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一部歷經55年依然被稱為經典影片的魅力所在

《音樂之聲》,我想我會看一輩子。@奈奈姐姐


這部上映於1965年3月29日的經典影片《音樂之聲》,相信對於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甚至重複刷過很多遍,仍對它樂此不彼,我也如此。哪怕你不知道這部電影,但對裡面的音樂你也一定熟悉無比,《哆來咪》、《雪絨花》這些歌甚至旋律一響,都會不由自主地跟唱起來。


《音樂之聲》由羅伯特·懷斯執導,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鉅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5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臺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在豆瓣上也保持著9.0分的高分。


這部雖然時長近三小時的電影從內容上來說卻很簡單,從頭到尾都充滿著輕快活潑的感覺,講述了修女瑪利亞到特拉普上校家裡,給他七個搗蛋孩子當家庭老師,最終獲得了孩子們的喜愛及上校的愛情,最後為了逃避德國納粹黨的威脅,全家逃離奧地利的故事。


經典電影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自然有著其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哪怕它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作品,也值得借鑑,在本文中,我將從影片中的音樂、風景、蘊含的情懷及電影拍攝特點四個部分來分析為何這部電影會成為經典之作。


《音樂之聲》:一部歷經55年依然被稱為經典影片的魅力所在

01 看完電影就能跟著哼唱旋律,優美的音樂是造就經典的基石


《音樂之聲》是一部電影,也可以說是一部音樂劇,音樂劇自然離開不好聽的音樂,否則何以成經典。音樂的選取和運用也是《音樂之聲》的一大藝術特色,在片中大量的運用了音樂的手段來表現主題,在174分鐘的電影裡面,一共安排了26個樂曲,大約用時80分鐘,佔了整部電影時長的46%,足以可見音樂在這部電影中的重要性,自然也突出了電影的主題——音樂之聲。而由音樂樂導大師羅傑斯和漢默斯坦製作的《音樂之聲》原聲帶,更成為冠軍專輯在排行榜上駐留達233周之久。


1、片中音樂每一首都是精心打磨,回味經典,就是享受音樂


《音樂之聲》的曲作者是美國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羅傑斯,他曾作1000多道歌曲和十幾部歌劇,尤其善於在複雜的節奏中尋求一種驚人的和諧,旋律自然,流暢而簡潔,《音樂之聲》裡面的歌曲,完全體現了他的音樂創作風格。


  • 《哆來咪》樂譜簡單,朗朗上口,成為世界兒童歌曲中最受小朋友歡迎的樂曲之一。
  • 《雪絨花》飽含深情,並且蘊含了人們對祖國的深厚情感,經久傳唱,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強的歌曲之一。
  • 《孤獨的牧羊人》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一個個音符如同精靈般跳動,孩子與可愛的羊羔,音樂響起,畫面就這樣出現在了心中。


電影中一首首至今傳唱的經典歌曲,讓《音樂之樂》的音樂永駐大家心間,只要對身邊的人一提起《音樂之聲》,大家都能說出這些歌曲,這就是音樂的魅力所在,也是人們能記住《音樂之聲》並且願意一次又一次重溫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聽到裡面的音樂就是一種享受。


《音樂之聲》:一部歷經55年依然被稱為經典影片的魅力所在

2、以樂傳情,豐富突出了劇中的人物個性及情感交流


音樂在劇中並不僅僅起到好聽的作用,而且每首歌的出現都會跟隨劇中人物的心情、環境變化、劇情推進而不斷改變。


開篇瑪利亞跑出修道院,像一隻小鳥般唱著《The 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前奏曲,展現了我們女主角的活潑與對家鄉山河的熱愛,為之後同丈夫一同逃離德國納粹統治的奧地利埋下了伏筆,因為熱愛,所以不願屈服。


修道院修女們關於如何處置頑皮、叛逆的瑪利亞時的對話演唱,表現出了長輩們對孩子們的又氣又愛的無奈,更多卻是包容。


特拉普上校唱的《雪絨花》,低沉而富有情感,第一次劇中為孩子們演唱這首歌時,表現出了他對孩子們溫柔而濃烈的愛,而後面當著德國納粹時演唱的《雪絨花》則更加體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及被納粹佔領自己國家的恨。


