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馬洪基金會名譽理事樊綱教授,在2020年1月5日由馬洪基金會舉辦的“問勢2020年理事報告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以下為樊綱教授本次演講的全文。

在去年的“問勢理事報告會”上,我講中美貿易戰講得挺多,今年是否還要講“大變局”呢?一開始我準備的題目是偏重宏觀經濟,包括世界的宏觀經濟、中國的宏觀經濟等等。後來發現大家的興趣還是在這兒,關注的問題還是關於“大變局”,而且今年這一年我們確實做了一些關於“大變局”的研究,所以我今天就仍然主要講“大變局”。我從全球化講起,從世界的格局,經濟、政治、貿易格局講起,最後再講講中國宏觀經濟和中國經濟下一步的發展。

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一、全球化與“大變局”

我們不光講貿易戰,我們關注全球化的進程,自由貿易、貿易的發展、貿易規則的變化等是全球化的組成部分,我們今天從全球化說起,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大家別忘了1493年,前一百年是鄭和下西洋,鄭和的船隊比哥倫布的船隊要大得多,在這兒我們也想想這個問題,鄭和下西洋跟哥倫布有兩大不同:

其一是哥倫布開疆拓土,西方列強開始殖民地時代。我們這輪全球化是後殖民時代的問題。鄭和下西洋做了一點貿易和友善,你好、我好、結交一些朋友就回來了,沒有開疆拓土,這是中國人向內看,國際上說中國人將來不侵略,我們只能論證的是中國過去沒有侵略、沒有開疆拓土、過去我們天天內鬥,我們沒出去打、佔領土地。從傳統上我們比你們少一點對外侵略的因素。

其二是哥倫布航海以後,他們的航海技術繼續發展,促進了航海技術的發展。鄭和後來的結局是什麼?因為內部的保守、政治的鬥爭最後皇帝去世以後鄭和也去世了,不僅把比哥倫布大得多的船隊毀了,還把造船的圖紙也毀了,這就導致了我們後面的落後,缺乏藍海精神、全球視野,內部的保守和政治的爭鬥結果導致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發展和演變,進而導致了後來大格局的變化。我講一講讓大家心裡有些數,我們在國際地位的變化和世界地位的變化和這些事件都是相關的。

我們現在說的全球化是戰後,一戰以後殖民地,殖民地時代就是全球化時代。英國日不落帝國,全世界都是他的,那就叫全球化,那是殖民地方式下的全球化。二戰以後殖民地都獨立了,殖民地結束了,開始新一輪的全球化。新一輪全球化的特點是由跨國公司主導和推動的資本和技術在全球的流動和全球的配置,發達國家內部沒有反對的力量,跨國公司有好處,他為了追逐利潤到全世界投資、佈局、配置,政府也支持、政治家也支持,工人當時也不反對,工人為什麼不反對?一開始還沒看到有什麼不好,沒有對他們的就業、生計產生影響和衝擊,他們也沒有什麼可反對的。反倒是發展中國家有些疑慮,殖民地的發展中國家說,你們現在不搞殖民地了,你們現在通過外資的投入、通過全球化又來奴役我們、剝削我們,這是幾十年前經常聽到的一些說法。

學者有時還會說如何實現更好的全球化,90年代在國際會議上爭論的點是,全球化說的是資本和技術的全球化,勞動力不可以全球化,勞動力不可以自由流動。我們也知道他不會同意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理論點是三種生產要素只讓兩種流動,還有一種不能流動,它的效率一定是低的,一定不是充分、迅速按照最大效率的方法配置資源,一定是有資源效率損失的。當然我們也知道說這個也是白說,只不過我們希望在這裡面看到發展中國家所處的弱勢,我們沒有別的,我們只有勞動力。到今天仍然是不允許流動的,前些日子在英國的大貨車裡死了很多越南人,這就是勞動力的非法流動。包括敘利亞難民,天天在海岸上發現的沉船,都是屬於非法移民、非法流動,仍然是不允許的,資本和技術是允許的。後面我們會講他進來我們還是有很大好處的,他進來我們還是受益的,這個後面再說。

發展中國家裡什麼人提出不同的聲音?其實是經濟學家,經濟學家做了一些研究,說是跨國公司投資在外,生產在外,會不會對美國等發達國家就業產生影響?算來算去,最多影響1%。有幾個小組算過,結果是最多1%。他們的論證是沒關係,跨國公司到發展中國家做的產業是利用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什麼比較優勢?要麼是廉價勞動力,簡單勞動,沒有受過教育的簡單勞動力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的低級工作、產業低端環節;發達國家是熟練勞動力,新的就業沒有跟發達國家產生競爭的關係。要麼是資源行業,發展中國家有資源,到那兒開採資源進行加工,也不產生競爭關係,最後皆大歡喜大家都支持全球化,全球化還有道德意義,幫助落後國家,把資本投到那兒幫助落後國家共同富裕,減少貧困。前面幾十年推行全球化人的背後經常有這樣的道德訴求,也是發達國家支援落後國家的一種方式。現在有些人也不適應,前段時間有位前世界銀行工作的學者,現在退休了,他說這個世界我已經不認識了,過去美國、國際機構、西方人、教授們宣揚的、說的東西現在都不算數了,不僅僅是規則可以不算數,一會兒講講退群,現在道義也不算數了,援助、共同富裕、減排、全球氣候變暖國際性的議題都不在他的視野中了,也都放棄了。當時是皆大歡喜,落後國家儘管有些怨言,發達國家是推行全球化旗手。

