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譁與騷動》:無論怎樣的絕境下,懷著正直的心才是生存之道

1949年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頒獎詞這樣寫道:“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正如頒獎詞所言,《喧譁與騷動》中的文學繪色與意識流的寫作形式創造性的刷新了當代的文學史。可對於福克納而言,諾貝爾獎於他而言並不重要,以至於他在得知自己獲獎的時候拒絕了這次象徵著致高榮耀的獎項。好在有身邊人不斷的勸說下,福克納才勉為其難的租了一套禮服去參加了頒獎,更令人唏噓的是,領獎當天福克納不但一身酒氣上臺演講,並在第二天差點將獎牌丟失。

在大多數人眼中,這部被譽為意識流乃至現代派小說的巔峰之作至今仍是眾多作家所垂涎的文學作品。《喧譁與騷動》體現的文學藝術以及創新的文學形式讓眾多偉大作家都為之感嘆,如將福克納視為自己師傅的餘華。然而這部經典的長篇之作中的故事情節、人物色彩卻鮮有人知。在這個視諾貝爾獎為“草芥”的偉大作者身上,他所想通過這部小說表達的僅僅是寫作手法以及藝術特色?或許從他的經歷、行為處事、小說的創作背景以及小說中的人物情節,便可額外湊成一張完整且極富人性情感的美好、苦難、困厄的拼圖。

《喧譁與騷動》講述的是南方地主康普生一家逐漸走向衰敗的家族悲劇故事。康普生一家共有四個兒女以及一個黑人奴隸傭人,即大兒子昆丁、二女兒凱蒂、三兒子傑森、老四班吉以及傭人迪爾西。縱觀整部小說,他們所代表的有著一個時代甚至是幾個時代下的人性特點,有著封建、墮落、自私、世俗、功利,又有著善良、仁慈、無私以及高尚。

初讀小說,給人一種昏昏欲睡甚至是無法進行下去的感受,但如果是懷著欣賞寫作藝術在先,品讀故事在後,那麼這本小說可以說是讓人慾罷不能。

《喧譁與騷動》:無論怎樣的絕境下,懷著正直的心才是生存之道


01、時代苦難造就的時代悲劇——小說背景

美國南方,它不僅僅只是一個方位,在美國取得獨立之後,美國有且只有一次境內的內戰,那便是20世紀60年代的南北戰爭。引發南北戰爭的根本因素便是由於南北兩方從始至終都奉行著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北方資本主義發達,工業迅速發展成型並領先世界,而南方則奉行農業種植和黑人奴隸制,在南方的土地上有著數百萬的黑人奴隸,隨著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的矛盾不斷抨擊下,南北戰爭也由此引爆。

《喧譁與騷動》:無論怎樣的絕境下,懷著正直的心才是生存之道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無疑是以南方的失敗而告終,而“南方情節”也成了戰爭的產物。在南北戰爭之前,南方是貴族嚮往的地方,那裡寧靜、祥和,相比於喧囂的城市,南方是貴族的首選玩樂和生活之地。但南北戰爭摧毀了一切,那些曾經依靠販賣黑奴、收購種植園發家致富的名門望族淪為破落戶。

相反,北方的資本主義者卻稱亂成為了社會中的主角,由此南方被賦予了孤獨懷舊與怪誕夢魘的雙重特點。而另一方面,南方人緬懷的昔日時光和田園牧歌,那裡美麗富饒充滿浪漫的情懷,這種建立在奴隸制度上的田園牧歌混雜著難以洗刷的血腥和罪孽,在宛如天堂的回憶中滿是對道德的內疚和歷史對人性的鞭策。

《喧譁與騷動》:無論怎樣的絕境下,懷著正直的心才是生存之道


02、複雜的時代、人性、慾望環繞在每一個傳統的人身上,無法解脫

小說的開頭便是以小兒子班吉開場,33歲的他智力停留在了3歲。他只能用自己的哭笑表達自己的心情,而小說中班吉的人設實則是一面“人性道德鏡子”,由於他不受任何虛偽、世俗的影響,由於他只能索取無法給予,由於他是白痴,不能開口講話,人們認為他什麼都不懂,所以人們在班吉面前是不需要偽裝的,人性的醜惡、美好都將通過班吉一絲不掛的浮現出來。

康普生太太是個自視甚高的人,由於她出身高貴,在嫁給家道中落的康普生後讓她倍感委屈,而實際上康普生太太的家族也早已沒落,她無法跨越是對自己從高貴轉為普通的巨大轉變,她竭盡全力維護自己的形象,甚至因為自己的親生兒子是個白痴便將其拋在一邊,不管班吉的死活。

一家之主康普生則是個虛無主義者,性格軟弱,一事無成,祖上留下家產殆盡後,他又給自己的子女灌輸虛無主義精神,將現實生活的認作是毫無意義的存在。而就是這樣一個缺乏正確精神引導的家庭導師,也使得家庭中的孩子們之後的價值觀未能確立,每個子女都經歷著各自的悲劇。

大兒子昆丁是個執著且傳統的人,作為家中長子的他擔負起了巨大的責任,家族的衰敗讓他在痛苦中艱難的維護榮耀,他考進哈佛大學卻擺脫不了對家族曾經榮譽的痴迷。久而久之,昆丁的形象也漸漸浮出水面,那個曾經被當作是家中唯一希望的優秀長子也只是個被家族寄予厚望和期待捆綁的“可憐人”,當自己的妹妹凱蒂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成為一個標準淑女和做個有教養的淑女時,當自己所視死維護的家族榮譽被所謂的傳統“女性失貞”毀滅時,他所堅守的理智也瞬間崩潰,最後選擇了自殺解脫。

