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焦慮,創業者要在組織內營造確定感

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疫情爆發十餘天,除了對病毒感染的防護之外,對公眾心理層面的健康關注也不容忽視。


面對鋪天蓋地的新聞,我們如何對抗焦慮?如何緩解無力感和內疚感?創業者面對多重期待如何疏解?隔離期如何照顧員工心理健康?


對抗焦慮,創業者要在組織內營造確定感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特別採訪了心理學專家、湖畔授課老師陳海賢博士,以下是採訪實錄:


01.人在經歷重大社會危機時,心理恐慌情緒會經歷哪些階段演變?

一般會有否定、混亂、整理、適應時期。


否定期,人們會覺得這個事情沒那麼嚴重,跟自己沒有太大關係。有些人甚至會反感那些關注和防護的人,覺得別人是小題大做。

慢慢的,當消息越來越多,人們就開始進入混亂和焦慮時期。在這個時期,影響我們的不僅是發生的事實,也包括周圍人的恐慌反應。這時候人們往往會有很多焦慮。這種焦慮會導致人們尋求一些確定性,所以就有了對信息的過度關注。而這時候,也是謠言滋生的時候,而這些謠言常常有陰謀和誇大的成分。

再然後,人們就慢慢開始適應這種隔離的狀態,並開始尋求新的生活出路。有些人開始讀書、看電影,並慢慢發現了這種隔離的、安靜的生活所獨有的好處。而另一些人,通過這樣特別的情境,開始重新反思日常的生活、親情的重要,甚至死亡和生命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並非所有的人都會經歷完整的過程,這也依賴於個人經驗和特質,也有一些人會一直處於某一種狀態中。

02.焦慮、恐慌情緒產生的心理機制是什麼?

人們的焦慮和恐慌來源於不確定的危險的恐懼。這種不確定包括「新型」病毒的不確定,是否會被傳染的不確定,疫情如何發展的不確定,如何影響工作、生活和大環境的不確定。

如果是一個確定的東西,再難,我們也能想辦法去解決或者去接受。可是對於這種不確定的危險,人的本能反應就是恐慌和焦慮。

不過我自己的感覺,人們的心理狀態正從混亂期走向適應期。當然這也得益於疫情的平穩發展和信息的及時披露。但仍有很多不確定,比如不確定疫情接下來的發展方向,以及什麼時候復工,以及對經濟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如何消化這些影響。

03.面對恐慌心理,人們該怎麼調試?

對於焦慮的心理調適,一個原則是:控制你能控制的,而接納你不能控制的。你能控制的是怎麼做好自己的防護,怎麼利用好這段時間,如果你有餘力也願意為疫情控制做貢獻,那就做一些貢獻。對公司的打算也是如此。不能控制的是疫情會如何發展,你的事業會不會因此受影響。

根據這個原則,你就可以去思考,哪些事你應該關注,哪些關注也沒用。哪些事你能做,哪些實在做不到。


比如我自己,當我發現過度關注疫情發展除了讓我焦慮,沒有別的作用時,我就只在早上花半小時來看一下疫情發展,接下來就做自己的事了。我還把這段時間當做了一段特別的假期,來讀一些平時沒時間讀的書。

04.出現「這麼多人生命受到威脅,而我卻無能為力」的懊惱情緒時,該如何處理?

首先,接受這種「無能為力」。你的脆弱根植於人性的善良,是人與人相互連接的基礎。然後把你自己能做和該做的事情做好。如果這樣,你已經做了你能做的最大的貢獻了。

有時候,重大疫情讓大家意識到死亡的存在,從而出現「認為生命無意義」的消極心態。


這種情況一般來自一種「習得性無助」的感受,就是面對這樣的災難,我做什麼也沒用了的感覺。這時候人就把自己當作了毫無辦法、任命運擺佈的玩偶。通常越是接近疫情,越有這樣的感覺,也是在疫情中被孤立,也越會有這樣的感覺。

而我們能做的,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找親近和信任的朋友,跟他們聊聊自己的這種無力感。


關於生命的意義,如果你從來沒有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也許這就是一個機會讓你去面對人生的某種真相。死亡一直都在,只不過平時我們庸庸碌碌的日常把它掩蓋得很好,現在你看見它了。這並不是壞事。只不過看見了也不是終點,更重要的是你會怎麼面對和回答這個問題。


對抗焦慮,創業者要在組織內營造確定感

05.復工後,大家的心理調適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我倒是覺得,在這個時候,人們反而會更適應工作。畢竟工作是常規生活的一部分,而常規的好處就是確定性。

同時,在經歷漫長的隔離以後,我們也渴望以工作的方式迴歸日常,跟人建立聯結。

最難的問題,可能還是焦慮。身體回到了工作中,可是心還在疫情上,這讓我們很難專注。對這種情況,我們同樣可以思考,什麼是我們能控制的,什麼是我們控制不了的,並把注意力回到能控制的事情上來。

同時,我們也可以用回溯式的思考提醒自己:「疫情不會一直持續,它會結束。假如它已經結束了,我會用怎麼樣的方式工作?我會怎麼渡過這段時間,等疫情結束的時候,我們才不會覺得後悔?」

06.面對疫情和死亡,員工出現「安於當下,享受生活」的人生心態,對於追求效率的組織來講,該怎麼辦?