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推行全球化重要的方式是把發展中國家納入全球化的體系,創造了一些全球的國際機制,非常重要的一個機制就是WTO(國際貿易組織),什麼方式呢?原來的貿易規則是發達國家之間制定的規則,發展中國家也沒加入這個體系,也沒生產力、也沒出口,所以跟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不大,只是富裕國家簽署一些協議,最初叫做關稅總協定。WTO的機制想方設法把所有發展中國家納入進來,發展中國家納入進來產生一個問題,如果適行同一規則的話,比如說都是低關稅、自由准入就會發生一個問題,落後國家競爭不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落後國家不願意加入WTO。基本的理論是德國追趕英國,美國追趕英國用的是同一個理論就是“幼稚工業理論”。你們現在已經發展了,你們都是大人了,我們剛剛開始發展,我們還是“嬰兒”,我們打不過你,因此你得給我一段時間,有所保護,一些關稅壁壘、進入的限制,我好在一定時期內成長起來,成長起來我成了大人以後跟你競爭。因此WTO基本承認了這樣的規則,承認落後國家需要一段時間成長起來。於是有了“發展中國家地位”的條款,你是落後國家因此給你15年的時間,這15年裡可以有些保護,關稅、准入、所有權、政府補貼等,使企業、產業能發展起來,發展起來15年以後畢業取消特殊條款,大家適用同樣的條款稱為市場經濟國家,市場經濟國家的條款不是我們通常說的市場化改革,就是從貿易角度看、產業政策和保護機制的角度看是不是和大家適行一樣的平等待遇。

中國按照這樣的條款加入了世貿組織,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按15年算,到2016年畢業。2016年、2017年大家在報紙上可以看到爭議一堆,中國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西方發達國家都不承認,說你還沒放棄這些保護,原來15年說的是逐步逐步放棄,這15年沒怎麼放棄,因此你還不是市場經濟國家。中國政府一直承諾我們要履行WTO的規則,我們要進一步的開放,我們要取消這個、取消那個,2015年、2016年之後客觀上我們遲遲沒有落實,2018年3月打貿易戰,4月份博鰲論壇說我們開放這個、開放那個,前面一直沒做,後面是有這些因素。2015年、2016年以後美國在中國的商會、歐盟在中國的商會、日本在中國的商會,一年一個、兩年一個報告,抱怨中國現在怎麼不平等,原來也沒受到中國企業的競爭,現在中國企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強了,和他們有競爭關係了,他們說你們有政府保護,越來越不平等,在中國做生意覺得沒有受到公平待遇。

二、其實是我們變了,我們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現在美國幾個利益集團支持反華、反全球化,跨國公司歷來是為中國說話,一直是我們的盟友,這次跨國公司在背後偷著樂,也是支持貿易戰,他們不想消滅全球化,他們繼續在全球佈局,他們希望通過貿易戰為他們爭取到更好的待遇,所謂公平競爭、平等競爭的制度條件、政策條件。

一直到2018年,這期間發生了什麼事情?重要的“大變局”就是在今天發生了,一會兒我要講“大變局”,大家不要以為是美國“大變局”,首先是我們變了,是我們成長了。

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2001年我們加入WTO,改革開放二十年,通過開放我們學到很多東西。到了2000年以後中國迅速崛起,競爭力迅速提高,出口貿易迅速增長,這個時期被美國人稱為超級全球化。過去全球化不過只是幾個發達國家玩的遊戲,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一下子崛起,大大改變了整個世界經濟和貿易的格局。

2000年美國受到進口衝擊或是中國衝擊,赤字迅速增長。製造業佔就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貿易赤字大幅提高,改變了大家認為全球化沒有什麼衝擊的看法,產生了美國上下一致反華、反全球化的利益格局。剛才我們講了利益集團,第一個利益集團是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是要全球化,最初的全球化是他們推動的,他們不反對全球化但是他反華。他認為中國沒有履行承諾、不公平。

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然後是工人,工人這二十多年來工會是歷來最反華的,全世界的無產者很難聯合起來。還有一批科技企業,他突然感到中國企業的競爭,他們希望通過政府手段遏制這種增長。美國的政客,美國的兩黨上下一致,考慮的因素多了,不光是貿易,現在民主黨候選人一盤散沙,現在還沒有出現真正的候選人,候選人辯論中批判特朗普,不是說特朗普搞貿易戰錯了,而是對華不夠強硬,光說的貿易還沒說人權等其他東西,你還沒有搞國際聯盟跟中國對著幹。

不管怎麼樣現在形成這樣的局面,這個問題上千萬不要抱任何幻想,中美之間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也不是能很容易瓦解他們內部的一致性,美國現在什麼問題都是撕裂的,就是對華問題上高度一致。一個法案只要是針對中國的投票率百分之百,這是客觀事實。

