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國:人們充滿幹勁,圖2年輕女孩殺豬,圖9擴建天安門廣場


【中學生們放學的場景】這是一組反映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老照片。經過10多年的發展,國家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當時的中國依舊處於百廢待興狀態。這組照片中很多人都經歷過戰爭歲月,他們對安寧生活非常珍惜,充滿幹勁地建設新中國。

【殺豬女孩】“四個兜的中山裝,小米高粱吃得香,幾戶人家一個莊,走親訪友靠步量。”這是當時流傳甚廣的一首歌謠,真實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狀態。從這組照片可以看出,中山裝是最流行的服裝,幾乎男女老少都喜歡這組衣服。

【武漢東湖游泳歸來的年輕人】從照片中年輕男女打扮來看,當時的年輕人對美好生活還是充滿無限嚮往,渴望引起潮流。即便從現今的角度來看,大家並不是想象中保守,比如照片中女孩的穿衣在當時就非常大膽,甚至可能受到一定的爭議。

【重慶“棒棒”們】“棒棒”是山城重慶的一大標誌,通俗來說就是靠一根棒子和繩子幫人運送貨物的職業。如今重慶依舊有“棒棒”的存在,有人說:“爬坡上坎,負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數十萬棒棒大軍不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華,也挑走了屬於自己的年代。”

【第一次看到電視的人們】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電視機絕對是一個稀罕物,別說在農村人,就連城裡人有機會看到電視劇也寥寥無幾。資料顯示,1958年,天津無線電廠試製小組參照蘇聯旗幟牌14英寸電子管電視機,試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為了紀念這臺電視機的誕生,它被命名為“北京”,目前它被收藏在天津通信廣播公司的產品陳列室裡。

【批鬥地主現場】這是當時土改情況的真實發現,地主被人們批鬥。所謂的土改就是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闢道路。這裡面的突出表現就是批鬥地主,將地主的財產收繳。通俗來說就是,把地主的財產收繳充公。


【天安門廣場載歌載舞的中學生們】新中國成立時,天安門廣場並沒有大規模擴建。天安門廣場在明清時期為一座“T”型宮廷廣場,面積不大,這裡是朝廷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佈政令的重要場所。廣場靠北部東端為長安左門,西端為長安右門,御路南端為大明門,北端為承天門。廣場的東西兩側建有通脊聯簷的廊坊各110間,民國時期被拆除。

【吃冰棍兒】相信很多70後、80後都吃過冰棍的經歷。事實上,冰棍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果筆者沒有記錯,當時冰棍價格5分到1毛,種類很少,但是用料十足。在火車站、公園、街道邊等,賣冰棍的小攤位屢見不鮮。

【擴建中的天安門廣場】1958年,為迎接新中國即將成立10週年,天安門廣場開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建改造。當時對天安門廣場擴建的總體方案是這樣的,“保留正陽門和箭樓,拆除中華門,其東西兩側分列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其形制、體量和高度,既取決於建築物本身的需要,也要與廣場的整體性,乃至舊有的古建築相協調;廣場面積初步定為40公項,略呈長方形。”


【生活在衚衕里人們】“衚衕”是北京標誌之一。衚衕又稱里弄、巷弄。“衚衕”是蒙語“水井”的漢字解釋,史書記載,早在遼金時“胡洞”這個說法已經在北方廣為流行,到了清朝時正式定名為“衚衕”。在北京城眾多衚衕中,“史家衚衕”很特殊,自從它誕生千年以來就一直沒有改過名字,同時無數名流政要都在這條衚衕裡住過,使它有著“一條衚衕,半個中國”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