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宅在家裡的12天,我明白了人生真正應該追求的是什麼


疫情期間,宅在家裡的12天,我明白了人生真正應該追求的是什麼

很久以前,當我還在四大事務所的時候,每日加班至凌晨,高壓疲憊的工作讓休息成為自己最大的奢求。

那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關閉手機,名正言順的,誰的電話微信一概不回,安靜地在家睡覺,醒來享受美食,讀喜歡的書,看一直沒空看的電影。

甚至有段時間,我開始尋求可以在家辦公的方法和職業,一度堅信這樣的狀態能夠給自己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而不是整日消耗在溝通效率低下的職場,做著沒那麼熱忱的工作,惶惶不可終日。

自從疫情從武漢擴散到全國乃至全球以來,各省市紛紛啟動了一級響應,國務院也發文要求企業延長假期,於是我的休假從1月22號開始到2月9號,整整持續19天。


疫情期間,宅在家裡的12天,我明白了人生真正應該追求的是什麼

結果這才到2號,我已經在家待不住了,書好像也不太想看,電影也不覺得有什麼好看,每天早上六點就醒了……

這12天完全宅在家裡之後,內心有一股強烈的想要衝破當前狀態的衝動,居然開始想要上班了,這種狀態讓我有點匪夷所思,畢竟之前一直想要宅家裡休息的人是我,現在為啥破天荒想要去工作?

朋友圈裡剛開始還有人調侃“終於到了躺著都能為國家做貢獻的時候了”,到現在變成了“宅在家裡的101種打開方式”,當每日的任務就是玩的時候,玩這件事似乎也沒有那麼有吸引力了。


疫情期間,宅在家裡的12天,我明白了人生真正應該追求的是什麼

這讓我想起來,之前火遍全網的“財富自由”這個詞彙,所追求的狀態不就是當下每個人的狀態嗎?不用擔心金錢(法定假日,企業給發薪),可以自由地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除了出門),每日只需要吃喝玩樂……

剛開始,這樣的狀態確實會讓人覺得很爽,可時間久了,內心就會覺得有一些缺失感,隱隱覺得有點不對勁。

其實,這種感覺是正常的。

馬克思曾說過: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是勞動。

人是尋求意義感和成就感的生物,我們需要對生活擁有掌控感,所以人才會對各種離奇事件給出看似“合理”的解釋,以便重獲掌控人生的力量感;我們需要在勞動過程中發現問題、經歷困難,然後從中獲得解決難題的智慧,增長見識,獲得個人成長,並在過程中與他人結成緊密的戰友關係,給我們的心靈成長帶來愛的滋養和慰藉。


疫情期間,宅在家裡的12天,我明白了人生真正應該追求的是什麼

很多人期盼的“財富自由”其實是一種幻想能夠逃避眼下所有問題的託詞,與其說是一種夢想,倒不如說是人類好吃懶做的人性弱點在發作罷了。

經歷過這一段期間的隔離之後,我才真正發現,“財富自由”並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自由,只消耗不創造的人生是無聊的、毫無意義的、不值得過的人生,它甚至會讓你喪失對生活的熱情,損害你的心理健康,甚至是身體健康。

這也許就是美國鉅富老洛克菲勒在教育自己家族孩子時,讓孩子付出勞動換取生活費的良苦用心吧——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勞動的價值及重要意義,這也讓洛克菲勒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直至今日,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覷。

人生的意義在於勞動,並從中獲得完備自身的力量,意識到這一點,你將在職場中碾壓大多數人,收穫超越大多數人的見識,甚至財富。

疫情期間,宅在家裡的12天,我明白了人生真正應該追求的是什麼

【紀年的任意門】文章均為原創,作者系頭條號簽約作者,熱愛閱讀,專注於將最有價值的知識和觀點傳播給更多的人。關注我,持續進化,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