為什麼?原因是中國的迅速成長,特朗普不過迎合了各方面的需要,而且特朗普的特點是把反華和反全球化結合起來,他認為中國佔的全球化的便宜,他認為因為全球化美國吃了虧,因此他現在退群、撕毀各類的合作協議、破壞WTO的進程,現在WTO要沒有法官了,法官都選不出來,沒法執行貿易仲裁機制。他把這兩個結合起來,他不光反華,他也反全球化,對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是全球化的變化。過去是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帶動搞全球化,羅斯福和丘吉爾想出的全球化,這是他們制定的規則,他們把全球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在管理,他提供一點公共服務、公共規則,後來者也認,包括美元,提供公共服務我們通過美元交點稅,制定國際規則的人現在要退出去,出現了這樣的格局。

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全球化正在發生倒退,世界的規則正在發生變化,真正的大變局落實到各類行為就發生的變化。美國作為世界警察提供公共品的責任感,道貌岸然的站在道德的高地,全球的利益、法治在說話,現在這些都撕毀,就是美國第一,就是我的利益。他又是第一大國,在他上面沒人管他,他就可以為所欲為,叢林法則就是這樣,叢林裡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沒有上面的管理者,也沒有上帝、也沒有教皇,各自打各自的,現在他就是這個風格。今年新年他把伊朗的最高指揮官殺了,國際上爭論是暗殺還是戰爭,反正他就殺了。這就是“大變局”落實到這些變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講,我們的國際環境發生了變化、規則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確實在討論WTO的事。

我們在一些會議上和西方國家的人討論問題時強調的一點,也許中國人做得不夠好,也許我們慢了一點,我們是學得快了一點,15年就夠了,其他的發展中國家遲遲發展不起來,也許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不能把發展中國家條款、發展中國家地位條款取消,現在發展中國家要取消這個條款,或是說天下沒有發展中國家,那落後國家就沒法正常了,還得保留這個,甚至對多數國家來講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需要加強監督機制,去核查、推動、不斷的改進,這是必要的。中國做得不夠好是沒有推動、沒有核查,但是取消了落後國家沒有機會,這是全球化受到了重要的挫傷。

為什麼這些事情出現?為什麼出現劇變?其實是因為我們成長了,因為我們不僅僅可以搞點勞動密集型,而且我們可以搞中高端,我們在一些新的領域具有競爭力,美國看到這一點他突然覺得受不了了。中央文件裡的提法提得還是比較客觀和全面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說的是新興市場國家這些年來的崛起,是因為我們的崛起導致對特朗普觀念和利益的衝擊,所以他來進行反映、做出打貿易戰、遏制中國經濟增長的舉動。

如果我們沒有發展,大家想想過去幾十年,中國之前的幾十年,他推行全球化很高興,沒有什麼阻礙,道義上覺得做了點好事,消除全球貧困。當時的拉美、非洲、東南亞,多年落後國家沒有產生和他們的競爭力。為什麼對他們的就業沒有產生影響?是因為那些國家一直停留在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產業裡,沒有進入中高端、沒有真正的成長。一說這個大家馬上會說到日本,日本戰後崛起、日本對美國產生挑戰。不能拿日本戰後的表現當作發展中國家的例子,日本戰後不是發展中國家,日本戰後是戰敗國重新崛起,他和我們相近的1870年到1930年明治維新,1930年他已經是高度工業化國家。後來他跟美國打了一仗,二戰之前他有多少航空母艦?29艘航空母艦,我們第一艘剛下水。所以他的教育體制、科技科研能力、制度因素、工業製造能力一直是在的,所以他戰後迅速崛起,跟美國產生衝突,也有貿易摩擦、經貿摩擦。

真正實現一定的增長是東亞、東北亞,韓國、臺灣四小龍,所以他也沒有產生衝突,但是他們還是進度比較緩慢。中國是突然崛起,特別是2000年以後這二十年突然崛起,對發達國家確實產生了衝擊。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差異,我們不光發揮了所謂的比較優勢,我們更重要的發揮了後發優勢,比較優勢是什麼?所謂的廉價勞動力,我們沒有別的資源,要資本沒資本、要技術沒技術,我們有勞動力,因此我們搞勞動密集型,這樣我們的成本低一點可以多賣點東西,我們掙到第一桶金,這個沒錯。要發展第一階段永遠是這個。

如果只有勞動密集型、只有比較優勢永遠不會產生競爭能力,其他發展中國家問題出在這兒,廉價勞動力用不了多久就用完了,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到了2000年代勞動力已經開始短缺了,當然有我們的問題,綜合開發研究院研究了很多關於農民工返鄉的問題。2000年勞動力成本開始提高了。資源也是這樣,資源開採幾年它的增長力減弱。如果落後國家只靠這個增長不了幾年,可以看到很多發展中國家前面十年的發展很快,後面遇到一些問題開始增長放緩、開始停滯。

相關的問題在於,如果只有比較優勢的話就永遠在低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裡,產業的低端競爭,就不會對發達國家產生競爭力,沒有競爭關係也就不會打貿易戰。這就是全球化最初幾十年,全球化五十年代到2000年五十年的時間,包括印度,印度有些時候也是挺高的增長,每年4%、5%,但是也沒對發達國家產生競爭。

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三、一個國家要持續發展,真正縮短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就一定要從“比較優勢”過渡到發揮“後發優勢”

