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板塊漲幅3.83%居前 疫情帶來短期壓力、不改長期價值

2月4日,A股低開後翻紅,滬指收漲1.34%。在領漲的板塊中,保險板塊上漲3.83%,僅次於半導體、醫療保健、家用電器,排在板塊漲幅第四位上。

保險股中,領漲的是兩家純壽險類的公司。新華保險上漲5.09%漲幅居首,中國人壽其次,漲幅4.73%。此外,中國平安上漲3.50%,中國人保和中國太保漲幅接近,都在2.9%左右。

前一日,A股一次性補跌,大盤下挫,保險板塊也有較大跌幅。

對於保險板塊的價值,近日多份研報分析,此次疫情給保險板塊帶來一定短期影響,或主要集中在一二季度,從中長期看,行業有望快速恢復增長,不改中長線推薦邏輯。

方正證券非銀團隊近日發佈深度報告,提出“疫情下的險業觀:短期壓力為實,價值窪地為真”的觀點。

首先從賠付看,與非典時期相比,本次疫病死亡率2.2%低於非典的6.6%,同時發現時間早、防護到位,因此由重疾、傳統壽險所引發的賠付比例與2003年非典相比更易控制。又因醫療險投保率提升、疫病賠付頻次高,但多由醫保承擔,因此實際賠付程度整體可控。回顧由非典造成的保險賠付,僅佔當年人身險賠付支出的0.01%。

從保費看,短期供需兩端或因疫情短期承壓,但當前保費結構的改善將減輕壓力。主要是疫情的爆發將對個險渠道銷售造成壓力;潛在投保人或對投保時點延期,代理人拜訪客戶難度加大。同時,對短期收入減少的顧慮或將降低對儲蓄險的購買需求。不過,低件均醫療險等保障產品需求將提升,助力營銷員維持一定程度的舉績,維持住營銷員團隊的穩定性。另外,由疫情反思引發的健康險需求又將提升險企保障險佔比、進而提高NBVM,一定程度上對沖新單量級的縮減。在非典爆發的2003年,行業健康險保費增速達到98%,成為拉動人身險總保費增長的最強驅動力。

該研報認為,疫情帶來的短期壓力為實,但形成的長期價值窪地為真:保險股具有消費和週期的雙重屬性,均說明了黑天鵝事件導致的短期下跌將形成價值窪地。

從消費角度看,險企內含價值(EV)是現有資產的價值與現有保單未來所有可分配利潤之和,並不會受短期的賬面價值波動或即期新單縮減影響。相反,由於保險市場空間尚處於消費藍海,市場空間與潛力巨大,新單、尤其是高價值率的保障型新單仍將保持增長,不斷增厚EV。即便在悲觀假設險企未來長期投資收益率下滑50bp、新單不增長的情況下,EV增速也能保持在11%-15%,即悲觀估值為1.1-1.5倍PEV。

從週期角度看,經歷了2018年的監管收緊、2019年的改革調整後,當前的保險行業已觸底向上、逐漸修復。當前的險業正處於由量驅動向由質驅動、由理財型向保障型轉變的改革窗口,疫情黑天鵝帶來的短期缺口或暫時拖累修復速度,並不影響週期向上的方向。相反,疫情催化的保險保障意識或將加速後期改革進程,幫助NBV增長提速。當前行業對應2020年估值僅在0.7-1.1倍,處於歷史低位。若此次疫情事件造成短期波動,估值下探至歷史底部,則將形成價值窪地。

國泰君安非銀團隊也認為,新型肺炎疫情對保險板塊短期有一定負面影響,但是中長期看,行業有望快速恢復增長,不改中長線推薦邏輯。新型肺炎疫情短期或影響開門紅新單銷售及人力增長,但整體賠付壓力有限。中長期來看疫情有望激發全民保險意識,預計將推動健康險行業迅速發展。受制於疫情期間居民普遍減少外出活動、代理人降低活動量等因素影響,短期內對開門紅展業計劃造成負面影響;疫情發生的保單賠付主要為醫療險,重疾險涉及的賠付相對較少,總體上面臨的醫療費用賠付支出壓力有限。中長期來看,疫情蔓延提高了居民對疾病的自我防範意識和對健康風險的保障意識,有助於激發健康險的配置需求。

天風證券非銀團隊研報也在覆盤2003年“非典”後提出,此次疫情期將短期衝擊保單銷售和增員,但疫情結束後需求有望在下半年迅速增長,且中長期利好健康險銷售(醫療事件歷來會促進人身險銷售),另外事件對於保險公司賠付支出的影響很小。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