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這6幅漫畫告訴你:為什麼你離你的孩子越來越遠?

事關學習,無論值不值,多少錢必須得花。事關孩子,無論什麼事,父母都要管。一旦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幾年後的高考,15年後的婚姻,以及20年後的事業……但是他們不知道,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嚴厲的教訓,而是

平等的交流和身體力行的示範

豐子愷先生曾畫過一組漫畫,寥寥幾筆勾畫出了他眼中的教育問題,這些漫畫放在今天,依然觸目驚心!

豐子愷這6幅漫畫告訴你:為什麼你離你的孩子越來越遠?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母親盼兒速成長,火棍對著肚臍眼,

一口吹成大人樣,省去含辛茹苦養!

豐子愷這6幅漫畫告訴你:為什麼你離你的孩子越來越遠?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無形手按住頭,心不爽眉頭皺。

為了成績優秀,再痛苦也要受!

豐子愷這6幅漫畫告訴你:為什麼你離你的孩子越來越遠?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一塊模子量大小?

生搬硬套用力塞,哪管孩子哭哇哇!

豐子愷這6幅漫畫告訴你:為什麼你離你的孩子越來越遠?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一廂情願地給予,

但不一定是他們身體所需的和心裡想要的。

豐子愷這6幅漫畫告訴你:為什麼你離你的孩子越來越遠?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一廂情願地領路,

但不一定是他們當下想去的和未來想走的。

豐子愷這6幅漫畫告訴你:為什麼你離你的孩子越來越遠?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一廂情願地抬高目標,

但不一定是他們能力企及的和心理承受的。

這組漫畫直戳中國教育的怪相和家庭教育的痛點,那麼豐子愷又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呢?

先來看看豐子愷的家訓:正直為人、認真做事、寬厚待人。

正直為人——是豐氏家教中極為強調的重點。“先器識,後文藝”,豐子愷一直教導子女要先學做人,而後方可談學問、藝術。為人要正直、坦率,絕不可弄虛作假,投機取巧。

認真做事——豐子愷經常教導子女和後輩的兩句話。

第一句是:“一個人能來到這個世界是極其偶然的。”所以要珍惜生命,也就是珍惜時間。

第二句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不僅僅是為了吃飯。”因此要努力多做點有意義的事。怎麼來珍惜時間,多做有意義的事呢?那就只有“認真”兩字。

寬厚待人——豐子愷待人寬厚、溫和,凡親近、接觸過他的人都深有感受。他對子女和學生有時也很嚴厲,但這種嚴厲出於深愛和責任,對朋友、同事寬厚,對工人和保姆同樣寬厚,視若家人。

有這樣的家風影響和家教培養,豐子愷的7個子女,個個都成了有用之材。

還有一個故事,1947年,豐先生50歲,他在杭州與子女立下“約法”。

豐子愷這6幅漫畫告訴你:為什麼你離你的孩子越來越遠?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年逾五十,齒落髮白,家無恆產,人無恆壽,自今日起,與諸兒約法如下:

(一) 父母供給子女,至大學畢業為止。放棄者作為受得論。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

(二) 大學畢業後倘能考取官費留學或近於官費之自費留學,父母仍供給其不足之費用,至返日為止。

(三) 子女婚嫁,一切自主自理,父母無代謀之義務。

(四)子女獨立之後,生活有餘而供養父母,或父母生活有餘而供給子女,皆屬友誼性質,絕非義務。

(五)子女獨立之後,以與父母分居為原則。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六)父母雙亡後,倘有遺產,除父母遺囑指定者外,由子女平分受得。

從這份約法中不難看出,豐子愷給兒女平等的愛,鼓勵子女獨立,其中不少超越了舊中國“養兒防老”的觀念。

既不向兒女索取回報,也不為兒女安排舒適的生活,讓兒女們走自己該走的路,過自己該過的生活。

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其實來源於父母對成長的誤解。換句話說,如果父母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看得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

豐子愷在《有趣生活》一書中寫過:

“原本我們初生入世的時候,並未意識到這世界是如此狹隘而使人窒息的。我們雖然由兒童變成大人,然而我們這心靈是始終一貫的,即依然是兒時的心靈,只不過經過許久的壓抑,所有的怒放的、熾熱的感情的萌芽,屢被磨折,不敢再發生罷了。這種感情的根,依舊深深地伏在做大人後的我們的心靈中。這就是“人生的苦悶”根源。”

父母在成長中積累了不少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而父母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可以重新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

豐子愷這6幅漫畫告訴你:為什麼你離你的孩子越來越遠?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豐子愷先生認為:大人需要從孩子身上學到一點童心。

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種“趣味”。培養童心,就是涵養趣味。修正他們的對於事物的看法,要處處離去因襲,不守傳統,不照習慣,而培養其全新的、純潔的“人”的心。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

所以,別讓逐漸“失真”的教育成為巨嬰搖籃的推手,更別把夢想只放在孩子身上做。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當我們設身處地地瞭解問題、解決問題,便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