瑪利亞和孩子們一起唱的每一首歌都蘊含了她和孩子們之間彼此的信任與深愛。


可以說在《音樂之聲》中每個人物、每個情景都無時無刻伴有獨家定製的專屬音樂,讓人隨著音樂去更加深刻地體會和感悟著電影中每個人物的心理感受,每一個音符都牽動著觀眾的心。


《音樂之聲》:一部歷經55年依然被稱為經典影片的魅力所在

02 電影描繪的阿爾卑斯山腳下迷人的風景,薩爾茨堡變成了多少人的心之所向

全片基本上都是在奧地利歷史名城薩爾茨堡實地取景,整部電影從開篇就通過瑪利亞的歌舞向大家展示了阿爾卑斯山腳下美麗的風景,白雪覆蓋山頂,綠意岸然的大草地。


遠眺迷人的阿爾卑斯山、清澈的湖泊、鬱鬱蔥蔥的樹木,古典味十足的別墅,每一幕都像一幅風景照,配上全篇美妙的音樂,讓人感覺到阿爾卑斯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彷彿都在歌唱、訴說、起舞。阿爾卑斯山麓優美的風光在沒有音樂的情形下是平面的,但是加入了一些明快的樂曲以後,阿爾卑斯的自然風景則從平面走向了立體,在影片中,感覺了這個山脈的一呼一吸。


整部電影美麗的風景配上經典的音樂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阿爾卑斯山腳的這片美景成了我們多少人心中所向往之地,它讓人感覺是脫離了城市的喧囂,只有心靈的純清。特拉普的別墅後面就有能蕩起小船的湖泊,能讓人肆意翻滾的草地,這些美景與如今大城市裡的鋼筋水泥相比,是多麼讓人神往,也許這也是我們喜歡這部電影的一個原因,因為裡面有我們所向往的美景和一種心靈寧靜的祈願。


《音樂之聲》:一部歷經55年依然被稱為經典影片的魅力所在

03 蘊含在其中的各種感情及家國情懷讓人不由自主代入其中,感同身受,熱血激盪


如果只有美景和音樂,那這部影片的經典度自然會大打折扣,僅是一部沒有靈魂的音樂劇,正因為編導為這部影片賦予了更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才讓它成為經典。可以說在《音樂之聲》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小至親情,大至家國大愛的不同情懷,才讓這部音樂劇更加進一步的昇華,觸動人心,方可成就經典。


1、親情,守護你們是最大的心願


電影中的親情體現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修道院院長、修女們對瑪利亞的愛,這種愛是一種長輩對小輩的關愛、寵愛。哪怕她在大家眼中是個頑劣不堪的“壞”孩子,院長卻在歌聲裡表達了對瑪利亞的包容與溺愛,覺得她是個如白雲、月亮般的孩子,不可能也不願意用釘子固定住她的天性,而希望她能更好的飛翔。


另一部分則體現在特拉普家裡的親情上,上校雖然不擅於表達,在妻子死後,只會用他習慣帶兵的方式,軍士化的方式去管理自己的七個孩子,但在他的內心卻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才會去不停給孩子找家庭老師以彌補他的不足,尤其在看到孩子們開心歌唱的時候,上校對孩子們的愛控制不住地從眼裡溢出。


《音樂之聲》:一部歷經55年依然被稱為經典影片的魅力所在


2、愛情,危難中互相扶持的力量


在優美旋律和迷人風景下,自然不可能少了人世間最美的愛情。電影中的愛情也表現為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上校與瑪利亞之間,從互相嫌棄、逃避到最終走在一起,一波三折,總歸是圓滿的結局。為躲避德國納粹的威逼,兩個協同一起帶著孩子們逃跑,給予彼此力量。


