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記憶丨王府井雜記

北京記憶丨王府井雜記


王府井大街遐邇聞名、歷史悠久。她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在這700多個春夏秋冬中,伴隨著京城的變遷她也歷經滄桑。如今王府井大街繁榮興盛,她座落在祖國心臟北京的中心,正以中華民族傳統的韻味和時代的風格吸引著國內外賓客,為首都北京增添光輝。當前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王府井還將發生更大的變化。為了解王府井大街的過去,我們將一些老同志對昔日王府井的回憶,彙集成一篇雜記。


王府與井


東城有名的繁華街道王府井大街的得名一是因為有王府,二是因為有井。翻開歷史,遠在遼、金時代,王府井所在地僅僅是中都城東北部的一個曠野人稀的村落。


元代建立大都城後,人煙逐漸稠密起來,形成了有菜市的街道,隨後又有了丁字街的名稱,這條商業街開始有了雛形。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從南京遷都北平,並且把北平改為北京。他大興土木,營建皇城。同時,在東安門外丁字街東南大片土地上建了十王府,以示皇恩,於是此地形成了王府群。


據《明成祖實錄》記載,這項浩大的工程,從永樂15年(1417年)6月動工,至永樂18年(1420年)完工,歷時3年半,“通屋為8350楹”。到了宣德3年(1428年)4月,“新作公主府三所於諸王邸之南”。


這十王府和三公主府,在“中城、澄清坊”境內,大體是現在的金魚衚衕至東長安街之間。到了嘉靖年間,這條街就不再稱丁字街,而叫十王府街了。為了滿足皇家和達官貴族們消費的需要,十王府街的商鋪不斷增加,比較著名的就是為官員們服務的賣紗帽的店鋪了。


大小紗帽衚衕就是當年賣紗帽的店鋪所在地。這條街上的大、小草廠衚衕,即《明宮史》中所說的舊都府草廠,曾是屯積御馬草的場所。傳聞在韶九衚衕與錫拉衚衕間有一處八面形的能餵馬的石槽,“八面槽”即因此而得名。


明朝以來,一年一度盛極一時的“燈市”,在東安門到燈市口這一帶舉辦。北京四城和外地的商販都趕來在此搭棚設攤,集市貿易也在這兒發達起來,因而在這條街中段路東至今還留下了燈市口的地名。


明代以後,這裡的王府逐漸傾廢,十王府街的名稱也就不復存在,而習慣的稱為王府大街了。“明諸王府久廢,其地今名王府大街”。


到了清代,沿明製為八大鐵帽子王於東西城建王府,佔地頗廣。東城在王府井一帶,最大王府,莫如豫親王府,規模至大。該府邸位於東單三條。豫親王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名多鐸,系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因戰功在清朝定鼎北京前,就已晉封為豫親王了。


民國五年(1916年),美國煤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資在此地改建為協和醫學院和協和醫院。


清肅親王府位於東交民巷正義路。肅親王豪格,為清太宗第一子。崇德元年(1636年)以功晉肅親王。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次年(1901年)此地劃為日本駐華使館。


裕親王府位於臺基廠。裕親王,名福全,世祖順治次子。康熙二十九年,授撫遠大將軍。該地後劃為駐華奧地利使館。


帥府園北側包括今中央美術學院處是怡親王府。怡親王允祥,系清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即位時被封為怡親王。因允祥在生前表示死後將宅改為寺廟,故雍正八年(1730年),他死後,該宅即改為賢良寺。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將該寺移建於冰渣衚衕,即今所在。


惠王府,位於燈市口西街內廼茲府。惠親王名綿愉,為清嘉慶皇帝第五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封惠郡王,道光十九年(1839年)晉惠親王。


以上便是從明代至清代在王府井大街一帶建立王府的概況。提起王府井大街的由來,人們不僅想到這裡的王府,而且還自然想到被稱作“王府井”的那口水井,然而水井在哪裡?


