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皮杜將紀念馬蒂斯誕辰150週年,在插圖與剪紙裡與他相遇

澎湃新聞獲悉,今年5月,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將舉行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誕辰150週年大型展覽,這是繼1970年巴黎大皇宮後規模最大的一次馬蒂斯個展。展覽將關注文本與圖像的關係在馬蒂斯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透過藝術家的插圖、剪紙,重新審視其藝術的魅力。展覽還將放映一部講述馬蒂斯旅行的紀錄片,探索旅行如何塑造了他的視野。

展覽將分為九大篇章,根據蓬皮杜的說法,此次展覽將“探索馬蒂斯藝術的核心,即文本與圖像的關係,對其創作進行一次獨特的解讀”。展出的作品中將有一大部分來自蓬皮杜的現代藝術收藏,其中包括作於1914年的《白色和粉紅色的肖像》,這幅作品反映了馬蒂斯的立體主義革新。

蓬皮杜将纪念马蒂斯诞辰150周年,在插图与剪纸里与他相遇

《白色和粉紅色的肖像》

“除了這一貫穿馬蒂斯職業生涯的核心之外,還有一些來自勒卡託康佈雷西金和尼斯的兩座馬蒂斯博物館的借展作品,”蓬皮杜的聲明中寫道。

還有一些借展作品來自格勒諾布爾美術館(Musée de Grenoble)。“藝術家的家族與私人藏家的慷慨讓我們有機會聚集這些重要的作品,其中一部分自1970年的巴黎大皇宮展覽後未曾在法國展出過,”聲明補充道。

蓬皮杜将纪念马蒂斯诞辰150周年,在插图与剪纸里与他相遇

文字元素撐起了這場展覽。1947年,馬蒂斯出版了《爵士》(Jazz)一書,其中包含他的剪紙拼貼畫以及一系列哲學思考與書面筆記。“這種對於文字的關注發生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馬蒂斯開始著手為馬拉美(Mallarmé)的《詩集》創作插圖,於是這一時期誕生了一些‘圖像式‘繪畫,例如藏於尼斯馬蒂斯博物館的《森林女神》(La Verdure),”蓬皮杜在聲明中介紹道。

蓬皮杜将纪念马蒂斯诞辰150周年,在插图与剪纸里与他相遇

《森林女神》

一部記錄馬蒂斯旅行的紀錄片也將於今年年初上映。影片《追光,馬蒂斯之旅》由蓬皮杜中心和巴黎的夜曲製片公司共同發行,探索了藝術家前往科西嘉、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波利尼西亞的旅行如何塑造了他的視野。

1930年,60歲的馬蒂斯經歷了塔西提島之旅,這趟旅途對他而言尤為重要,啟發他創作了剪紙作品,他僅用一把剪刀將彩紙剪開,拼貼成作品。塔西提的塔帕纖維布,一種裝飾著幾何圖案的樹皮布料,以及被稱為tifaifai的床罩賦予了他這些靈感。“那裡要看的東西太多了……有時候我覺得呆在塔希提的時光重新點燃了我的想象力。”

蓬皮杜将纪念马蒂斯诞辰150周年,在插图与剪纸里与他相遇

《維納斯》(1952)

馬蒂斯與文學

1930年代,馬蒂斯將注意力轉向了“藝術家的書”的創作,其中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演繹法國十九世紀象徵派詩人馬拉美的詩歌。他曾用圖像來回應馬拉美最為著名的詩歌之一《牧神的午後》,這首詩也曾啟發作曲家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的創作。馬蒂斯用簡單的線條勾勒了牧神半人半羊的形象,他正吹著雙管蘆笛,身邊躺著六個懶洋洋的裸女。除此之外,他還為《窗口》一詩配圖,這是一張出色的銅板風景畫,畫面上寥寥幾筆,卻把遠山、浮雲、叢林、行船和大氣都表現出來了。畫面的一角是被風吹動的窗簾,窗簾上的阿拉伯式花紋很有馬蒂斯的特色。整個畫面給人清新明快的感覺。