重要的是,如果要持續的發展,真正縮短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真正實現發展,發展的定義是什麼?今天不多講這個問題,有機會專門講中國的例子,中美貿易戰正視了一件事情,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落後國家的增長,處處落後還得比發達國家增長得快,才能縮小差距,因此這是一個悖論,發展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一個悖論,和悖論是落後還得增長得比先進國家快。這個時候靠什麼?要實現這個靠比較優勢是不行的,一定要過渡到發揮後發優勢,後發優勢是作為後來者,我們可以用比較短的時間、比較低的成本迅速學到人類迄今積累起來、創造出來的各種知識、技術,包括各種思想。人類不僅包含自己國家的知識和技術,特別包含了發達國家,在你發展之前他們積累的知識和技術,這就叫後發優勢。後發優勢的前提條件是什麼?當然就是開放,中國做對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開放,我們1978年開始勞動密集型、出口,非常重要的是1978年派留學生、引進外資、派訪問學者去學習、交流。跨國公司進來搞合資企業帶來了大量的知識、技術、管理經驗,這個我們是獨特的。四小龍中香港和新加坡開放比較大,韓國和臺灣引進外資的力度不是很大,韓國一直到了亞洲金融危機才真正開放外資的直接投資,我們很早就對外資開放,包括辦合資企業。

這些奠定我們二十年以後加入WTO,學習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企業學習、模仿、消化、吸收以後才有創新、創新能力。2000年前後是華強北開始發展的地方,是高科技企業華為進入發展階段,早期他們建立了,到那個時候開始有大的發展。

真正的“大變局”確實是因為中國的發展,我們真正的成長。如果我們講發展經濟學的話,發展經濟學以前只強調比較優勢,我覺得現在從中國的發展和世界格局的變化,我們應該是更加強調後發優勢,應該成為發展經濟學最根本的理論基礎,作為一個理論因素應該成為最根本的支點。強調比較優勢是解決不了問題,比較優勢通常說的是資源稟賦沒有好的資本、沒有好的技術、沒有好的教育,稟賦就是廉價勞動力,因此要利用好稟賦搞一些能夠搞的產業。

怎麼才能改善稟賦的結構,怎麼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技術、更多的人才?怎麼才能改變稟賦結構?我們的稟賦結構比較低下、比較落後,因此我們只能有這樣的經濟結構,怎麼改善稟賦結構?得靠後發優勢,迅速的學習,自己創造是一回事,作為落後國家,最快的辦法是趕緊開放、趕緊交流、趕緊學習。

反過來說,說明我們做對了。美國這次極端派們、高參們針對事,脫鉤、斷供、封鎖、不讓留學、不讓科學家交流針對的是這個事,現在他們可能後悔了,現在要封鎖了。貿易戰最終證明我們成長了,他都跟你打貿易戰了。打貿易戰的時候我正在北大講課,講發展經濟學,我十來年就講的是後發優勢,那天我說我們得慶祝一下,美國和我們打貿易戰了。一是真正證實我們有競爭力了,三十年前我在美國留學,中國幾乎沒什麼出口,我見過一個貼著中國製造的窗口,是放在傢俱廣場角落的一個藤編的筐。我問哈佛教授,我說咱們研究院研究日本,80年代中期日本最火,我們研究韓國、拉美,巴西、阿根廷當時還是挺大的,我說怎麼沒有研究中國的課題?他給我一個非常精確的經濟學家回答,他說當中國的出口佔到美國進口3%的時候我們就要研究中國了。那個時候潛在的意思是你還不夠格,我還沒必要研究你。現在跟我們打貿易戰了,不僅研究你了,而且要跟你打貿易戰,美國人的行為證實了我們的發展對他產生了競爭力。

歐洲人也是這樣,十年前歐洲人說你們那兒保護、關稅、模仿,我們不覺得有什麼,反正你們還落後,對我們產生不了什麼競爭。怎麼突然之間你們就有競爭力了?在很多領域開始和我們競爭了。

前幾個月在歐洲的電視上看到,歐盟的主席榮克(音)在議會發表演講,和議員們說,最近中國代表團找我們了,我們談得很好,我們談了貿易,中國人對我們用了一個詞很不滿意,我們稱他們為對手,中國人不高興。他話鋒一轉,他說我認為這句話是對他們的恭維。以前是幼稚工業理論,以前是小孩現在是大人了,成長為是我的對手,我們可以平起平坐,我們可以打了,這是對你的恭維。對手不代表敵人。

不想有今天,不想成長,能夠不成長嗎?不發展也不會有今天,要發展就會有今天,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能是往前走。因為我們發展了、因為我們學習了,因為我們把發達國家的知識、存量一部分外溢到我們這兒了,包括學習、包括模仿。

接下來會如何演變?他們的政客,還有其他各種考慮,不光是經濟的考慮,還有地緣政治、國際政治、制度、體制方面的考慮。如果用人均GDP的概念來衡量的話,我們還是落後國家,我國的人均GDP才1萬美元,美國6萬美元了,澳門8萬多美元了,我們還是落後國家,美國的政客不從這個角度看問題,他用的是總量概念。你的總量一旦比他大,同樣3%的軍費開支,你就比他的軍力強。同樣3%的對外援助款,你在世界上的影響就比他大,他們思考這個問題,不考慮你的人均GDP是多少,要認識到這個現實。