在王府井一帶有許多井,這裡的王府、宅院內差不多都有井,特別是在大甜水井衚衕內有一眼遠近聞名的甜水井。附近居民吃水自然都要到這兒來汲水。


根據1750年繪成的《乾隆京城全圖》和1913年(民國二年)出版的《實測北京內外城地圖》在王府井大街上的水井標記,表明這口“王府井”在今東安市場西門對面的馬路邊,即今北京穆斯林大廈北側地點。


因該井位於明代之十王府街、清之王府大街上,故被稱為“十王府街之井”、“王府街之井”,後更簡化為“王府井”。由於它位居衝要,且水性甘甜,故早在明代即甚為著名。


明末劉若愚在其《酌中志》中說:“天師庵草場……牆外有井,甘冽可用,不減十王府街之井也。”他處之井,需與此“王府井”加以比較來說明,足見這口“王府井”之為人重視。由此可見,王府井大街是以明朝王府和井命名的。


莫里遜


王府井大街在東城地處衝要,靠近東交民巷“使館界”,外國顧客集中,能得風氣之先,商品檔次較高,款式入時,自民國初年以來,逐步發展成為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外國人管它叫“莫里遜大街”,這是因為莫里遜住在這條街裡而得名。


莫里遜於1897年來到北京,最初居住在東交民巷,1902年他買下王府井大街100號(即今273號北京市鐘錶眼鏡公司瑞士表專修店地址)這所房子住下來,後來英美人就把王府井大街稱之為“莫里遜大街”了。


袁世凱當上“洪憲皇帝”後,曾下令將王府井大街定為“莫里遜大街”,並在王府井大街南口樹立了英文路牌。這塊路牌雖然隨著袁世凱的倒臺而被廢棄,但直至北京解放前夕,外國人還稱王府井大街為莫里遜街。


原因是莫里遜在當時知名度較高,交遊甚廣,是外國人瞭解中國的“活資料庫”。


莫里遜(George Erhest Mor-rison)(1862—1920)英國人,生於澳大利亞,畢業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曾經作過外科醫生,當過礦工。


1894年來到中國,1895年到英國《泰晤士報》工作,1897年起任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北京成了他後半生的活動基地,他親自了解中國的每一個省份,自己建立一個有關中國的西文圖書館。


據英國近代史學家特雷夫、羅珀教授在《北京的隱士》一書中對莫里遜的評介說,他在政治上是一個“激進的帝國主義者”,他對“帝國主義信念是毫不動搖的,簡單明瞭的、冷酷無情的”。


這一判斷對我們瞭解莫里遜這個人十分有益。莫里遜和清廷官吏以及北洋軍閥、官僚、政客交往甚密。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妄想恢復帝制,迫切需要得到帝國主義國家政治上、財政上的支持,莫里遜在本國政府的指使下,為袁寫吹捧文章、拉關係、搞貸款,深得袁的歡心。


為了酬謝莫里遜的“功勞”,袁聘他為法律政治顧問。莫里遜從1912年起任袁世凱北洋政府的政治顧問,1919年曾以北洋政府代表團顧問的身份,出席巴黎和會,1920年病逝於倫敦,卒年58歲。


洋行


王府井大街,由於清代遺留下來的王公府邸,民國時期官僚、政客、軍閥的“宅門”甚多,加上東交民巷當時使館林立,洋人頗多。尤其是1900年,英、法、日、俄、德、美、意、奧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以後,這條街上外商開辦的洋行逐漸增多,現將這些洋行介紹如下:


印度力古洋行綢緞店,位於王府井大街路西霞公府與東長安街之間,是一座三層紅樓。由一對印度夫婦經營,其商品為印度所生產的絲綢,由於色澤豔麗、五光十色,頗受女顧客喜歡。


利喴洋行(意商),位於力古洋行北側。意大利人經營,專售歐美各國出產的鐘表、首飾。


福隆洋行(英商),位於王府井大街路東東單二條與三條之間即現在王府井新華書店地址。該洋行五間大門臉兒,規模較大,經營百貨,以零售為主,兼營出口業務。售品有服裝、呢絨、地毯、刺繡、皮鞋、三槍牌自行車、景泰藍及西式用品等。