疫情和死亡給了大家一次重新審視生命的機會,讓大家重新思考什麼東西對自己來講是重要的,什麼東西其實沒有這麼重要。如果大家審視後得出的結論是「我不要這麼拼,不要每天加班,家人才是最重要的」,從生活的角度來講,這也沒有錯。

但這個不是絕對的,也會有人在審視之後認為「生命有限,所以要做有價值的事,讓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跡」,這其實是會激發員工的活力和創造力的。

我認為,就算大家的心態因為疫情有了倦怠,這種變化也不是永久的。它更多是一種當下的心態。我們應該更寬容,給大家時間。

07.面臨員工復工後的心理調適,企業可以做些什麼?

我想創業者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己的經營或者創業受到疫情影響的,這種是絕大多數;另一種是沒有太受疫情影響,甚至有積極的影響。無論是哪種情況,都不能只把它看作一種危險,有時候它也是一種機會。危機中的機會不在於疫情本身,而在於我們怎麼應對它。

想想2003年的非典如何塑造了阿里的企業文化,怎麼為阿里的跨越發展奠定了基礎。《關明生回憶:17年前,阿里如何應對非典》

我想經營者更知道這對自己所在的行業會是怎麼樣的機會:因為隔離,巨大的壓抑的需要現在沒法滿足。企業有沒有機會參與到這種問題解決中呢?當疫情過後,這種需要又會有怎麼樣的發展呢?會催生什麼新的需要嗎?

另外從管理的角度來說,前幾天湖畔公號發的《一個CEO寫給全體員工的信》,我覺得特別好。這時候的員工跟平時不太一樣,他們對人性的東西,對聯結彼此的東西會更敏感。


災難之下,人更傾向於彼此靠近,更願意為一個超越自己的共同體來付出和犧牲,也會變得更加利他。經營者應該想怎麼把這種特別的感受變成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人們經常說企業像是一個特別的家,也許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員工才會對此有更深的感受。

08.在企業經營的現實壓力面前,有的創業者因為無力捐助而產生自責、內疚的情緒,怎麼辦?

不需要內疚和自責。如果你的企業是受災比較重的一方,你解決自己企業的問題就是為社會做貢獻了;如果你的企業是受災比較輕的,甚至因此獲益的一方,比如醫藥公司、線上遊戲公司,那就抓住這次機會。因為你的受益一定是建立在社會受益更多的基礎之上的。

對於創業者來說,無論是發展企業,還是幫助社會,本質上都是對社會有益的。而且維持自己的企業發展更是本職工作。


疫情影響最大的,不只是人的身體健康,還有經濟的發展,秩序的破壞,而你發展自己的企業,就是在幫助經濟發展,重建秩序。

所以我覺得,迴歸企業本身不僅沒有自責和內疚的理由,還值得鼓勵和讚揚。你專注於自己企業的發展,並不代表你就是置身事外了。這場災難之下,沒有人能真的置身事外。你只是在失序中成為了重建秩序的一部分。

09.復工後,創業者需面臨疫情嚴重地區員工的安排,如果企業內部出現對其他員工,對公司環境的不信任,甚至排斥,該如何應對?

管理者首先需要有一個“我們在一起,共同面對疫情這個敵人”的態度。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聯結,是需要通過塑造一個共同敵人來完成的,而在這段特殊時期,疫情承擔了這個“敵人”的角色。

對疫情嚴重地區人民的恐懼背後,其實是人們對疾病的恐懼。只不過有時候因為病毒是無形的,我們就把病毒和疫區人民等同起來了。這就需要管理者提醒自己和員工,我們的敵人是病毒,不是疫情嚴重地區的人。否則病毒就會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隔離。

我會樂觀一點。其實,越是隔離的情況,這種敵意和偏見反而會越深。如果是在企業的環境中,員工之間有正常的交往,彼此作為人的一面會很快發揮作用,讓我們彼此聯結。

10.在家辦公期間,從管理者角度,員工處於“非掌控狀態”,管理者該如何調動員工的工作活力?

