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戰之79:潛艇之路(下)

1870年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風靡一時,主角鸚鵡螺號潛艇當然是其中最靚的崽。凡爾納是法國人,所以Claude Goubet在1885年造了一艘電動潛艇妄圖實現法國人的知行合一。結果,當然是可恥地失敗了-------霍蘭德之前的所有人都失敗了。

但1900年前後,法國海軍是世界第二-------至少以噸位而言是如此。身為第二,潛艇方面當然也不差,大約在1905年,英國還只有9艘潛艇的時候,法國人已經有了32艘。所以,法國人的潛艇經驗是豐富的。

順理成章,法國成了日本人的學習對象。1913年,吳海軍工廠開建日本帝國的第14、15艘潛艇。這當然不是自己的設計,是法國施耐德(Schneider-Laubeuf)的圖紙,發動機也是施耐德的產品。

這就是波9跟波10。

這兩艘潛艇有三個比較大的進步:之前學習英國,所有潛艇都是汽油發動機,這兩個是柴油,而且之後所有的潛艇都用上了柴油,算是名副其實的”柴電潛艇”;之前都是單層艇殼,這兩艘是雙層;排水量方面,從320噸增加到了500噸。

1916年,川崎贏得五艘潛艇的政府合同。但不知道哪條神經搭錯線,川崎向不是那麼厲害的意大利學,1918年11月跟菲亞特(Fiat - Laurenti)訂了5艘。具體制造情況不清楚,但應該還是老規矩前兩艘原裝,後三艘根據圖紙組裝或自制。

這就是呂1~5(RO-1~5).

意大利產品確實不是太好,這五艘潛艇故障頻頻以至於海軍方面用起來非常不不爽,甚至都不敢做什麼大的動作。但有一點:潛艇的排水量到了750噸。


太平洋海戰之79:潛艇之路(下)


估計這時的三菱比較有錢,所以雖然競標輸給了川崎,但仍然買了英國L級潛艇的授權------這是Vickers船廠也是英國的最新設計。老實說,沒合同就敢花大錢,俺覺得可能是三菱得到海軍繼續擴張的風聲,當然也可能是為了技術儲備,或許是兩者兼有。

海軍確實買了,這就是日本的L級潛艇。

L級應該算是非常成功,生產時間從1918年持續到1925年,分四個小級別總共生產了18艘。這一級有兩個特點:不是在英國,而是在英國人的指導下全部在三菱生產;排水量達到1000甚至1300噸,航程達到5500海里/10200公里。

有了這體積跟航程,其實戰能力不可小覷,事實上,這一級的潛艇多數都參與了太平洋海戰,而且有幾艘在戰爭中倖存。

向英美學習,是日本帝國潛艇之路的開端,但真正讓它趕上乃至領先世界水平造出I-400(伊-400)這種怪物的,是歐洲另一個尖子生:德國。

德國潛艇起步絕對不晚。就在《海底兩萬裡》面世的1870年,凡爾納還在幻想的時候德國人FREDERICH OTTO VOGEL就已經造出了一艘。當然,潛艇試航時就再也沒浮起來,這是必須的,要不就沒霍蘭德什麼事了。

1902年,德國人造出Karp級首艦。1904年,Karp賣給俄國人改名成Som,之後俄國人又買了兩艘。所以,其實德國人也在發戰爭材,呵呵。

1906年,大名鼎鼎的U艇面世。U1當然很小,只有240噸的排水量,但到了一戰開始的1914年,U43排水量達到1000餘噸,航程9400海里/17000公里;一戰結束時的U141,排水量2500噸,航程達到12630海里/23000公里。

然後德國人輸了。

作為戰爭賠償,日本帝國得到7艘U艇。這時候,應該是不必對德國講什麼知識產權了吧?日本人將這7艘潛艇掰開揉碎研究了每一個螺絲墊片,從中學到的東西可想而知。日本人得出結論:德國潛艇在很多方面比英國的更好。

但拆潛艇不是主要的。

跟二戰後的美國一樣,日本帝國得到了人。


太平洋海戰之79:潛艇之路(下)


日本人之所在20世紀前20年從英國學到很多東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1902年簽署的日英盟約,當時的俄法是日英共同的敵人,或者至少是假想敵。一戰之後,日本帝國成了美國潛在的敵人而俄國不再是英國在遠東利益的威脅者,此外,英法在國聯對日比較怠慢或者說看不起。於是,日英盟約不再續簽,1923年到期終止。

日本雖然身在國聯,西方大國的傲慢讓它很不舒服;德國就不說了,被凡爾賽合約壓的喘不過氣來。所以,雖然日本佔了德國的殖民地,但兩家同病相憐,走到了一起,。

而凡爾賽和約極大限制了德國的軍工,戰前的那些從業者咋辦?

去日本。

於是800多德國科學家、工程師以及技工到了日本。1920年代初,川崎代表團訪問德國,就德國幫助日本發展潛艇工業等事宜進行磋商,泰克爾(Hans Techel)-------U艇之父-------成了川崎的……..算是總工吧。

1917年開工的海中型(Kaichū,海軍式中型潛水艦)一直生產到1944年,裡面就有德國人的影響;同樣,1921年開工的海大型(自然就是“大型潛水艦”了)也有德國人的功勞。

德國人對日本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潛艇的設計製造涉及整個工業體系。在冶金、焊接、模塊化製造以及生產管理各方面,日本受益良多。這些工藝、技術的傳授,不但使潛艇得以進步,在大和級戰列艦的建造上也體現出來:吳海軍工廠的大和號比三菱的武藏號造的更快更經濟。

這些進步,甚至直接促成了日本戰後造船業的崛起。

那800人在日本只呆了大約三年,但德日之間的交流從未停止。二戰中,日潛艇8次越洋赴德國交流;德國方面,有1艘成功回訪,至少有1艘在赴日途中被獵殺,也是個蠻有意思的故事 。

有了德國人的技術指導,日潛艇此後發展的飛快。1932年,川崎生產的I-5入役,這2000噸的潛艇是帶水上飛機的;I-7更進一步,帶彈射器;而1945年的I-400,排水量達到了令人咋舌的6500噸,帶三架戰機,這是當時最大的潛艇。

從零開始到世界第一大,日本帝國用了4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