烏利文洋行(法商),位於王府井大街路西大阮府衚衕與菜廠衚衕之間。主要經營鐘錶、首飾等。


德士古洋行(美商),位於王府井大街現在北京市百貨大樓的地點。這是美國人開的洋行,經營石油,專門辦理批發煤油業務,壟斷華北地區“洋油”貿易。


美最時洋行(德商),在菜廠衚衕8號,是德國人開的。經營進出口貿易,進口德國機器,出口中國土特產品。


山本照相館(日商),位於王府井大街路東帥府園與東單三條之間。經營照相業務,據說是日本特務以開照相館為名,以搞情報活動為實,一直到解放才撤走。


1937年淪陷以後,這裡又增加三家日商買賣,即鍾紡、松坂屋和虎屋百貨店,老闆是日本人、店員大部分是中國人。


鍾紡,位於王府井大街路東東安市場西門南側,主要經營棉紗棉布,壟斷著整個華北紡織業。


松坂屋百貨店,位於王府井大街路東(北京市百貨大樓對面),兩層樓房,經營百貨有服裝、鞋帽、化妝品、縫紉機、自行車等。其規模可與西單高島屋並列。


虎屋百貨店,在金魚衚衕路南(金城銀行旁邊),主要經營百貨,其中陶瓷器較多。


金城銀行分行大樓


金城銀行王府井分行,位於金魚衚衕西口與王府井大街的銜接處。在購地和建樓時曾發生過兩件事。一件事是,在購地的西北角處原是一家叫“四如春”的小飯鋪和龍海泉切面鋪的所在地。


在30年代,金城銀行在修建大樓時“四如春”把自己佔的那塊地皮,賣給金城銀行,而“龍海泉”切面鋪的掌櫃,金城銀行出大洋1萬元的高價和他協商,他硬是不肯出讓,結果金城銀行大樓建成正面西北角缺少一角。


此樓現由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東城區辦事處使用。另一件事是,金城銀行原計劃建造五層樓另加一個鐘樓,當建樓建至五層時又遭到當時國民黨北平市長秦德純的干涉,理由是此樓的高度不得超過東華門城樓,這樣只好將已蓋好的第五層拆掉改為四層樓。


據說建六層樓可以瞭望東交民巷內日本兵營中的動態,秦德純是在日本的壓力下提出干涉的。這件事足見國民黨的軟弱,連中國人建樓的權利都被剝奪。


當時,在王府井大街北口和東安門大街東口、八面槽街南口交叉的路口,叫“丁字街”。在袁良任北平市長時,改造市內各重要街道,擴大路面,把寶華春、龍海泉、東來順堆房、上海旅行社各抹拆一角,將丁字街改建成為車輛迂迴的大轉盤。


在丁字街西南邊角處立了一個標準鍾,是兩面的鐘。敵偽時期,曾在大轉盤中間樹立一個壯士斬蛇的“反共”塑像,時間不久就撤掉了。


解放以後,丁字街又恢復了原貌,這裡的交通由大轉盤改為在中間設置交通崗。


國貨售品所與三友實業社


天津百貨售品所是舊時代王府井大街較大的百貨店之一,以推銷國貨著稱。天津百貨售品所總店設在天津,原名“國貨售品所”,是股份有限公司組織,1912年開業。


創始人宋則久任董事長,他是一位愛國的實業家。營業宗旨是專銷國貨,以振興民族工業,挽回利權。經營商品極為嚴格,不但必須是本國工廠產品,即使是本國工廠用外國原料加工的產品也不經營。


1937年“七七”事變後,華北淪陷,在日偽統治下專銷國貨已不可能,於是改名為“天津百貨售品所”。在北平、太原、西安、濟南設有分店,天津也有兩個分店,在上海設有采購辦事處。


北平的天津百貨售品所,主任傅景韓。1932年先在前門外大蔣家衚衕開業,經營批發業務。1933年在王府井大街租地皮建築三層樓房(現在百貨大樓對面北京斯特法內時裝有限公司華都專銷店地址)。


樓房建成後,於1934年正式開業,經營零售業務。百貨售品所在當時王府井百貨業中資金較雄厚,具有一定優勢,所以生意很興旺,天津百貨售品所在北京一直經營到解放後公私合營。


在王府井大街還有一家商店也以推銷國貨著稱,那就是上海三友實業社,其標誌是個三角形,位於王府井大街路西即現在王府井外文書店地址。經理姓姚,經售上海生產的針棉織品如毛巾、毛巾被等。


總社設在上海,淞滬抗戰受到敵機狂轟濫炸,損失很重。三友實業社與國貨售品所是矗立在王府井大街上專售國貨受到當時愛國青年歡迎的有骨氣的民族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