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就是選擇去受什麼樣的苦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分享成長故事,一起在不確定的年代成為更好的自己!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就是選擇去受什麼樣的苦

01

接納你所選擇的,是最好的成長方式

在我過去17年的職業生涯裡,遇到過三次重大的職業轉型。第一次是我從普通員工晉升為中層管理者;第二次是我從企業辭職出來創業;第三次是我將B端業務轉型為C端業務。

每遇轉型,我過得都不太開心,由於壓力大,經常質疑自己的選擇。

十年前我離開待遇不錯的老東家出來創業,臨走時面對挽留我的老闆,我甚至有點不屑: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您老快點放我走,這才是對我最大的恩賞!

然而,半年後,在經受了無數挫折和失敗後,我開始後悔了,我覺得要是當初留在集團,肯定不會像現在一樣辛苦。辛苦不說,還沒賺到錢。

這個想法很可怕,之後我遇到了上班不曾遇到過的大大小小困難無數,每遇困境,我就特別後悔自己年紀輕輕本可安然無憂地拿一份高薪,現在卻要承受這般痛苦。

特別是看到老東家的發展速度一日千里,昔日很多不起眼兒的同事都開始成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時,我就更後悔了。

後來,和一個前輩聊起自己的煩惱,他說:“無論你做出什麼選擇,你都會後悔。因為你總是試圖尋找最優解。”

一語點醒夢中人。可不是嘛,這就好比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所寫的:每個男人生命中都會有這樣的倆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我總是不想犧牲任何部分,希望所有的目標都可以達到最理想的解。然後,在現實生活中,這談何容易!

我開始學著接納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

我發現:無論多麼壞的選擇,既然當初做了決定,一定是因為它滿足了我們的某一個需求。既然如此,又何必糾結呢!

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就是選擇去受什麼樣的苦

02

人生可有最優解?

我有個同學小莊,大學畢業後去了南方。有一年同學聚會,她發現有幾個從一線城市回老家生活的同學,過得都很安逸。

大房子住著,工資雖然不高,可壓力也沒那麼大。她在南方薪水不低,所以反覆比較了很長時間。

工作壓力大,她經常熬夜,後來得了脂溢性皮炎,開始大把大把脫髮,她終於下定決心要回老家。回家考了兩次公務員都沒考上,家人託關係把她安排到一家事業單位(沒有編制)。

工作較之前輕鬆了許多,可工資也少了很多。雖說她家境優越,沒有養家的負擔,但她還是後悔了。回老家,並沒有她想象中那麼美好。

一年後,她辭去了老家的工作,又回到了南方。兜兜轉轉,小莊發現自己走的還是之前的那條路。

這次經歷讓她明白:每種選擇都不完美,與其尋找最優解,不如權衡好利弊,不糾結

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就是選擇去受什麼樣的苦

03

如何做出科學決策

實際上,生活中人們會遇到無數這樣的選擇題。高考填報什麼專業,畢業後籤哪家公司,選什麼樣的人結婚,這些讓人糾結的大事都可以通過一套系統的方法做出科學的決策。

美國組織行為學家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兄弟曾經總結了一套“科學決策四步法”。

第一步,列出選項

年前有個體制內的讀者問我,他已經厭煩了基層工作,現在想離開又很糾結。我問他:你有的選嗎?他想了想,發現目前還真沒有更好的選擇。

你看,連選擇都沒有,你還糾結個啥?所以,科學決策的第一步是,你得先盤點一下自己有哪些選項。

第二步,分析選項

也就是對各個選項做優劣評估。這裡面比較簡單常用的工具是swot分析。當然,如果是簡單的選擇,你也可以只列出各個選項的優勢、劣勢。

第三步,做出選擇

選擇一個你認為相對好的方案。至於什麼是相對好的,這考量的是你的價值觀。即,你認為什麼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

第四步,管理預期

管理預期就是對一些可能發生的不好的事情有個心理準備,別盲目樂觀。比如,結婚並不只是“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幸福的生活,它是兩個人乃至兩個家族價值觀的碰撞和融合。

這裡面不可避免地會有矛盾和衝突,包括婚後人生角色突然增多帶給人們的壓力和焦灼感。這些都在提醒人們,要做好迎接不確定性的準備。

人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這意味著我們生來就是受苦的。

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就是選擇去受什麼樣的苦。

有的苦可以忍耐,於是在堅定中過了一生;有的苦不能承受,於是換個方向結束這場苦難。歸根到底,還是要受苦,只是受苦的程度不同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