其實整個電影在我看來,這段愛情並沒有刻意去專門突出,如果那樣的話就會把這部電影變成愛情劇,也許它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經典了。瑪利亞與上校的愛情只是蘊含貫穿於電影的整個過程,與其它的感情是融為一體的,讓大家更多地感覺到愛情、親情、愛國情懷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另一部分則是特拉普大女兒與郵差間的感情,如果說上校與瑪利亞是甜美的愛情,而大女兒與郵差之間則就是一段背叛的愛情,這段出現的寓義在我來看就是想讓孩子學會在失敗中獲得成長,也融合了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教導感情線在裡面。

《音樂之聲》:一部歷經55年依然被稱為經典影片的魅力所在

3、愛國情懷,根植於我們內心深處的信念


雖然電影中德國納粹的介入基本屬於電影的尾聲了,篇幅並不長,但我卻感覺是畫龍點晴之筆,納粹逼迫上校去當任德國水軍的軍官,對於熱愛自己國家的上校自然是不願意,因為在他來看這一行為無異於叛國。


有逼迫自然就有反抗,在上校哽咽優美的《雪絨花》歌聲中,出逃計劃已經勢在必行,所以第一逃跑失敗後,他們利用參加歌唱比賽的間隙,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上,成功攀上了阿爾卑斯山,走向了自己的新生活。


我個人覺得,正是因為最後感情的昇華,有個人的愛情,大家庭中的親情,最後是對國家的感情,使得整部劇的內涵得到不斷加深,感覺就像靈魂不斷地注入,尤其最後逃離納粹的威逼,讓人不由自主想到了我國人民曾經英勇抗戰的場景,有多少人如同特拉普一家一樣愛著自己的國家,愛國之情猶然而生,成就了最美的《音樂之聲》,也讓它經久不衰,而且我相信也會一直被人喜愛下去。


《音樂之聲》:一部歷經55年依然被稱為經典影片的魅力所在

04 雖然沒有高超的特效,卻在質樸中感受到了觸動,也許這才是電影真正的精髓

1、畫面結構佈局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銀幕展現了美景


《音樂之聲》用託德-AO寬銀幕系統拍攝,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用流暢。寬闊的大銀幕把阿爾卑斯山、烏恩特山、月亮湖和沃爾夫岡湖、特拉普家莊園、古典韻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盡收眼底。


影片整體的架構清晰,導演表現手法熟練。將看似複雜的故事婉婉道來,雖是一部60年代中期的電影,但拿到現在來放,依舊毫不遜色。


在那個年代,無法制作和現代電影相媲美的電腦特效,電影中燈光並不多,大多都是自然拍攝為主,更凸顯了風景自然之美,畫面拍攝讓網友們不禁讚歎每一幅都可以截圖下來做電腦背景,由此可知電影的每一幅畫面都是如此的美麗。

《音樂之聲》:一部歷經55年依然被稱為經典影片的魅力所在

2、質樸純天然的美景和溫暖的故事底層,依然體現了電影的價值觀內核


電影雖然是娛樂文化的產物,具有很強的娛樂性質,但一部真正好的電影其內核也應該是要反映社會問題,而《音樂之聲》在這一點上自然是做得非常的好,否則也無法成就經典。


瑪利亞在劇中無疑是位好老師,能利用孩子們的天性進行教導,她對孩子們的教導和友好相處,也側面反應了現實中孩子教育、單親家庭教育等一系列問題,值得大家沉思,哪怕在現如今的社會,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像瑪利亞這樣的好老師吧。


而愛國的情懷自然更是根植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雖然是50多年前的電影,但電影所反應的這些問題在現如今的社會依然存在,這也是過了這麼久,看了電影除了喜歡裡面的音樂和畫面,依然能夠觸動我們內心的原因。


《音樂之聲》:一部歷經55年依然被稱為經典影片的魅力所在


總結:


《音樂之聲》影片改編自奧地人瑪利亞·馮·特拉普出版於1949年的著作《特拉普家庭演唱團》(The Story of Trapp Family Singers), 二戰後,現實版的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也許這也是為這部經典電影做的最好的背書,戲內戲外,都充滿著對自己祖國的愛。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音樂之聲》的經典在不同人眼中或許有著不同的含義,我想這部電影,我會看一輩子,因為喜愛它的音樂、溫暖及質樸中的大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