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四、世界經濟這麼複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不可能脫鉤

現在要籤第一階段的協議了,也是好消息,元月15號籤,特朗普說什麼時候來北京,現在還沒定,有了第一階段起碼是個好事。貿易理論告訴我們,中美之間發生各自的貿易比較優勢貿易是可以平衡的,什麼是貿易的比較優勢?中國2000萬件襯衫換他一架波音飛機這是可以平衡的,我們能做的東西太多了,飛機還不能做。電器、工具、機械我們很多可以自己做了。剛才我們看到那張圖,2000年可以想想美國的市場,最初是一些襯衫、鞋,後來電器也是中國製造,工具也是中國製造,機械也是中國製造。文學作品一說要製造一個什麼東西,都在中國,大家都是這個印象。越來越多的東西我們自己能做了,我們更加需要高新科技,美國是高新科技最發達的地方,偏偏不出口高新科技,出口管制就是不賣給你高新科技,懲罰華為、中興,為了遏制你的發展更加不賣給你高新科技,讓你買大豆、豬肉、天然氣,這些都是典型的落後國家、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初級產品,他拿這個來平衡我們兩國的貿易。今年不錯,今年我們多進口點豬肉,以後呢?貿易赤字今年少一點明年可能又回來,邏輯上是無法持續的。

超級大國就是超級大國,他的特點是談什麼、不談什麼,什麼時候談、什麼時候不談,節奏都是他掌握的,你也不知道下一階段他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15號有點板上釘釘,再變來變去也不好說,下一階段什麼時候開始,要談什麼,什麼不談會不斷的發生變化,不確定性仍然存在,籤一個協議改善一點不確定性,仍然有問題。

美國的政客和高參不談貿易,都是其他東西,其他東西不在談判裡,脫鉤、斷供、封鎖,學者反覆強調脫不了鉤,世界經濟這麼複雜、供應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不可能脫鉤。脫鉤不脫鉤不取決於某些人的願望,取決於客觀的現實和各種利益結構,美國很多政客確實一心想著脫鉤,確實在做各種現實的努力跟你脫鉤,實體名單中中國的企業越來越多,對華人工程師、科學家的騷擾在美國都是非常現實的事情,這些不會停止,這是根本性的,貿易只是表面的事情。將來脫到什麼程度不一定,確實在做這些努力。

CNN登了一篇挺長的文章分析中國不是蘇聯,跟美國的關係也不會鬧得那麼完全脫離,也有不少學者都在說這個話,我們希望是這樣,但是確實美國的政策取向,他要做的事情,那種邏輯仍然是要遏制你的發展,根本是遏制你的發展。

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五、我們最好的選擇是不打熱戰,但百年經貿競爭難免,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特別要想清楚

最後我們分析分析歷史上歷次經貿摩擦的結局,這也是我們研究院的課題組做的研究,大國崛起中的經貿摩擦極其結局,分四類

一是以戰爭為結局,經貿摩擦互相追趕,最後打仗,以熱戰為結局。

歐洲各個國家互相追趕的時候,西班牙追趕荷蘭、法國追趕西班牙、英國追趕法國等一系列,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12次打了真正的熱戰,說的就是這些。歐洲各國之間一開始是雅典城邦崛起,斯巴達城邦和他打仗,這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原型。有的動不動百年戰爭、三十年戰爭、八十年戰爭,時間也很長,這是互相崛起的過程。

二是美國追趕歐洲,特別是追趕英國,美國和英國、歐洲沒有打仗,但經貿摩擦不斷。除了一戰、二戰美國參展,那是歐洲之間打他參與,美國和英國沒有打仗,他們是同宗同祖,制度上也有很多的共性,所以沒有打仗,但是經貿摩擦不斷。雖然沒有熱戰,一直是經貿摩擦,動不動關稅百分之百,動不動設定一些非關稅壁壘,一些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都是他們早年弄出來的。一直到了1929年金融危機爆發又搞了一輪貿易戰,當時把平均的關稅從22%提高到57%,主要針對的是歐洲,當時拉美,日本很遠,對他出口也不多,又打了一輪貿易戰,最終確立了美國世界超級大國、世界第一的地位。中間還有門羅主義、自閉、封鎖,可以稱為百年經貿摩擦,南北戰爭結束以後經貿摩擦不斷,過一段時間鬧一次,叫百年經貿摩擦,我們要思考一下用長遠的眼光看待這個事情,也沒打仗,後面幾次都沒打仗。一百年崛起也沒那麼容易,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真正縮短差距,有些領域有競爭力,很多領域我們仍然很落後,大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真正追趕上。

三是美蘇冷戰,結局是沒有打熱戰,但是打了很多“代理人”戰爭,核大國之間很難打熱戰,通過一些代理人打一些小仗,叫冷戰。蘇聯也結盟,美國和世界各國結盟封鎖蘇聯,加速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是他內部的事情,但是美國的封鎖起到加速的作用。不打熱戰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怎麼努力不打熱戰?是你得有兩手、得有點東西才不敢打;二是防止結盟,贏得更好、更大的增長空間,為了和更多人結盟、為了擴大我們的圈,為了使別人更好的結盟我們需要做出該做的事情,包括一些讓步,包括降關稅。

