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而後蔓延至全國。由於疫情持續,加之春節長假結束後返工返崗潮的來臨,疫情防控形勢必然更加嚴峻。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疫情實況

毫無疑問,疫情對農業的影響是顯著的,無論在生產端、流通端還是銷售端,尚不明朗的疫情發展對農業人產生的影響須提前考慮。大致梳理了一下未來一段時間內農業將受到哪些主要影響供大家參考,希望“農業人”提前作好準備,共抗疫情。

生產端:春耕面臨壓力

昨天立春。從事農業種植的朋友都知道“一年之計在於春”,按照往年,春耕已拉開序幕,農民朋友們也在加緊採購即將用到的農業生產資料。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然而,受疫情的影響,今年的春耕將面臨較大壓力。

一方面,農業生產資料購置渠道不夠暢通。受限於部分地區交通封堵、“人傳人”傳播等因素,售賣農業生產資料的商戶多處於關門閉市的狀態。由於在當地市場買不到農資,農民朋友只能選擇從網上購買所需的生產資料。但縱觀全網的發貨週期看,大部分仍處於短期不發貨或者無貨可發的狀態。

另一方面,疫情也給從事生產活動的農業人帶來諸多不便。為了更好地打贏這場“防疫戰”,不少村落都採取了封村、封路措施,很多在其他村落租用土地的種植戶生產資料運不進去,農事工作無法順利開展。還有不少種植大戶,在春耕時節需大量用工,但受制於疫情,很難找到幫忙人員,農事活動無法進行。

本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發生源頭較大可能是野生動物,這已經對特種養殖敲響了下行的號角,消費者會排斥即使是家養的“野生動物”,如雁、蛇、孔雀、鴕鳥、野豬等,特種養殖因此將進入一個長期的低迷期。

流通端:交通受阻,人員流動減少

農產品再多再好,運不出去只能是血本無歸。近日,有不少網友表示因部分地區的封路政策,大棚裡種植的農產品運不出去,或者急需的生產資料運不進來,將面臨巨大的損失。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當前多地蔬菜價格跌幅明顯,主要還是因為封路導致蔬菜運輸受到影響。

疫情當前,加強防控措施無可厚非,但“一刀切”的封路政策實則不可取。對於所有農業人,都急切地希望恢復正常的農資、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需要綠色通道,唯有流通順暢,農業人才能看到希望!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面對如此嚴峻的流通形勢,近日,三部委聯合下達緊急通知,要求確保“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相信隨著各地“綠色通道”政策的嚴格落地,農產品和農資運輸會逐漸順暢。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消費端:供需出現矛盾

疫情對生產端和流通端的影響必然會波及市場端。

一方面,部分農產品可能出現供給不足的情況,導致價格飆升,如蔬菜、大米等。疫情爆發初期,任何一次不經意的恐慌,就會誘發人們對生活物資包括農產品的搶購,如同在非典期間,多地都發生蔬菜等產品價格的陡然暴漲。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但此次疫情確切的傳染源尚不十分明確,隨著傳染源的明確,勢必會引起某類產品出現脫銷和價格暴漲,而農產品之類也有可能是某種中藥材、中藥茶飲或者艾草等有保健功能、殺菌功能的產品,病毒疫情一般對中藥材有著強有力的刺激作用,中藥材將迎來強勁的發展機遇。而生活飲食農產品如大米等,也有可能出現價格飆升的情況,畢竟生活物資儲備是每個家庭防範長期性風險的最可靠保障。

對於部分秋冬季成熟的果品或者大棚栽植的蔬菜等農副產品,本來春季前後是農民銷售的旺季,但是受此次疫情影響,前來集中收購的外商人數明顯減少,再加上交通管制力度加大,運銷隊伍出現嚴重“缺編”,農副產品出現了“隱形滯銷”現象。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疫情期間普遍倡導大家遠離人群,避免參加聚眾活動,農家樂、田園綜合體等三產融合產業必然受到影響而減少對農產品的需求量,這或許會加重隱性滯銷的發生。

另一方面,疫情暴發減少了人們聚集活動,在疫情徹底結束前,實體經濟有可能進入短暫的蕭條期。而農村互聯網平臺則有可能進入急速上升的發展期,很多農業經營活動在線上進行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如何應對疫情

在這舉國上下齊心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時刻,農業人能做什麼呢?我們如何為此次抗擊疫情出一份力?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全國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我們不能到疫情前線,不能生產醫療用品,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實際上我們做好3件事就是對抗擊疫情的最大貢獻。

第一,保護好自己,不國家和身邊人添亂。

現階段不管是做農業的還是工業的,保護好自己,減少不必要的人員聚集,通過自我保護和自我隔離的模式,讓疫情傳播途徑少一點,讓自己和身邊人安全係數大一點。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第二,檢查準備隨時候命,為恢復農業生產做準備。

立春過後,很多地方逐步進入春耕和田間作業時期,抗擊疫情我們無能為力,但是疫情過後的農業生產,甚至是與疫情搶時間的春播和果樹管理都需要提前準備。為了疫情,不出門、不聚集,可以到自己家的農機房,檢查一下播種機,維護一下拖拉機,磨一磨果樹剪。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遠離人群,迴歸自然,深入農機庫房,一個人靜下心來,修修設備,維護一下裝備,一旦疫情過去,生產需要,可以做一個拉得起、用得上的農業人。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第三,知識改變命運,當然知識也可以支撐農業發展。

夏天的田間忙碌,冬天的聚會聚餐等一直佔據著我們的時光,難得靜下心來,作一點農業知識的更新和補充。以前看書需要到書店,購買紙質書籍,現在智能化、信息化如此普及的時刻,可以在家看看網絡肥料知識,做到合理用肥和科學施肥;看看植物保護與病蟲害防治文章,做到少用藥,提前防,綠色安全生產;看看農業機械與裝備文章,試著給自己的農業升級。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打鐵還需自身硬,農業知識的補充,如果用好了、學好了,在下個生產季和未來的農業生產中,一定可以為我們的農業生產添磚添瓦,也是為抗擊疫情後的國家生產奉獻自己力量。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現階段,大部分農民都是賦閒在家,在自我隔離和保護狀態,但是14億人的日常開支,每天仍然需要源源不斷的供應肉蛋奶、水果蔬菜等必需品。這些生活必需品,離不開農業生產,現在還有我們這一部分農人們,維持和滿足現階段的物質需求。食品供應不間斷、不緊缺,就是我們農業人對抗擊疫情最直接的貢獻。

疫情波及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如何應對

保護自己,不給抗擊疫情添亂;提前檢修設備,隨時為生產需要出力;更新知識,提升自我,為後期農業生產添磚添瓦;做好現階段產品供應,為國家為社會為抗疫情奉獻力量。

(作息綜合來源:智慧農夫、糧肥水肥、梁飛談水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