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壇"南顧北劉",各領風騷大江南北--小人書收藏淺談(三十一)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連壇"南顧北劉"是指上海著名畫家顧炳鑫和天津著名畫家劉繼卣。而"南顧北劉"不僅僅是兩位畫壇巨匠在連壇所獲得的美譽,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南北兩地的藝術實力。若論繪畫成就,他們二人難分伯仲。確立他們在連壇地位的恰恰是他們二人的藝術風格和廣受大眾喜愛的連環畫作品。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們二人都有大量經典作品問世,並引起美術界的關注和社會上廣泛的好評。那麼,他們二人的生活經歷和繪畫創作有何不同?我們先從顧炳鑫說起。

從拾荒撿垃圾度日,靠自學成材,顧炳鑫成為新中國連環畫的開拓先鋒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顧炳鑫,1923年10月出生於上海閘北區。從小因家貧,曾在五所小學斷斷續續讀書,到頭來,小學也未畢業。沒別的生路,顧炳鑫只得從閘北逃難到租界,靠撿拾垃圾艱難度日。

顧炳鑫喜愛美術,在撿垃圾和打短工的日子裡,經常臨摹一些舊報紙上的照片和廣告畫。1940年,一個巧合的機會,他參加了中華職工義務夜校,學習漫畫木刻。在夜校學習期間,顧炳鑫開始嘗試投稿。雖然他的生活還是窘迫,在電車公司當售票員,還與別人合夥擺攤修自行車,但他仍不忘畫畫。終於他的漫畫在《民主》、《週報》等刊物上發表了。

1952年,顧炳鑫進入剛成立的華東人民出版社美術創作室從事連環畫和宣傳畫工作。時間不久,便擔任了連環畫創作組組長。1953年,他用鋼筆畫技法創作了蘇聯民間故事《藍壁毯》,後又以鉛筆畫形式創作了《渡江偵察記》連環畫,1956年又以黑白畫創作了農村題材故事《小辮子哥和我》等連環畫,作品一出版,在連環畫界得到好評。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藍壁毯》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渡江偵察記》

從五十年代開始,顧炳鑫接觸大量中國古代版畫,並認真學習和研究傳統白描工筆畫技法,從臨摹陳老蓮和任渭長的白描,逐步研習北宋李公麟的畫作《五馬圖》、《兔胄圖》、《維摩詰圖》等,對傳統白描有新的認識和理解。我們看顧炳鑫的作品,有北宋李公麟的白描技法,衣褶善用尖筆作細長撇捺,筆法轉折勁力,被稱為古代十八描中的"折蘆描";而"減筆"法則寥寥數筆,簡練縱逸。

顧炳鑫的連環畫創作富於創新意識,他在許多畫種上都有過嘗試。如鋼筆畫(藍壁毯)、鉛筆畫(渡江偵察記)、黑白畫(小辮子哥和我)、線描畫(紅巖)等,尤其是鉛筆素描畫《渡江偵察記》在全國第一屆連環畫評比中榮獲繪畫二等獎。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連環畫《渡江偵察記》創作於1953年冬天,顧炳鑫為了積累創作素材,曾兩次到故事的發生地安徽蕪湖的白馬山和當年渡江登陸點三山沿江一帶寫生。作品中劉四姐的形象就是以自己的妻子的形象為原型設計的。劉四姐撐篙躍入小船的畫面動感自然,人如燕子似的輕輕飛落在船上。這幅圖,顧炳鑫畫了很多幅,他設計的劉四姐飛躍上船的動作優美生動,使人印象深刻。

1984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成立,顧炳鑫調任國畫系主任。在從事美術教學的工作中,他從自身經歷出發,把連環畫作為課程中的必修課之一,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連環畫泰斗賀友直對顧炳鑫有過這樣的評價:"炳鑫同志的畫確是老實並規矩。他的作品藝術特點是嚴謹中透露靈秀之氣,寫實中融入誇張的手法,嚴肅中顯現幽默情趣,平穩中暗含微妙變化。他畫的仕女,工整典雅,麗而不俗,魯達、李逵,粗獷而含嫵媚。"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顧炳鑫作《對弈圖》)

文革期間,顧炳鑫也去了"幹校"勞動,他利用長期生活在農村的條件,收集很多創作素材,一面鍛鍊筆墨技巧,一面積累各種人物形象,為以後的人物畫創作創造條件。文革結束後,他畫了很多白描人物畫,有《農民英雄黃巢》、《韓非造像》、《杜甫造像》、《李白行吟圖》、《曹雪芹造像》等。並形成以線造型為主、以長線條造型為特色的畫風特點。其中有些作品被人民大會堂和各地博物館等單位收藏。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顧炳鑫在連環畫創作經驗談中說:"我一直認為連環畫的畫面雖小而舞臺大,大是容量大,天地大,可以畫出好作品、大作品,可以充分施展畫家的聰明才智。"

六十年代,顧炳鑫創作了《英雄小八路》,並嘗試用水墨畫技法來表現。不久,他又和羅盤、韓和平合創作了連環畫《紅巖》。從《紅巖》開始,顧炳鑫已將線描繪畫作為主要研究的對象。創作《紅巖》花了四年時間,到重慶去了兩次,畫了大量速寫和人物素描。作品出版後,受到讀者廣泛好評。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顧炳鑫是新連環畫的開拓者之一,五十年代,在上海連壇掀起了一陣"顧派旋風",顧炳鑫也成為了連環畫新兵學習的楷模。可以說,連壇“南顧北劉"的贊稱是名副其實。

1954年毛主席在天津接見了劉奎齡、劉繼卣父子,在展閱了劉繼卣作品時稱讚道:“博古通今,劉門出人才!”