四是日本與美國的產業競爭,以日本退讓為結局。剛才說了日本七、八十年代迅速崛起,產生了巨大的競爭力。現在我們說起來沒幾個產業,日本二三十個產業,多數的製造業產業和美國都是有競爭關係,摩擦是一個一個產業在那兒掰扯,半導體、家電、汽車、化工,一系列的產品、一系列的產業。最後怎麼結局的?美國的企業鼓動政府,用政府的力量和日本人談判、施壓,那個時候說話也一樣,說日本偷了我們這個、偷了我們那個,用一些煽動性的詞進行施壓。最後結局是以日本的退讓為結局,首先退讓了貨幣,說升值就升值,升值加速的日本國內泡沫的形成,泡沫形成最後破掉了,日本經濟衰落下去。日本經濟衰落了、停滯了,日本經濟不漲了他就不打了,最後慢慢消停了。二是在一些產業上拱手讓出,現在聽不出日本搞芯片,日本的半導體、芯片就不搞了,有些把技術專利給了美國,有些轉給韓國的企業。他退到更上游、更下游。美國說日本的芯片也和說華為的5G一樣,說日本威脅了美國的國家安全,他們還是同盟、盟友,最後靠退讓解決了問題。

這塊的教訓是你能退讓嗎?你是一個更大的大國,體制還不一樣,你退讓的結果是什麼?蘇聯解體以後他們想回到歐洲去實行同樣的市場經濟制度,最後美國人也沒幫他,繼續拆他的牆角,繼續要分裂他、瓦解他。後來俄羅斯的情況朝著另一個方向在發展,他們的關係也磕磕絆絆,本來俄羅斯人是心想著回到西方,退讓也不是辦法。退讓這個詞不是我們這兒說一說,貿易戰一打的時候,網上說,不打就是拱手相讓,你能有什麼好的結果嗎?只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四件事討論完我們得做長遠打算,我們可以剔除一些情況,我們最好的選擇是不打熱戰,百年經貿競爭,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們百年崛起,想清楚我們自己的事情,特別要想清楚。你不能怪別人,從頭就是叢林法則,以前沒跟你鬧是你不是他的對手,現在你真正成長了這些事兒就出來了。只要你發展了,你避免不了這些事情,這個問題想清楚了就得一門心思往前走,做好自己的事情,繼續增長,別說百年,也許增長十年、二十年,他遏制不住你了,這個時候回過頭來真正和你談點合作的事,現在他一門心思的遏制你,現在美國人拼命採取各種遏制的手段在遏制你的增長。他又是超級大國,又沒什麼手段治他,只有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六、貿易戰有負面影響,但確實不能解釋中國經濟這麼多年持續下滑的走勢

我們先把貿易戰的負面影響說一說:

其一是投資下滑,因為產生了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投資的大敵,投資就要算賬、算未來的賬,未來都不知道徵多少稅、徵不徵稅,他變來變去就沒辦法做投資決策,去年我們的投資增長的速度低於GDP的增長速度,他宣佈貿易戰馬上投資大幅下滑。

其二是外貿下降。我們對美國的出口已經下降14%,整體還有2%的增長,說明第三方市場替代了美國市場很大一部分。原來說12月15日那一輪加稅沒有加,這次籤協議不加,還是好消息。

其三是對技術進步的影響。包括深圳第三季度0.6,我們的高新科技產業確實受此影響,而且不僅僅斷供,還有各種預期的影響。那邊一上實體名單,消費者、買家的預期馬上發生變化,你的業績、銷售馬上會有影響。長期的技術進步會受到影響,以前我們的很多企業技術進步確實是建立在美國一些底層技術的基礎上,這些底層技術現在不能用了,或是以後不能用了,研發的速率就會下降,也對現在的企業產生很多影響。有些企業有一些備胎,備胎轉正還需要一些時間,企業要形成自己的研發能力還需要一段的時間。

總之先把貿易戰爭的影響說一說,貿易戰能解釋一部分中國經濟這些年的下滑原因,但是確實不能解釋中國經濟這麼多年的持續下滑原因。這麼多年持續下滑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國內,國內有各種因素,有結構性的因素,勞動成本提高、環境壓力加大、政府體制的改變與過渡,這些都是對當前的增長有些影響的,這叫做結構性、長期性的因素。與此同時,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事情不是長期性的而是週期性的因素,什麼是週期性的因素?就是我們所說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在中國這一輪,最近這些年主要是因為上一輪的經濟過熱、經濟高漲導致的,這種就叫做週期性因素。市場經濟國家解決這個辦法是靠危機、衰退,急風暴雨式的市場出清,過剩的東西清理掉。美國2008年經濟衰退、負增長,大量倒閉、破產就清了。壞處是很痛苦,好處是時間比較快,2014年基本上走出低谷開始復甦了。我們軟著陸,轉著陸的好處是我們不衰退、我們不負增長,不好還有8%、7%,現在還有6%,壞處是拖拖拉拉,事情總解決不了。時間順序是2010年、2011年我們調整政策不搞刺激了;前面是2005到2007的高漲,沒調整完金融危機來了我們又刺激一把;2009、2010又高漲又過熱,兩輪過熱產能過剩、槓桿率就非常高。2010年調整政策拖拖拉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沒做什麼事。一直到2015年底,老不做事不行,2015年的經濟工作會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先講了體制改革、改革開放、調整經濟結構,話鋒一轉,當前主要的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2016年開始運動式的去產能,2017年開始運動式的去槓桿。黨中央出來說話了以後下面開始搞運動,一窩蜂的開始搞。2017年去槓桿,2017年去槓桿又誤傷一批好的民企,去槓桿得收回貸款,國企收不動,不好的民企沒得收,好的民營企業一部分的資金鍊斷掉了,發生了2018年的事情有些質押的股票收不回去被人收購,就出現的2018年的一篇文章《民企回家睡覺論》。那篇文章其實是發牢騷,他不是想讓民企回家睡覺,而是目前的情況下都被接管了。好在牢騷發得有點結果,全國上下討論了一番民企要繼續發展,於是到了2019年,2018年同時發生了貿易戰。

