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概念股持續發燒,“特效藥”接棒口罩概念,謹防資金“瞎起鬨”

疫情概念股持續發燒,“特效藥”接棒口罩概念,謹防資金“瞎起鬨”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肖超 陳鋒 北京報道

“公司生產的藥品入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

“公司生產的透析紙可用於一次性醫用口罩外包裝。”

“公司下屬機構的主營業務涉及生產消毒液和酒精類產品,目前已被列為肺炎疫情防控藥品物資供應單位之一。”

近日來,此類句式不斷出現在投資者關係互動平臺或各類公開信息中,“疫情概念股”成了上市公司穩定股價、衝擊漲停的利器。

據同花順數據顯示,在2月3日至2月6日的4個交易日中,中證全行業指數中醫保設備、醫療保健、生物科技、製藥指數和醫藥生科包攬61個行業指數的漲幅前五名。

2月3日春節後首個交易日,受疫情影響,A股大幅低開,截至收盤共有3188只個股跌停,85只個股漲停。而在漲停的85只個股中,有佔比高達85%的公司為“疫情概念股”,所屬板塊包括口罩概念、醫療器械概念、生物醫藥、超級真菌等。

此後幾日,雖然雲辦公、在線教育相關的上市公司也開始嶄露頭角,但醫療防疫相關股的熱度不減。

第三方研究機構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單就疫情來說,防疫物資和生物檢測的個股受益是正常的,但市場對部分醫藥個股的炒作就像當初的雙黃連一樣“瞎起鬨”。

上市公司填補口罩產能

1月28日,北京市豐臺區一藥店因將網絡售價為143元/盒的3M口罩大幅漲價至850元/盒對外銷售,被北京市市場監管局處以300萬元的行政處罰。

雖然如此漲價只是個例,但是“一罩難求”的遭遇確是很多人的親身感受。在此背景下,剛於科創板上市的口罩概念股潔特生物2月3日盤中兩度觸發臨停機制,最終當日漲幅超過108%,上市3天相對發行價累計漲幅達640%。

據同花順數據顯示,從2月3日至2月6日,在A股29家口罩概念股中,僅有2家區間漲幅為負值,且均是由於後幾日的上漲未能抹平此前的跌停所致。

有65%的口罩概念股在此區間內的漲幅超過10%,還有45%的企業區間漲幅超過30%。除潔特生物外,漲勢排在前列的還有泰達股份、南衛股份、陽普醫療、再升科技、奧美醫療、振德醫療等。

與此同時,這些口罩類上市公司也在積極對外發布生產信息,如泰達股份就通過公告表示,子公司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全部口罩濾材生產線提高產能,集中資源保障口罩濾材的生產和供應。

但即便如此,因原有需求不足、春節停產後部分中小企業生產尚未恢復等一系列問題,全國範圍內口罩產能仍然不足。國家發改委也多次重申,疫情過後的口罩富餘產量,只要符合標準,政府將進行收儲。

在政策導向下,又有一批企業決定緊急轉產、提供產能,自2月3日晚開始,就有紫鑫藥業、佛慈制藥等多家上市公司通過公告宣佈擬將口罩的生產和銷售納入公司經營範圍。2月6日,車企上汽通用五菱也表示旗下一工廠將改建生產線轉產N95和一般醫用防護口罩,日產量預計超過170萬個。

“特效藥”股價先動

除口罩、防護服、消毒劑這些抗疫防護物資外,抗病毒藥物和所謂“特效藥”的研發及臨床實驗也時刻牽動著市場的神經。

此前,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了美國首例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的診療過程以及臨床表現,其中提到一款名叫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藥物展現出較好的療效。

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國內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瑞德西韋也迅速獲批在國內進行臨床試驗,並在2月4日運抵中國。國內上市公司對此也反應迅速,紛紛通過公開渠道披露與瑞德西韋背後的生物製藥公司吉利德之間的關係。

其中,博騰股份、永太科技先後發佈公告稱,已收到吉利德關於相關抗病毒藥物高級中間體的正式業務詢盤;九洲藥業、上海醫藥則表示,與吉利德為戰略合作伙伴或與相關產品有戰略合作關係。

2月5日及6日,九洲藥業、博騰股份、永太科技持續漲停,上海醫藥兩天漲幅均超4%。

除瑞德西韋外,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公佈關於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稱,阿比朵爾、達蘆那韋兩種藥物或能有效抑制病毒。

而對應到A股市場,擁有這兩款藥物專利的上市公司如江蘇吳中、東音股份、人福醫藥、九洲藥業等,也全部在5日、6日收穫兩連漲停。

但即便股市反響迅速,一種新藥從臨床研究進入到臨床應用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月6日晚,中日友好醫院發聲闢謠瑞德西韋“顯效”說,表示臨床研究當日才開始,還需要時間。此前,中日友好醫院曾表示這項臨床研究計劃的預計結束時間為4月27日。

疫情對未來影響幾何

中泰證券研究所在2月1日發佈的研究報告中,覆盤SARS期間的醫藥股走勢指出,2003年時初期疫情蔓延期,醫藥指數小幅跑贏滬深300指數;疫情爆發期,醫藥行業指數跑輸滬深300,且有擴大趨勢;疫情控制期,醫藥行業指數出現一定程度回升反彈,但隨後再度回落;到最後疫情逐漸平息期,醫藥行業指數基本和滬深300 走勢一致。

在這份研報中中泰證券認為,醫藥行業存在階段性、結構性行情,但疫情的影響只是短期,對醫藥行業長期發展趨勢不影響。

在春節開盤後,雖然與疫情相關的藥品、醫療器械、醫用防護服等產品生產企業成為主要受益對象,也成為大盤下跌中逆勢走高的少數板塊,但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認為醫療板塊也只是第一季度的短期受益。

第三方研究機構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的觀點更為尖銳。他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單就疫情來說,防疫物資個股和生物檢測相關的個股受益是正常的,但是普漲的醫藥股當中有很多缺乏邏輯,首先特效藥短期內不能投入使用,也有些對醫藥個股的炒作就像炒作雙黃連一樣“瞎起鬨”。

他認為,在非理性的普漲下,醫藥股現在被資金當作是避險港灣。他同時指出,監管機構目前也在釋放利好消息對沖疫情帶來的影響,外圍股市也表現很好,A股要有信心,現狀只是暫時的。

在分析此次疫情對整體股市和未來經濟的影響時,中商智庫首席研究員李建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第一個交易日的大跌到後面幾天的趨於理性,包括北向資金的持續流入,總體上來說,市場認為此次疫情是一個短期的衝擊。

李建軍認為,國家在貨幣政策、監管政策和財政政策等方面都對疫情做了對沖和支持,為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流動性、為企業後續經營和恢復提供了費用的減免、也為市場提供了一個安全墊,對市場走勢留有很好的空間。

但他同時認為,疫情衝擊和政策對沖只是股市基本面的其中一個方面,未來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恢復情況,還需要中長期關注。

他也提醒稱,雖然目前我們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疫情上,但包括英國脫歐、全球經濟走勢和中美貿易協定談判推進情況等在內的各種因素,也對國際資本流動和A股存在巨大影響,同樣不可忽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