蓬皮杜将纪念马蒂斯诞辰150周年,在插图与剪纸里与他相遇

《牧神的午後》插圖

馬蒂斯後來又演繹了15世紀的詩人、奧爾良公爵查理一世(Charles d’Orleans)的詩歌。通過平版印刷的方法,馬蒂斯得以複製他自己的詩歌手抄本與蠟筆畫,以配合詩人的文字。他的蠟筆畫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迷人的女性面容,這是當時大部分遊吟詩人浪漫詩的焦點,另一類是百合花飾,這是當時一類是手寫的詩歌抄寫本和他自己的蠟筆畫,以配合詩人的文本。後者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迷人女性的臉,這是大部分遊吟詩人浪漫詩的重點;另一類是百合花,這是當時掛毯上常見的裝飾圖案。有時他畫的百合花只是複製了標準的裝飾設計;有時則更接近其自然中的樣子。

蓬皮杜将纪念马蒂斯诞辰150周年,在插图与剪纸里与他相遇

馬蒂斯為奧爾良公爵查理一世(Charles d’Orleans)所作插圖

據說,馬蒂斯晚年時以閱讀詩歌來開啟每一年,以保證自己擁有創造力。他曾將讀詩比作呼吸氧氣。此外,他也熱衷於神話故事的演繹。馬蒂斯曾為作家亨利·德·蒙泰朗(Henri de Montherlant)繪製肖像,並對他所改編的神話《帕西法厄》產生了興趣。在這個悲劇故事中,帕西法厄被眾神譴責與公牛相愛,而對自己的丈夫、國王米諾斯不夠忠貞。馬蒂斯用白線黑底的優美版畫對於故事中被禁止的愛慾進行了抒情處理。

蓬皮杜将纪念马蒂斯诞辰150周年,在插图与剪纸里与他相遇

《帕西法厄》插圖

馬蒂斯的剪紙藝術

1941年,馬蒂斯的腸癌手術讓他無法再從輪椅上站起來,這成為了他在創作上發生顛覆性變革的契機。在其生命中的最後15年中,馬蒂斯拿起剪刀和彩紙,一開始似乎只是權宜之計、一種嘗試,但這樣的實驗最後卻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風格。《衛報》評論員勞拉·康明(Laura Cumming)曾寫道,馬蒂斯60年藝術生涯的全部魅力都濃縮在他晚年這些剪紙作品的熾熱與美麗中,它們如同長滿植被的花園一樣充滿生機。

蓬皮杜将纪念马蒂斯诞辰150周年,在插图与剪纸里与他相遇

《鸚鵡和美人魚》(1952)

燕子俯衝,魚兒穿梭,鮮花盛開,人群舞蹈,這些白色背景之上的圖案躍入你的眼中,強烈的色彩讓你感受到它的生命與精神。馬蒂斯僅僅用紙、剪刀和別針、大頭針便組成了這些非凡的圖像。

馬蒂斯所使用的方法無比簡單,而正是這份坦率和簡單構成了其剪紙作品的魅力。就像一個孩子所能做到的那樣,三條交叉的線構成了一顆星,點綴在黃色、白色、綠色之上的黑白小方塊就如同盤旋在樹上的群峰。不過,雖然看似簡單,但是馬蒂斯對於圖案的色彩、大小、並置於排列經過了精心而微妙的判斷,正是這樣,星星才會發光,蜜蜂才會嗡嗡作響。

蓬皮杜将纪念马蒂斯诞辰150周年,在插图与剪纸里与他相遇

《雪花》(1951)

在《墜落的伊卡洛斯》(The Fall of Icarus,1943)中,伊卡洛斯從飛行的幻想中墜落到地上,他落入了一片超現實的藍,他的胸口一片血紅,與金色的星光一樣熾熱地燃燒著。在《藍色裸女》(fauna)中,馬蒂斯用剪紙所塑造的女性人體似乎擁有了某種雕塑的屬性。而在《大洋洲,天空》(Oceania, 1946)裡,你彷彿能看到花朵、動物和魚群正在馬蒂斯所創造的漂浮世界裡共存。

蓬皮杜将纪念马蒂斯诞辰150周年,在插图与剪纸里与他相遇

《墜落的伊卡洛斯》

如今,這些圖案用別針固定在紙上,永久地置於一個個畫框的玻璃之後,而當馬蒂斯在創作的時候,它們被貼在他工作室的牆上,在窗外吹來的空氣裡微微顫動。當晚年的馬蒂斯坐在輪椅上,反反覆覆地進行著裁剪與拼貼,一次次地調整圖案之間的位置以獲得某種平衡時,他將生命最終的活力注入其中,於是,這些紙上的圖案開始呼吸。馬蒂斯用這些剪紙作品告訴我們,即使面對生命的終點,也要渴望和享受它的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