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和婆婆究竟誰更會帶孩子?

今天跟大家聊聊一位朋友的故事。幾個月前,朋友晉升為寶媽。自此朋友圈就開啟了360度無死角曬娃模式。不過最近朋友圈的畫風突轉…

這是為啥呢?還得從孩子生下來後說起。朋友說,以前總聽別人說婆媳關係不好處理,一直不以為然。因為自結婚後,自己跟婆婆關係都處理得很好。

媽媽和婆婆究竟誰更會帶孩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但自從有了孩子,婆婆怕累著兒媳,專程從老家過來幫她一起帶孩子,才知道這兩代人的育兒觀念真是有很大差別,分歧、摩擦越來越多!從每頓該喂多少奶、用尿布還是尿不溼到什麼時候添加輔食,是不是要早點把尿,兩代人的意見始終都無法統一。

日常分歧之

非要用尿布

孩子快生之前,朋友屯了很多紙尿褲。但婆婆從老家來的時候,帶了一大包用舊床單、棉毛衫改制的傳統尿布,說看著雖不好看,但吸水性好,對寶寶皮膚好。說朋友是因為懶才給孩子用紙尿褲。還說尿布洗後還能反覆使用,比紙尿褲實惠得多,還省錢,豈不是兩全其美的事

。實在是拗不過“家長的權威”,也就沒多說啥。

睡覺綁腿

一次朋友和老公加班很晚才到家。回來以後馬上去看寶寶,結果大吃一驚,婆婆居然把寶寶的腿給綁了起來,說是這樣寶寶的腿才會直!後來跟她解釋半天,是因為寶寶有點缺鈣,只要日常補鈣過段時間就會好。婆婆當時聽了。只要不在家又給寶寶綁上。因為這個事情,朋友勸過,老公勸,過了很久,婆婆才放棄給寶寶綁腿。

添加輔食

一開始,朋友和老公就準備寶寶出生後第一年都用純母乳餵養。可婆婆來了之後,非說母乳孩子吃不飽,生怕餓著,堅持自己給寶寶做輔食,還說外面買的輔食都沒有自己做的有營養,還貴。然而寶寶最後卻因腸胃功能紊亂,造成嘔吐和腹瀉。後來還是在醫生的建議下,停掉所有輔食才恢復。

媽媽和婆婆究竟誰更會帶孩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類似如此:孩子抵抗力弱,非要寶寶多穿點衣服才放心;堅持要寶寶跟父母睡,以後才親等諸多養娃細節分歧…

高潮來了

有一次大半夜,寶寶發燒到38℃,朋友和老公商量著得趕緊去醫院。婆婆極力阻止,說孩子發個燒很正常,不要大驚小怪的,去了醫院就得打針吃藥,不少花錢,而且對孩子身體都會有副作用,不太好。用點土辦法就好了。"還說我老公小時候也是這麼過來的,現在也是好好的不。"朋友這樣說到…實在拗不過。婆婆拿出自家白酒給寶寶擦了身子,再拿出小被子給裹上(當時夏天)說出點汗就好了。

誰知道沒到半小時,寶寶小臉就憋得通紅,不停哭鬧,滿頭大汗,後面都沒力氣哭了。

朋友一下慌了神,抱著孩子就趕緊往醫院跑……醫生說再晚來半小時,寶寶就要酒精中毒了。

最後,寶寶住了7天院,各項指標都正常了才回家。

經過寶寶發燒住院這次事,朋友覺得不能再什麼都聽老人的了。雖然婆婆很多做法初衷是好的,但有些做法不可取。比如,生病了不能為省錢,不去醫院而選擇土法。

最後導致①寶寶生病遭罪,折騰不起②生病住院反而不少花錢。

所以朋友就跟老公商量,該找個機會針對這些分歧和婆婆聊聊。

媽媽和婆婆究竟誰更會帶孩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其實,只要和老一輩一起照顧孩子就會遇到這些分歧和矛盾。

加鹽或糖

老一輩:飯裡放鹽或糖,怕沒味道寶寶不吃

寶媽爸:不放鹽或糖等調味品,寶寶味覺發育中,加之易導致挑食或厭食

早點把尿

老一輩:讓寶寶早點習慣把尿,學會自己尿

寶媽爸:過早把屎把尿,易引發痔瘡和脫肛。還會對未發育完善的脊椎造成傷害

咀嚼餵養

老一輩:寶寶牙齒未長好,嚼不動不易消化

寶媽爸:大人通過咀嚼餵養,會把口腔細菌、病毒傳染給抵抗力較弱的寶寶

據問卷調查顯示,兩代人因育兒觀點不同爆發矛盾的家庭高達82%!

