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退休醫生,非典時曾全程參與救治,如今我拿起相機走進隔離區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葉繼斌,今年63歲,我是河南信陽光山縣攝影家協會主席,也曾是光山縣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現已退休。疫情來襲,我被臨時聘請為中醫治療顧問,指導中醫艾條燻蒸空氣消毒兼宣傳報道工作。2020年2月1日,我拿起相機走進醫院,記錄下一線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護人員的工作場景。圖為隔離區的醫護志願者。

上午十時,我與黎春燕護士長約好,來到光山縣人民醫院紫水隔離區。為了確保此次拍攝的絕對安全,在穿上雙層隔離衣防護的基礎上,專門為我加裝了一層黑色塑料袋,當作第三層“鞋套”,頸部還加裝了黃色“脖套”,用大量膠布固定;眼睛也是常用眼鏡、護目鏡和透明面罩三層防護,特別感謝蘇雲護士還將我的近視眼鏡拿去進行了防霧處理,這套配置在隔離病房屬於“高配”防護。

為了便於彼此之間的識別,每次穿上隔離衣後都要在衣服寫上自己名字,護士長問我是否要加一句正能量的話,我說“光山加油”!她又給我畫上了一個笑臉,為緊張的空氣釋放了一點輕鬆的情緒。我即將開始連續4個小時的拍攝,這期間我要和醫護人員一樣做到不能喝水、不能吃飯、不能上衛生間。圖為全副武裝的我和護士長。


首次踏入隔離區病房,在黎護士長的帶領下,我用鏡頭尋找各種場景,去記錄醫護人員鮮為人知的工作情況,見證他們如何與疑似病人和確診患者零距離接觸,對他們的治療和生活照顧,甚至擔任心理撫慰治療的全部工作。圖為值班醫生羅霞正在查看醫囑。

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值班12小時一班,早8點到晚8點為交接班時間。進入隔離病區查房和進行治療工作的醫護人員都需要穿兩層隔離服戴兩層口罩,配備防護眼鏡、鞋套、靴子等。為了便於醫院樓上樓下聯繫,現在隔離區和其他科室之間使用對講機。 

據瞭解,本次徵用住院部隔離病房18間,護士站、藥品間、醫生值班室、消毒間、更衣間、清潔區、半汙染區、汙染區,共計10餘間,徵用門診樓一層為發熱門診。截止到2月1日,隔離區住院病人有18人,其中確診病例2人,留院觀查隔離病人16人。為了做到安全隔離,家屬送來的物品也需要消毒後才能進入病區。


穿上隔離服不到20分鐘,密封的隔離衣內熱氣上騰,偏小的防護服、雙層口罩,特別是密閉的N95口罩讓我呼吸憋悶,頭上的汗出來了,眼鏡也漸漸起了一層薄霧,大多場景我只能靠盲拍。午餐時間到了,醫院食堂送來了18份病號飯,樓梯拐角處成了臨時分餐室。

圖為醫護人員將病人的午餐分別送到各個病房。

為防止交叉感染,醫院為病人配備了專用手套。

中午十二點半,32歲的護師姚俐準備換崗去醫院內吃午飯,按流程進行“卸妝”後,我看到她的頭髮已經溼透,臉上滿是口罩和防護鏡勒出的痕跡。她說,工作太多了,為了節約時間,吃飯都是錯峰出科室,出科一次再入科只有3、40分鐘的時間。

上午4個小時,全體值班人員都在隔離區工作,午飯後分兩班,一部分在三樓、四樓病區,仍然要穿雙層防護服;另一部分要進行寫病歷、貼化驗單等工作,在二層半汙染區,穿一層防護服就可以了。圖為來接班的醫護人員按流程穿好防護服和靴子。


病區通道以外的門診一樓就是預檢分診、發熱門診和簡易化驗室,發熱門診也是24小時連續工作。

在發熱門診一診室內,當班醫生仔細察看患者的胸CT片。

圖為在醫生辦公室裡,專家們在進行聯合會診。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每天會定時來收取標本,必須在警界線以外等候。

隔離區每天會產生幾十袋醫療垃圾,因招聘不到病區清潔工,主管護師趙露今天負責清理病區垃圾。每個垃圾袋不僅要分類貼好標籤, 還要稱重統計出入量, 稱秤要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

在隔離病房內,醫護人員與患者相互鼓勵加油。

截止目前,光山縣醫療系統的醫護志願者有44人,他們來自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弦城醫院、紫水衛生院等5個單位,平均年齡29歲,其中隔離區醫生6人,護士22人,發熱門診醫護7人,小兒發熱門診醫生3人,放射技師2人,檢驗科技師4人。負責人是宋文斌醫生,護士長是黎春燕。圖為醫護人員的宣戰書。

4個小時的拍攝結束了,我離開隔離區脫下裝備,此時我早已大汗淋漓,在這期間我按下了近千次快門。在2003年非典時期,我曾是第一任的醫療小組組長,全程參與了救治工作。如今面對疫情,我堅信只要我們能團結一心,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圖文/葉繼斌 蘇瑞 更多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攝客微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