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女,你別回家了”我通過媽媽的好友申請,62歲的她學會了視頻

第一次,我春節沒有回家過年。

每年的大年初二,都是我們帶孩子回孃家團聚的日子,今天一早收到一個好友申請,空白頭像很有神秘感。

“閨女,你別回家了”我通過媽媽的好友申請,62歲的她學會了視頻

通過後不一會,一個視頻接進來,是母親。她笑著對我說:“閨女,你可不要回來,帶著孩子在家哪兒也別去。”

我笑著笑著鼻子酸了,母親今年62歲,很多次教她學視頻聊天都被拒絕,說看見摸不著,還不如多回家看看她。

可這一次,沒有人跟她是說,她卻主動讓弟弟教會了她,只為勸女兒不要回家看她,以前總覺得,母親思想古板,但現在才發現,母親才是那個最在乎你的人。

有一種愛,叫媽媽的關懷,可能你當時不理解,可隨著歲月的流逝,你終會明白,她的言行背後表達的都是最質樸的愛。

“閨女,你別回家了”我通過媽媽的好友申請,62歲的她學會了視頻

在家刷了一遍《囧媽》,故事情節很簡單,兒子伊萬跟母親在火車上相處的六天六夜,笑點很多,比如媽媽給兒子拿大白兔奶糖吃,給兒子嘴裡塞小西紅柿,催促兒子趕緊要個孩子……

可還是被感動了,在伊萬媽媽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母親的影子。

首先是伊萬媽媽喜歡給他發60秒的語音方陣,我母親也喜歡,在上班的時候,辦公室裡很不適合外放語音,需要把語音轉化為文字才能看。

很多時候我都不會點開,不是不想看,而是知道也不會有什麼大事,大多是生活中的嘮叨。

然而有一次還是錯過了,那次是父親騎電動車摔倒進了醫院,母親不會打字,就一條接一條語音地給我發,整整一個屏幕都是60秒的語音方陣。

我那天還在趕著做文案,根本沒有時間看,等下班回聽時,父親已經從手術室裡出來了,那是我第一次後悔錯過母親的語音。

“閨女,你別回家了”我通過媽媽的好友申請,62歲的她學會了視頻

其次是伊萬媽媽喜歡往他嘴裡塞食物,小西紅柿、雞蛋一個接一個地往他嘴裡填,伊萬一生氣,悄悄地把整盒的小西紅柿都扔到火車窗外。

這樣的事我也做過,有次過年回家,母親把家裡的好吃的都往我箱子裡塞,火腿腸、蛋糕、牛肉乾……箱子很快塞滿。

母親就找來一個編織袋,將臘腸、紅棗、大米、紅豆等裝了一大袋,讓我帶走,我怎麼會要?又沉又累贅,在我離開時,全部拿了出來,母親在一旁攔都攔不住。

看到伊萬母親找不到小西紅柿的失落時,我突然明白了母親的心,那是對兒女的關心和照顧,更是自己作為母親價值感的體現。

可很多兒女並不理解,反而將母親的關懷,理解為母親的自以為是,這何嘗不是兒女與母親愛的兩條平行線呢?

“閨女,你別回家了”我通過媽媽的好友申請,62歲的她學會了視頻

還有伊萬母親的沒有安全感,她懷疑同車廂的女子是“小偷”,理由是自己的錢包丟了,伊萬嘲諷她見誰都不相信,就連家裡的小保姆都懷疑。

伊萬母親說:“小保姆已經被辭退了,因為她總是在我輸大門密碼時在身後站著。”

“你輸密碼,她不在你身後站著還能站哪兒?”伊萬氣得跟他大叫。

因為思維觀念的不同,很多孩子都表示跟父母之間有代溝,小的時候,母親總是嘮叨著讓孩子穿秋褲,而孩子總是對著幹,覺得根本沒有必要穿。

可長大了,孩子卻發現,跟父母溝通依然很難。

“閨女,你別回家了”我通過媽媽的好友申請,62歲的她學會了視頻

前幾天,知乎上有人問:“怎樣說服父母帶上口罩?”

有一個視頻讓人淚目,視頻裡的女兒坐在車後面,想讓開出租車的父親帶上口罩,可父親根本就不聽,他還抱怨女兒說:

“你看看大街上有多少人戴口罩,我每天接觸了很多有文化人,他們不比你聰明?大過年的帶什麼口罩?”

無論女兒怎樣說,父親都堅決反對,那執拗的神情,跟我們年幼時的叛逆是多麼相似呀。

我終於明白,所謂的倔強,只是思維模式不同產生的見解不一樣,彼此都想用自己的觀念來影響對方,從而產生的重重矛盾。

“閨女,你別回家了”我通過媽媽的好友申請,62歲的她學會了視頻

就如伊萬和母親,不管母親怎麼說,伊萬都不理解,他一心想要做的事,就是逃離母親,為此不惜跟陌生女孩去餐廳喝酒,將自己喝得大醉,將母親氣得肝疼。

然而,真正的獨立是放手,只有彼此相互信任和理解,才能獲得相對應的獨立空間。

心理學上有個“南風效應”也叫“溫暖法則”,它告訴我們:溫暖的力量勝於嚴寒。在與家人的相處中,採用“管束”“控制”之類“北風”方式是不可取的。相反,多一點共情和理解之類的溫暖,彼此之間反而能敞開心扉。

在跟伊萬大吵一架後,伊萬的母親傷心離開火車,也終於跟兒子吐露自己的心聲,自己一直想要控制他,其實是自己內心缺乏安全感,在婚姻生活中,因為文化和思維觀念的不同,她和伊萬父親過得並不幸福。

“閨女,你別回家了”我通過媽媽的好友申請,62歲的她學會了視頻

她想要改變兒子,其實是想彌補自己缺失的情感,想要把兒子變成自己理想的樣子,可最後才發現,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活好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於是,伊萬母親不再要求兒子趕緊生孩子,覺得有沒有孩子都挺好,只要兒子過得幸福就行,而伊萬在母親的影響下,也終於接受了自己婚變的事實,主動與妻子和解。

在影片的最後,伊萬的母親站在舞臺上高歌一曲,自信和魅力讓她成為舞臺最閃亮的明星,伊萬哭了,那是母親和孩子各自回到自己人生軌跡的快樂。

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在父母的心裡,只要孩子過得好,自己再辛苦也願意,就像我媽媽,為了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可以把思念埋進心裡,拒絕讓我們回家過年,其實哪裡是不想念,而是因為太在乎。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祝願天下的父母都健康長壽,天天快樂,等回家時,請擁抱一下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