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有喜事》到《囧媽》,中國家庭喜劇電影的沒落之路

這是最囧的時代,也是最不囧的時代。

在《囧媽》上映了之後,源於2007年流行語的“囧時代“,也是再此落下了帷幕。

從《家有喜事》到《囧媽》,中國家庭喜劇電影的沒落之路

七年之癢,十年之囧

自2010年上映的《人在囧途》開始,圍繞在“囧系列”的內部核心線索之一的,始終都是婚姻關係當中的“七年之癢”。

一癢就癢四個人,一囧就囧了十年。

從搭檔王寶強,在機場生吞牛奶開始,到火車迫停,再到旅館休息,《人在囧途》也是為“囧”系列定下來了公路喜劇的基調。

從《家有喜事》到《囧媽》,中國家庭喜劇電影的沒落之路

公路電影,最重要的就是在歷經生活的挫折之後,沿途的經歷相比起生活而言更像是放逐,原本的自我在放逐之後,逐漸升華為全新的自我。

這一點,《人在囧途》導演葉偉民很好地處理了。

小資老闆和貧苦民工,從一見面開始就像是天雷勾動地火,從世界觀到行為方式,十分自我李成功都極度看不起牛耿,但在潛意識上又極度嚮往牛耿這樣無私的精神。

並且作為喜劇電影,《人在囧途》的兩個極端的主角,更是由於世界觀的不同,在路上遇上的事情,也是有著不同處理方式,從而產生不同的笑料。

配合當時春運的題材,充滿泡麵的火車廂、充滿異味的汽車、車站魚龍混雜,騙子有、好人也有等等,這樣熟悉的場景和事情,瞬間引發觀眾的共鳴。

這是“囧系列”口碑最高的一篇,隨後的幾部囧電影,不管是從口碑,還是情感共鳴上,都遠不及,唯一的驕傲,就是票房了。

從《家有喜事》到《囧媽》,中國家庭喜劇電影的沒落之路

在第二部《人在囧途之泰囧》中,儘管披著《人在囧途》的前綴,但事實上,從主創人員到出品方,全部大換血。

相比起前作,《泰囧》引進了黃渤,在陣容上加強,笑點笑料也是加強,以致於在形式上看上去像喜劇片大於像是公路電影。

甚至在徐朗最後的轉變,也是因為和王寶的爭吵之後分開,原本還執著於取得油霸授權,在來到“取經終點西天”的時候,看到授權書要兩人同意,利潤一人一半的時候,才想起家庭。

對比起前作,雖然票房高達12.67億,但是由於故事發生在泰國,難以與觀眾形成情感共鳴,故而相比起前作的7.7分,《泰囧》只有7.4分。

而從《泰囧》的創作上,就已經看出,囧系列的創作已經是走上了一條新道路,想要結合某個城市的文化,成為城市文化宣傳片。

從《家有喜事》到《囧媽》,中國家庭喜劇電影的沒落之路

這一點在《港囧》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不管是從香港的街景、還是對與90年代金曲作為片中插曲等等,都是為了迎合內地觀眾對於香港最初的印象

在經歷了《人在囧途》和《泰囧》之後,徐崢對於喜劇的認知也是越發清晰,相比起前兩部抖包袱和耍機靈的搞笑方式,在《港囧》上能夠看到他更加傾向於用劇情衝突、人物塑造來製造高級笑點,以便於達到喜中藏悲,笑中帶淚的效果。

但事實上,由於裹挾過多元素,既有徐崢包貝爾的囧途、也有徐崢趙薇的感情戲,還有動作元素。

可以看出,徐崢極力想將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個理念展現出來,但是電影內容的過分臃腫,導致不管是喜劇,還是情感,亦或者是動作,都沒有很好地展現出來。

從《家有喜事》到《囧媽》,中國家庭喜劇電影的沒落之路

所以,《港囧》雖然在票房上比《泰囧》要更為喜人,但卻有打情懷牌,收割韭菜的嫌疑,於是,口碑直線下滑,豆瓣評分僅有5.7分。

3部電影下來,囧系列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票房也是越發高漲,但口碑確實一路下滑。

徐崢想做一個良心的電影人,在囧系列的第十年,囧系列的最後篇章《囧媽》來了。

而《囧媽》的一系列風波,從大年初一提檔到大年三十,再到春節檔全部撤檔,歡喜傳媒火速與字節跳動達成協議,以6.3億資金,將《囧媽》獨播權給了字節跳動。

而字節跳動又將《囧媽》在旗下產品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完全免費播放,為《囧媽》帶來了一波良心好評。

但是,良心的營銷只能帶來一波熱潮,真正決定口碑的,還是電影的質量。

從《家有喜事》到《囧媽》,中國家庭喜劇電影的沒落之路

與前面所有的囧系列電影不同,徐崢在《囧媽》所扮演的徐伊萬失去了王寶強所扮演的率真平凡人作為人生導師。

在沒有對比的情況下,耿直地展現盧小花的關心,電影中沒有給出徐伊萬因何成長。

加上劇情本身的荒誕離奇,以及在火車這個載體上本身相對封閉的故事主題上,很多人物關係和劇情,都顯得有些缺乏鋪墊,造成觀感的碎片化。

所以,儘管免費首播很良心,但是在豆瓣上,卻僅有5.9分的評價。

從《家有喜事》到《囧媽》,中國家庭喜劇電影的沒落之路

喜劇為王,再無家庭

在春節檔佔據中國電影市場份額越來越重的時候,能夠代表春節的閤家歡爆笑喜劇,卻是變得愈發尷尬,這在中國電影市場上,不得不說是一件離奇的事情。

2019年春節檔,最火爆的電影,是《流浪地球》,一度被認為是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之作。

同樣是春節檔閤家歡的《家有喜事》在處理閤家歡就要比《囧媽》來得更加巧妙。

從《家有喜事》到《囧媽》,中國家庭喜劇電影的沒落之路

全篇圍繞著常滿、常舒、常歡三兄弟來進行,並且所發生的故事,也都是聚焦在家庭生活之上。

甚至,在1992年的時候,片中的設定還有些大膽,常滿婚內出軌,扶正小三上位當正宮;常舒娘娘腔,與表姑奶奶梁無雙跨越倫理,終成眷屬;常歡則是人如其名,放在今天妥妥渣男一枚。

這些都是在傳統道德觀念底下最為忌諱的問題,都被一一搬上大屏幕,被一一解構成為笑料,而這些笑料也都一一與春節閤家歡有關。

所以,才成為香港當年最賣座電影第二名,在豆瓣上至今仍有8.3的評分。

從《家有喜事》到《囧媽》,中國家庭喜劇電影的沒落之路

這是1992年香港的作品,但是,在2020年的今天,國內經濟早已不知超過當年香港多少倍的時候,按照道理而言,電影人有了更多的資金去製作更為精良的閤家歡喜劇片的時候,在春節檔期間,閤家歡電影久久沒有聲音。

相反,更為火爆的是其他類型的電影,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娛樂圈近年來湧現出一大批喜劇人。

從德雲社到開心麻花等團體,從黃渤徐崢到沈騰,大批大批的喜劇人正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湧現。

而喜劇也是國人十分熱衷的電影類型,從周星馳被稱為“喜劇之王”,到黃渤的百億影帝等等,都充分說明了,喜劇在我國有著很大的受眾和市場。

但是對於家庭喜劇,卻是再難以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片子出來。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