2018年、2019年應該說繼續在市場繼續出清的過程,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國企的一些殭屍企業也在動了,特別是2019年在動,民企的退出率比較高。現在有一個判斷、猜測,上一輪市場問題的出清到了最後的階段。一方面每年有7%、8%的增長,過去的產能能用起來,該出清的要出清,我們支持很多企業不退出,兼併重組,拖拖拉拉不退出,現在出清的階段有些事情發生一些變化。

七、2020年會出現什麼變化?我個人相對樂觀一點,我認為不會比2019年更差

今天是“問勢2020”,2020年會出現什麼變化?我個人相對樂觀一點,我認為不會比2019年更差。也許、希望比2019年好一點,仍然有下行壓力、仍然不會高漲,但是有幾個積極的因素,可能使得經濟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保持在6%左右的水平。

其一是中美達成第一階段的協議畢竟是有好處的。至少短期內比較確定了,大家可以做點投資了。

其二是政府的財政宏觀經濟政策的力度也會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特別是地方債,一些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大家不要對它寄太大的希望,現在銀行不是缺錢,而是沒好項目,典型的流動性陷井。流動性再多、融資成本再低,預期的投資回報比它還低沒人投資,這個時候怎麼辦?凱恩斯主義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凱恩斯主義說必須政府真金白銀花錢,必須要搞點項目、必須要提供點市場需求,財政政策起的作用會比較大,如果財政政策在2020年起到更大作用的話,應該說也是一個積極的因素。

其三是政府鼓勵城市群發展政策的推動作用。客觀上到了這個時間點,政府的政策可能會起作用。,為什麼到這個時間點會起作用?大家關注一件事,特別是我們在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幾年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勵城市群發展,包括大灣區、長三角的提出。最近諸位關注一下總書記個人名義在《求是》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講區域協調,核心的概念是通過大城市發展、通過城市群的發展促進下一輪的城市化。北京已經討論兩次,這次“十四五”要把城鎮化的“鎮”字去掉,研究院鼓吹了很多年要大城市、城市群,現在要成為國家政策了,終於這個方向現在調整過來了,這是非常積極的事情,這件事不是剛說,前幾年大家已經看到,各地區城市群、城市化的發展、大城市有很多動作,今年會起到一些作用。

不光是三大城市群,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中東部的省會城市周邊都在建城市群,同城化、聯動都在做,已經有幾年了,這個時候可能會發生作用。有些地方房地產一城一策會有所調整,可能會拉動一部分需求。這幾個因素加在一塊。城市化城市群的問題,總書記都發話了,地方官員做起事來會更加堅定,對長期有好處,短期也有好處。

幾個因素的作用下我不是太悲觀,2020年不會進一步跌到哪兒去,6左右還是能保持的,2020年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小康社會也需要6%的增長速度,不是會改變統計指標。最近經濟普查的結果是可以增加一點,這是統計上的事,經濟的實際增長還是有積極因素的,應該能看到的。下行壓力依然存在,這個必須承認,不至於進一步的下滑。

八、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大的趨勢和特點

貿易戰對中國經濟還是有好處的,促進我們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原來確實有點拖拖拉拉,很多事情該做不做,給你一拳、給你重擊一下,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簡單的幾個特徵、未來發展的特點我簡單概括一下:

進一步擴大美國之外的全球市場,我們進一步向美國之外的第三方擴大市場,應該說這方面潛力巨大。美國只佔我們出口的17%,絕大部分市場是其他的,其他市場還在增長,美國市場下滑問題不是特別大。多元化,進一步發展國際市場的多元化,我們的多元化程度比美國大多了,美國主要是墨西哥、加拿大,他的體量太大,比重上來講還是國內經濟。

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消費市場潛力巨大,這個不多說,確實很重要,我們可能到了消費增長的階段。

