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12屆國展,這隸書“又黑又壯”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上,山東濰坊青年書家王清平以隸書作品入展。王清平的隸書學的是清代隸書大家尹秉綬,尹秉綬放縱飄逸,自成高古博大氣象。當代學尹秉綬隸書的不算太多,紹興沈定庵、何來勝算是比較有成就的。王清平憑藉隸書,還入展過全國第四屆隸書展,也可以看出國展對尹秉綬隸書的接受。他在創作手記中,對隸書的創作有著較深入的思考:

入12屆國展,這隸書“又黑又壯”

王清平書法

創作手記

■王清平

在遍涉諸體的同時,隸書一直是我最關注和鍾愛的書體,多年的摸爬滾打,也逐漸形成了我不太成熟的隸書觀。在具體的書法學習過程中,我覺得應該做好以下幾點的梳理:

首先,要理解古代隸書的精神

古人書寫過程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揮灑,這種揮灑和我們吃飯說話一樣自然生動。但是,自然書寫的背後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藝術規律在支撐並相互制約,隸書的創作要把握好隸書古樸大方的審美基調,如果我們對古代隸書精神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共鳴,會導致我們的隸書創作與古樸大方的秦漢隸書精神漸行漸遠。

入12屆國展,這隸書“又黑又壯”

王清平書法

其次,學隸書要打好技術基礎

任何一門藝術或技術都必須建立在高度純熟的技術基礎之上,才能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就是所謂“技近乎道”。具體到書法技術層面的處理,包括用筆的方法、結字的規律、章法的處理,看似灑脫實則極其講究。

入12屆國展,這隸書“又黑又壯”

對書法技巧進行深入持續性的分析和嘗試,研究書法本體的用筆特點、結字規律、演變軌跡等問題,才能實現法立而道生。隸書的創作中要做到正本清源,在共性風格上努力做到松而厚,古而逸,雄而藏,建立基礎性高格調後再根據個人審美進行個性化表達。

當然,隸書創作既要注重皮相上的風格演繹更要注重對隸書精神內涵的深度挖掘。近幾年,我專注於伊秉綬隸書的取法,在具體創作中以伊秉綬和漢碑為基礎,略微融入齊白石、吳昌碩等大家篆隸書和秦漢印章的元素,使得我的隸書創作稍具新意。

入12屆國展,這隸書“又黑又壯”

再次,掌握好隸書學習的規律

書法歷史演變是經過集體相對無意識推進-集體完善-法備體僵-強化主體意識風格個人化的一個藝術發展規律,隸書的發展同樣也繞不開這個規律。我們也應該以古人為鏡,溯源知流,梳理隸書演變的軌跡以及歷代隸書風格的得失,做到知己知彼。

入12屆國展,這隸書“又黑又壯”

總結:

把握好以上三點,經過一代人或幾代人共同的努力,我們的隸書創作才有實現與古人平等對話的可能。

入12屆國展,這隸書“又黑又壯”

王清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