三兒子傑生是一個被家族從小無視的存在,睡覺被孤立、家中變賣田地供大哥讀大學和為凱蒂結婚卻從不曾給予傑生任何溫暖。這導致了長大後的傑生長大之後成為了一個自私自利、道德淪喪的存在。不斷報復家中的每一位與自己有著血緣關係的成員。

凱蒂在小說中通過班吉這面“鏡子”的折射可以看出從小便是個純潔、善良充滿正義的女孩,然而青春期渴愛情的她,卻也被束縛在了家族榮譽之上。

純真的愛情被摧毀,家庭的名聲和所有人期待她保持的聖女形象無時無刻不在督促她負起那無謂的責任,而太多的責任最終也導致了她不負責任。於是她與人私會,懷下孩子,家族為掩蓋這種恥辱,匆匆為她找尋結婚對象試圖維護家族名聲,可最終的結果是東窗事發,凱蒂被無情拋棄,家中的每個人對她失望透頂。最後凱蒂留下自己的私生女(也叫昆丁)獨自出走並淪入風塵,而自己的女兒也因為家族的影響也走上了與她一樣的風塵道路。

《喧譁與騷動》:無論怎樣的絕境下,懷著正直的心才是生存之道


03、引人深思的時代主題

事實上,康普生一家三代人的悲劇都是迭代產生的。在我看來這部偉大且難懂的作品中的每個角色形象都可做為一個主題去探索思考。

(1)家庭關愛的缺失導致子女無法獲得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作為兄弟姐妹的他們不僅沒有養成團結互助的精神,反而導致了每個子女都在痛苦中成長最後釀成悲劇,如康普生夫婦的。

(2)傳統對女性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南方的傳統對女性的摧殘是毀滅性的,無論是康普生太太虛榮的自命不凡,還是對凱蒂的束縛導致凱蒂最終的失貞和淪落,都深層體現美國南方社會的混亂與墮落。而福克納所向世人展現的,卻不僅僅是對美國南方對女性”失落的天真”傳統主題,甚至在當下,世界各地依稀有著類似的傳統情懷。

(3)加繆曾經說過:“福克納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永遠鮮活的主題:盲人在他的命運與他的責任之間跌跌撞撞朝前走,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悲劇主題”。

而這一主題的鮮活代表便是自殺的昆丁,步履維艱的他,固執的懷著南方人的眷戀之情和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苦苦追索那些早已煙消雲散的家族榮耀、封建且傷人的純潔淑女觀和含情脈脈的家族關係,然而殊不知,他所竭力追求卻是他畫地為牢,固步自封。他註定是失敗的人,註定要承受厄運的侵蝕。集希望、榮譽、傳統、矛盾一體的他是作家對現代的感受,更是給後世留有更多反面與正面間思考獲取價值標準的空間。

(4)人性的真實往往體現在對無知的人身上,這是福克納通過班吉所表現另一人性良心上的種種問題。這是一個長盛不衰且無法得到根治的主題,令人動容的真實人性,是照亮良知的有效方式。

《喧譁與騷動》:無論怎樣的絕境下,懷著正直的心才是生存之道


04、當負面影響充斥著時代下每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時,做個溫暖善良的人卻可不受任何影響

小說中身份最為低下的傭人迪爾西婆婆是一股清流,迪爾西作為當時的黑奴傭人並沒有因為南北戰爭而立即得到解放。即使康普生家族沒落,她依舊盡職盡責履行著自己本沒有義務去承擔的責任,她待痴呆的班吉如親生兒子,三十三年如一日,為班吉彌補上了她從小缺失的關愛,即便班吉無法感知。她敢於直面邪惡,直斥傑生的無情。當將視角完全轉向迪爾西的時候,彷彿小說中每個人也會被迪爾西的美好人格同化,她代表著勇敢、豪爽、溫厚、誠實,更代表著未來。

在感受過迪爾西的人格魅力後,不禁會發現,即使康普生家中的孩子看似都有著人格上的缺陷,但他們的潛意識中都藏著善意,就連最為邪惡的傑生實際上卻也是家族中最後的支柱,家中最有希望重振家業的大哥自殺、姐姐出走、弟弟是個生活不能自理的白痴以及整日在床上的母親,這些都是傑生所需要照顧的。

無奈最後的傑生無法抗住命運帶來的衝擊,作為家族中最後的主人,他選擇瞭解放家族,辭退迪爾西、將弟弟送進瘋人院、到母親死後傑生依然未娶,孤獨終老。

莫言曾經說過《喧譁與騷動》是“難啃”的。確實,這部集世間冷暖於一體的偉大小說,難懂卻在每一次反覆閱讀之下都能夠讓人有新的感知,它充滿悲劇色彩,將醜惡的人性不斷揭示,又用溫情滋潤每一個讀者以及時代下存有困擾的人們。

迴歸情感主線,無論是哪個時代,無論怎樣的苦難,無論是人格上遭遇怎樣的缺陷困擾,小說中的迪爾西給了我們最好的借鑑,身份卑微並不代表人格卑微,慾望和榮譽只是虛無,內心的自我充實、正直無私、仁慈高尚才是一個人在任何苦難困厄下游刃有餘在亂世生存下去活出自我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