以前我也說過這個問題,我們之前的儲蓄率太高、消費率太低、潛力巨大。這是我們2012年中國儲蓄率最高的一年,達到52%,扣除政府消費,居民消費就是不到35%。把大的坑填起來,和俄羅斯、巴西、南非相比潛力巨大,過去二十年經濟學家說應該增加消費、增加消費,總是增加不了,當時沒到時候,現在到時候了,這兩年儲蓄率下降、消費提高。若干的因素決定已經到了這個階段:一是人均GDP要上一萬美元了,世界各國的比較一萬美元是很重要的坎,從此消費佔的比重比較大了;二是農民工收入增長比較快,低收入人的消費傾向比較高,他掙的錢大部分都能花掉,富人掙的錢家裡什麼都有了,比重反而少一點;三是社會保障的作用,新農和、新農保基本保住了;四是消費信貸,互聯網、分期付款,不光有住房和汽車的分期付款,現在買三十多塊錢的東西都給你來一個短信要不要分期付款,消費信貸這兩年為什麼漲這麼快,也是一個因素;五是電商;六是“有錢人”退休了,這個問題不多講,這個挺重要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人的一生工作四十年,二十歲工作,六十歲退休,中間剛好四十年的時間,四十年的時間掙錢、消費同時儲蓄積累,退休以後經濟學的詞叫做負儲蓄,開始花過去存的錢。開始人們的收入是一百元,後來變成一千,現在變成一萬的月收入,最初消費70存30,後來消費700存300,到現在每個月能存3000,當你存3000的時候,我們的上一輩、上上一輩就在花他那30和300,也就是說有人儲蓄,儲蓄增長得很快,但是負儲蓄很少,加在一起的宏觀儲蓄率很高。這個情況要開始改變,有錢人開始要退休了,有錢人退休要花存的3000,有人說退休以後生活水平不能下降,比他以前可能還提高,以前有錢沒閒,現在有錢又有閒,可能周遊世界,參加同學聚會,消費不一樣、消費行為也不一樣了,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進一步擴大開放。讓更多人到我們這兒來,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技術能力和增長速度,這就是最近正在做的事情,包括進博會,1月1日開始實施的《外資法》,還有一系列的政策,到2021年底外資的限制取消,都在進行,這也是我們的承諾,包括製造業、農業的很多東西都在進一步開放。

加大經濟體制改革。

萬字長文:其實是我們變了,成長了才引起“大變局”

著力於基礎研究與自主創新,發展我們的高新科技產業。我們發展的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到2000年以勞動密集為主。

第二階段,2000到2018年是勞動密集型加上後發優勢,包括學習、模仿、消化、吸收,有些山寨,迅速接近一些領域的科技前沿。

第三階段,2018年以後,學習模仿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世界上最好的體系不是各自做各自的事情,自力更生。最好的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互相分工、各自可以利用。當他要封鎖你的時候,脫鉤的威脅存在時,不得不考慮很多領域要自己做,這個時候就進入下一個話題。

我們的短板不光在高新科技領域,很多製造業都有這個短板,這也是我們去年研究院兩個小組同時研究的一個問題。有些製造業裡也存在短板的問題,這個短板現在遇到了障礙,消除不了。什麼短板?日本對韓國斷供三樣東西,佔的比重產值不高,但是把韓國治得嗷嗷叫,什麼東西?三種精細化工產品。我們精細化工也是短板,精細化工、金屬材料很多領域都是我們的短板,這些短板如果發生斷供的話,這些主要在日本、德國和美國手裡,隱形冠軍你不知道他在哪裡,我們都看到蘋果怎麼好、華為怎麼好,手機裡20毫米的薄膜,可以使電器之間絕緣,看不見它但是非常重要,這些產業需要長期的打磨、需要工匠精神慢慢做,日本、德國就有這種工匠精神才能做下去。

精細化工有10萬種產品,我們現在只能做3萬種,多數在中低端,高端的我們做不了。企業的角度我們需要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結合,持之以恆長期做下去,長期做下去利潤很好。隱形冠軍好在很穩定,競爭者少,一旦做下去將來非常穩定、高利潤。如果投資可以跟進去將來的回報也會非常高,需要企業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需要政策的支持,這也是我們研究的目的。

最近發生的情況是什麼?這些領域落後不奇怪,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很多東西我們做不了、不可強求,這些東西不是一天可以做出來。如果出現負增長,如果不增長這件事就麻煩了。如果還能繼續發展的話就不成問題,如果不增長、停滯、倒退甚至負增長了就是問題,特別是在精細化工,因為是化工,現在面對兩種監管、督察,一是環境;二是安全。很多地方的簡單做法是關掉,我們團隊在某個省,省長宣傳功績的時候:一是經濟增長;二是高新技術發展;三是我們關了多少化工廠,這就成問題了,大家一關了之是沒風險了,產業就發展不了。幸好中國出了豬肉事件讓大家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你不能都一關了之,搞環保、安全是為了這些產業更好的發展而不是讓他不發展,政府要幫他們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又要推動企業繼續發展,這才是真正好的發展政策。千方百計謀發展,發展第一要務這些話不能空說,要落在很多實際的問題上。

說明它潛力很大,製造業的發展潛力也很大,今後不光是高新科技發展,高端製造業都要繼續發展,也是我們下一階段的特點,下一階段補短板,對企業來講也是機遇。剛才說的幾方面都是機遇,短板就是機遇,我們存在落後就有後發優勢,我們可以在這個領域裡有所作為。

長期來講我們面臨很多發展的問題、發展的挑戰,把這些問題真正解決好,真正解決我們的問題,像“大變局”這樣的事情能在環境變化中可以持續發展,中國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好發展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