劉繼卣1918年出生於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劉家",劉家是書香門第,父親劉奎齡是一位自由職業畫家。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劉繼卣從小喜歡畫畫,特別喜愛畫動物。一次,劉繼卣在自家後院用粉筆畫了一匹高頭大馬,消息傳出去,左右鄰居都來觀看,大家紛紛稱讚"畫的像"。父親劉奎齡經常給他買一些畫冊和畫片,劉繼卣就臨摹這些畫,並拿給父親鑑賞。劉奎齡看了兒子的畫,十分欣喜說道:“宋代大藝至今千年,諸家畫風傳襲敝舍,幸甚。"

劉繼卣13歲學畫有成,掛筆單于津門畫店,為家中掙錢。16歲入天津市立美術館學習,師從油畫家劉風虎學習素描、速寫、油畫和水彩,後又在國畫家劉子久和陳少梅指導下學習中國山水、人物畫。劉繼卣在研究宋院體畫及元、明、清諸名家的基礎上,將所學西畫的造型、明暗、透視等技法和宋代繪畫的色彩巧妙地融入在工筆畫中,獨創出被美術界贊稱的"溼絲毛法"、"點掇法"、“注彩法"、"墨積法和色積法”等施筆技法。被世人尊稱近現代工筆人物、花鳥走獸畫大師。

1950年初,毛主席指示當時的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周揚:“連環畫不僅小孩看,大人也看,文盲看,有知識的人也看,你們是不是搞一個出版社,出版一批新連環畫,把那些宣傳神怪、武俠、迷信的舊連環畫去掉?"

大家知道,上海是連環畫的發源地和大本營,而北方從事連環畫創作的畫家幾乎沒有。首都北京必須擔負起引領新時代文化的責任。1950年,劉繼卣調入正在籌建的人民美術出版社任創作員。不久,他創作的連環畫《雞毛信》出版,立刻在美術界引起了轟動。而後,《東郭先生》也出版了,這兩部連環畫的出版,讓劉繼卣得到了世人的關注。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雞毛信》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東郭先生》

劉繼卣的繪畫是傳承父業,但他卻非常注重寫生,他曾經多次去動物園觀察老虎,研究老虎的動態和骨骼在運動中的變化,為此,他畫了大量的速寫,積累了很多創作素材。劉繼卣非常喜愛動物,在幼年時就經常跟著馬群和羊群后面邊走邊畫,並仔細觀察牛、馬、羊等動物運動的形體和神態,並以擬人化的傾向畫出這些動物。從《雞毛信》和《東郭先生》中,我們可以感受劉繼卣對動物的情感和細膩的描繪,並能將眾多動物的形態結構準確的在畫面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不由叫絕。

人們常說,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永玉的貓頭鷹、李可染的牛、潘天壽的鷹、黃胄的毛驢、劉繼卣的老虎。很多畫家都有自己擅長的絕活,而劉繼卣畫虎,尤為精彩。他在《武松打虎》的描繪中,將兇猛的老虎栩栩如生的畫"活"了,尤其是老虎的皮毛、斑紋的描繪,生動自然,活靈活現。在表現老虎瞬間的動態上,有精準的把握並賦予動物擬人化的情感。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1957年,劉繼卣創作的連環畫《鬧天宮》入選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鬧天宮》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工筆重彩畫法,此畫人物眾多,構圖複雜,各種道具和背景的描繪展示了畫家極強的造型和構圖能力。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這種工筆重彩,是用白描墨線勾勒在絹本上面,隨後要染色十幾遍,特別強調畫面的層次感和質感。《鬧天宮》這部作品,劉繼卣畫了一年。而這部作品,也是劉繼卣最滿意的經典之作。

1954年,毛主席在天津觀看畫展,並接見了劉奎齡、劉繼卣父子。毛主席在展閱了劉繼卣的作品時稱讚到:“博古通今,劉門出人才!"

劉繼卣的名作還有《紅樓夢》組畫、《黃巾起義》(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作)、連環畫《筋斗雲》、《武松打虎》、《窮棒子扭轉乾坤》、《東北虎》等。其中國畫《東北虎》為中國郵政發行成郵票,1980年獲得全國最佳郵票獎。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連環畫創作的藝術高峰由眾多藝術家共同創造,而劉繼卣則是這高峰的領軍人物。晚年的劉繼卣畫了大量人物題材和動物題材的國畫作品,有許多作品陳列在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等場所。他的作品無論人物、還是走獸,均畫風嚴謹、造型準確、其風韻傳神,將大自然的生動有趣形象巧妙地融入自己創作的意境中,形成了自已獨特的繪畫風格。

連壇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結語

“南顧北劉”兩位連環畫大師,都是我非常敬佩的藝術巨匠。顧炳鑫的連環畫作品造型逼真,線條優美,欣賞他的作品,是一種極過癮的視覺享受。他畫的《渡江偵察記》連環畫,我童年時就閱讀過,畫中的人物、汽車、槍械和背景,讓人如臨其境,多少年來,仍然記憶猶新。劉繼卣的《雞毛信》和《東郭先生》更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而這兩部連環畫也是我最喜愛的作品。兩位連壇大師的藝術風格即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也有相似的地方,而

“寫實”正是倆位大師共同的特點。

連壇“南顧北劉”的藝術作品,即有南國之秀,又具北方之雄,倆位藝術大師都有眾多的擁躉,而這正是連環畫藝術在讀者心中的魅力和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