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和他的弟子


鬼谷子王詡,一作王禪,道號玄微子,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顯赫人物。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說衛國人;一說戰國魏國鄴地人;一說陳國鄲城人;一說漢水之濱 關內雲陽 人。 著名謀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 因隱居雲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修煉,深諳道法,神妙莫測。 “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谷子的稱呼,為老學五派之一。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到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遊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投奔齊國後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和政治制度,被任為丞相,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道家名人、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秦始皇時期,徐福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傳說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成為歷史上中日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至今已成為先秦史、秦漢史、中外關係史、航海史、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等綜合性多學科研究,有極為重要性的學術價值。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白起,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名列武廟十哲。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人。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23世孫。 早年經商於陽翟,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

王翦,字維張,頻陽東鄉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60萬大敗項燕, 消滅楚國。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功績卓著,拜太師,封為武成侯。急流勇退,沒有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


田單,媯姓,田氏,名單,臨淄人。戰國時期齊國名將,齊國遠房宗室。初任市掾,管理臨淄市場秩序。樂毅率領五國軍隊,攻打齊國。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

甘茂,姬姓,甘氏,名茂,下蔡人,戰國中期秦國名將。秦國左丞相。曾就學於史舉,學百家之說,經張儀、樗裡疾引薦於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助左庶長魏章略定漢中地。後遭向壽、公孫奭讒毀,在攻魏國蒲阪時投向齊國,在齊國任上卿。周赧王十年,為齊國出使楚國。秦王想讓楚國送還甘茂,為楚所拒。後卒於魏國。

毛遂 ,戰國時期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戰國時期著名說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


鄒忌,一作“騶忌”,尊稱“騶子”,中國戰國時期齊國人。《史記》亦作騶忌,齊桓公田午時的大臣;齊威王田因齊時期,以鼓琴遊說齊威王,被任相國,封於下邳(今江蘇邳州西南),號成侯;後又侍齊宣王田闢疆。他曾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前360年前後,齊威王起用鄒忌實行改革,“謹修法律而督奸吏”。

范雎,字叔,魏國芮城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范雎見秦昭王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範遂被拜為客卿,之後,他又提醒昭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秦昭王遂於前266年廢太后,並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拜范雎為相。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少梁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歷史學家司馬遷八世祖,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早年學習縱橫家。曾跟相國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率軍滅亡蜀國,平定陳莊之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率軍南下東攻楚國,迫使楚國獻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其後事蹟不詳。


蔡澤,生卒不詳,戰國燕國綱成人,善辯多智,深諳道家月滿則虧的思想。因點破范雎狡兔死走狗烹而使其功成身退後被范雎推薦任秦昭王相,幾個月後,辭掉相位,定居秦國做小吏,經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四朝任職,亂世中保全自身。惠文王之後,獻計秦昭王殺信陵君、滅東周,封綱成君。居留秦國十多年,秦始皇時,曾出使燕國,號為綱成君。在哲學上,傾向於道家,著重發揮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

鬼谷子有五百門生,此中名震千古的如: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商鞅、毛遂、范蠡、樂毅、李牧、魏僚、曹劌、吳起、文種、呂不韋、李斯、王翦、白起、徐福……身跨道家、縱橫家、陰陽家、兵家、法家、名家等等!竟對中國史乘的開始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