對這部電影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不得不說,他們都是懸念電影的大師,一方面熟悉觀眾的心理,一方面熟悉劇中人物的心理,才能夠把這種緊張感,懸疑感,緊湊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只是電影關於這個電話殺手的更多信息,沒有做進一步展示,比如他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他在戰爭中,受到了哪些心理創傷等,有種點到為止,讓人去猜的意味。

可以說,這方面沒有韓國電影《恐怖直播》做得好,或許這也算是它的一個缺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