首先,要明確大家需要共同應對的“敵人”是誰。這個“敵人”可能是公司的失序,可能是疫情的發展,可能是健康的威脅……讓員工有一個一致的奮鬥目標;

然後,在公司內部營造相互支持的共同體氛圍,同時管理者也要學著信任員工。

有可能的話,把當前的工作和大的危機聯繫起來,激發每個人的英雄主義和對工作的意義感。讓員工意識到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僅是在幫助企業渡過危機,也是在幫助社會恢復秩序,在為抗擊疫情、幫助他人做貢獻。


對抗焦慮,創業者要在組織內營造確定感

11.在家辦公的特殊時期,組織溝通有哪些風險點?

有一個大原則:任何代表不信任的態度都要小心。這個不信任的態度包括,在家辦公期間的強管理,強監督等行為。


另外,管理者也要注意,你可以跟員工分享企業和你遇到的困難,但不要輕易跟員工分享你的焦慮。承擔焦慮這是管理者的責任,否則會讓員工在焦慮中失序。


同時,雖然這個困難的階段也許還有很多人力成本,但你不要把員工當作負擔,而當作戰友。

12.重大社會危機對企業組織文化的影響?

管理者的應對方式,如果能夠團結員工,形成共同應對危機的態度和行為,那就會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也會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其實,外界的危機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管理者用什麼方式去應對危機。

好的組織在應對的過程中,可以轉危為機,並沉澱下一些正能量的共同記憶。越是這些艱難的時刻,人們越容易有命運共同體的感覺。組織在日常工作中,不容易留下記憶;但在危機時刻,組織做了什麼,是會被人記住的,這才是一個組織的真正形象。


對抗焦慮,創業者要在組織內營造確定感


13.疫情對經濟造成衝擊,創業者的普遍焦慮情緒都很強烈,該怎麼應對?

首先,要先接受現實,疫情對經濟產生的衝擊是現實存在的,產生焦慮情緒也是完全正常的。

任何焦慮的產生,都是對不確定的反映。我會提醒焦慮的人,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現在什麼是我能做的?」以及「我願意做嗎?」。


越是在焦慮的時候,我們越要有能力把注意力集中到我們能做的事情上,一點一點把它做好,並等著事情有所轉機。所以焦慮下的心理調適不是去消除焦慮的情緒,而是在焦慮之下仍然能夠運轉良好。

對抗焦慮,創業者要在組織內營造「確定感」。創業者要明確公司出現A情況後,大家應該如何應對;出現B情況後,大家應該如何應對,把這些行動流程化,規章化,並形成可供員工執行的體系,這就是一種組織內部的「確定感」,讓每個員工都瞭解自己目前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同時,也提醒自己,我們受災了。受災總是不可控的。事情本來有可能變得更壞。如果它的結果居然還沒有那麼壞,那也是應該慶幸的理由。

14.社會公眾、企業員工對創業者都有較大期待,但社會資源和社會期待之間又存在錯位,創業者該怎麼辦?

社會公眾對創業者、對企業家當然有各種各樣的期待。但是符合他們的期待,並不是一個創業者的責任。很多創業者出錢出力,那也不是為了要滿足公眾的期待,而是出於自己的善意。如果人們是因為公眾的壓力做這些事,那善意就會變成強迫。

換個角度,對創業者而言,讓自己的企業恢復生產既是自己的責任和本分,也是他們能為社會做的最大貢獻。努力組織好自己的企業運轉,其實就是在幫助國家的經濟逐漸恢復秩序,在失序中努力製造有序。這個貢獻也許沒有掌聲,但是這個貢獻是客觀存在的。


對抗焦慮,創業者要在組織內營造確定感


15.接下去,消費者群體心理的演變會是怎樣?

03年非典結束後幾個月內,消費迎來了一波增長,特別是奢侈品消費,人在經歷巨大災難後會需要心理補償。現在因為疫情被壓抑的需求,並沒有消失,疫情總會結束,結束後的一段時間,這部分需求可能會集中爆發。

這也是創業者可以考慮的問題,現在是不是可以為疫情結束後的應對方案做一些準備。

16.信息過載,人很難專注,創業者是否不適合在疫情期間做重大決策?

在我看來,目前創業者需要做的最重要的決策就是——怎麼應對疫情。

現在過載的信息很容易把人的注意力帶跑,所以「現階段我能做什麼?」,「我願意做嗎?」,不斷問自己這些問題,既是決策的方法,其實也是保持專注的方法。

現在人們對信息的追求,很容易過度,過度後的信息,對做正確判斷沒有幫助,反而會增加焦慮,這個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對信息輸入做減法。例如每天早上花1個小時看疫情資訊,把對疫情的關注都放到這1個小時內,其他時間做正常的工作。這種隔離也是一種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