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評:決勝2020,用“脫貧犁”耕好“小康田”

2020年是收官之年,脫貧質量怎麼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三農”工作成效。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為做好2020年“三農”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堅決奪取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全面勝利擘畫了藍圖、規劃了前進路線。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績。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完成上述兩大目標任務,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必須攻克,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必須補上。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對錶脫貧攻堅硬指標,全黨務必深刻認識做好2020年“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穩住農業基本盤、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確保收官目標圓滿完成奠定堅實基礎。

揮動“脫貧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集中精力真正拔除窮根。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扶貧工作。截至2019年底,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9500多萬,平均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770個貧困縣已經或擬摘帽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2020年,決勝脫貧攻堅衝鋒號已經吹響。全面完成脫貧任務,強化黨建引領,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啃下最硬的致貧骨頭。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等問題,深化扶志扶智,讓真脫貧、脫真貧的成效落實到人,落腳於長遠。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研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以做好“三農”工作為抓手,不斷增強自我造血功能,讓致富活水湧流。

耕好“小康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補齊全面小康短板。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堅持因地制宜、靶向治理,從農村實際出發,把“三農”短板一項一項補齊。讓“三農”更好走出去。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推動“四好農村路”和網絡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厚積“三農”發展的強勁動力。讓“三農”更好引進來。紮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以廁所革命和村民綠化行動,推進“美麗家園”建設,構建優質發展環境。讓“三農”更加強起來。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著力解決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落後等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讓城鄉發展更平衡、農村發展更充分。

播種“新希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用奮鬥澆灌幸福果實。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針對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短板劃重點、提要求、明任務,是鄉村振興戰略強力實施的重大機遇期和最好發展期,必須牢牢把握,乘勢而上。農業強,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優先保障“三農”投入、破解鄉村發展用地難題、抓好農村重點改革任務,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農村美,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健全鄉村治理工作體系、調處化解鄉村矛盾糾紛和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留住鄉愁和綠水青山,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農民富,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穩定糧食生產、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和穩定農民工就業,讓廣大人民群眾在追夢奮鬥中實現美好生活嚮往。

“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在溫暖美好的春天,和億萬農民一起向著圓滿收官奔跑追夢。(金羊網 文/曾俊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