年輕爸媽們,如果一味地向老一輩妥協,就很有可能遇到和我朋友一樣的問題,孩子生病遭罪還花不少錢,少則好幾千,多則上萬。但如果一味堅持的自己的觀點,老一輩可能會覺得“權威受到挑戰”,導致家庭矛盾升級。這是誰都不想看到的。所以相互間的諒解與寬容,試著溝通化解矛盾分歧是第一位的。

1、首先認可長輩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寶寶健康成長。但很多育兒方法因時制宜才行。

2、一起閱讀有關孩子教育的書籍雜誌等,雙方對教育方法進行探討,把現代育兒觀念和傳統的教育方法相比較,結合起來運用。

不得不說,朋友老公做法機智。

媽媽和婆婆究竟誰更會帶孩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一來,避免家庭矛盾升級;

二來,提前買社保和其他保險,為不太合理的育兒方法買單。

那麼重點來了,關於兒童看病的錢,社保和其他商業保險都是如何保報銷的呢?

今天就給寶媽寶爸們劃下重點:

兒童社保:基礎性保障

☞1、新生兒出生90天內或每年的9月到年底,均可辦理基本醫療保險。

☞2、患病後投保也可正常報銷,即帶病投保;患先天性疾病也可享受一定保障;

☞3、兒童社保一般為一年保障期限,記得在要求規定的時間去續保哦,錯過不能補交。

☞4、從出生之日算起,即可享受醫保待遇。在醫保覆蓋範圍內,門診醫療、住院費用均可報銷。

☞5、根據醫院等級不同,門診與住院費用報銷比例也不一樣。

少兒商業保險:補充性保障

寶寶免疫力相對較低,很容易生病住院等,這是筆不少的花費;同時,兒童社保報銷比例有限、年最高支付限額甚至有些地區對報銷月齡也有要求,社保報銷並不能完全滿足需求,那麼醫療險這時作為補充就顯得非常重要。

以朋友所在的上海為例,在三級醫院就醫,除社保報銷剩餘的部分,再通過兒童商業保險報銷,整體報銷比例達70-80%,看病花費僅自負1665元。

門診花費:2000

社保:(2000-起付線300)×50%=850

商業保險:[(2000-850)-100]×50%=525

共報銷:1375 需自負:625

住院花費:4000

社保:(4000-起付線300)×60%=2220

商業保險:[(4000-2220)-300]×50%=740

共報銷2960 需自負:1040

兒童看病率較高,保險報銷也給力,業界都稱之為“薅羊毛”。所以,寶媽寶爸們,當和老一輩的理念、經驗有了衝突,彼此的溝通和理解很重要。懂得如何機智薅羊毛更重要哦。

最後:

人是相互的。

婆婆不是媽,兒媳也不是親閨女。

媽媽和婆婆究竟誰更會帶孩子?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但,婆媳間的情份,卻是可以培養的。將心比心,用心換心,這世上就沒有化不開的矛盾,解不開的怨仇。

婆婆像對待親生女兒一樣對待兒媳,心疼她分娩遭受的疼痛和養育孩子的艱辛,她就不會覺得為兒媳帶孩子是不應盡的義務;

兒媳像對待親生母親一樣對待婆婆,心疼她的付出,體諒她的勞累,她就不會覺得讓婆婆帶孫子是理所當然。

人心都是肉長的,而婆媳能夠進到一個家門裡,今生以母女相稱,更是千年修來的緣份,值得珍惜。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在昨天種下了愛,明天才有可能開花和結果。

所謂婆媳一場,無非是“你視我為女,我待你如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