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人物:17年前被保護的孩子衝上戰“疫”一線

大小新聞客戶端2月3日訊(YMG全媒體·大小新聞記者 龐磊 通訊員 王碩琰)2003年非典時,“80後”“90後”是被保護的一代。2020年,當新的疫情來臨,17年前那些被保護的“孩子們”一夜間長大。

如今的他們,是隔壁老王家有出息的兒子,是親戚家總是拿來教育自家孩子的榜樣,是父母眼中長大成人但又放心不下的牽掛,是丈夫心中柔弱但又堅強的妻子……

80後退役軍人——

“我們快一點同事們就能早一點吃到飯。”

战“疫”·人物:17年前被保护的孩子冲上战“疫”一线

祝曉林搬運物資

大年初二開始,牟平區武寧街道機關幹部全員出動,自早八點半至晚五點,在各自所包村莊執勤點嚴格值守。武寧街道黨政辦的兩名80後退役軍人祝曉林、曲維承擔起了物資收發、後勤保障的任務。

每天早晨清點確認物資數量,中午為28個村級勸返站點工作人員派送午餐,下午沿線巡邏,隨時接受緊急物資調配。因為各村封路,村與村之間的小路被切斷,行車路線極其複雜,28個村的物資和午飯派送足足需要兩個多小時的車程。為了讓最後一個村的同事能早一點拿到午飯,祝曉林和曲維承把“快一點再快一點”“我不用休息,一線值守的同事們能早點吃上飯比什麼都好”掛在嘴邊。

“我們忙活點沒關係,為一線的同事們做好後勤保障工作,讓大家打起精神,打贏這場防控戰才是最重要的。”皮卡車在村莊裡穿行,承載的是“80”後那份不懼風險、迎難而上的決心。

90後準媽媽——

“我沒事,你們放心。”

战“疫”·人物:17年前被保护的孩子冲上战“疫”一线

王海雙

武寧街道張家村包村幹部王海雙是一名懷孕四個月的90後準媽媽。大年初二早上八點,全體機關幹部回崗後,領導考慮到她的實際情況,讓她在辦公室待命。誰曾想,她領取防疫物資後,偷偷進村協助開展防疫工作。在村口設立的勸返點處,她耐心勸阻外來人員、對入村人員嚴格進行登記及體溫測量。手機鈴聲一遍遍響起,電話裡傳來:“海雙,別下村了,你快回單位!”她卻一直在說“我沒事,我在村裡再多待會兒,你們放心。”

後來,經村民和街道領導的多次勸說,王海雙才從防疫一線撤下來。面對疫情,處處皆是戰場。回到單位後的她主動在黨政辦公室幫忙,開展疫情摸排情況的統計、彙總、上報工作。略顯笨拙的身體在電腦與打印機間穿梭,一個又一個數據被整理上報,一條又一條的信息被及時傳達。黨政辦公室裡又時常響起:“海雙,別忙活了,快坐著歇歇!”“先別整了,先吃飯吧海雙。”“海雙,你真是幫了我們大忙了!”她總是笑笑“我沒事,我先弄完這個表格,你們放心。”

90後一線黨員——

“我開始執勤了,你注意安全。”

武寧街道包村幹部左一惠獨自包侯家疃村,她和愛人幾乎同時接到返崗通知,小兩口初一一早從老家招遠趕回牟平。

左一惠的愛人在萊山區工作,被安排在高速路口執勤,負責對外地來煙車輛進行勸返,對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左一惠在牟平區侯家疃村卡口執勤點值守,負責對來往進出村的車輛、人員進行詳細的核查和體溫登記。疫情來臨,本該團聚的日子,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堅守,兩人互相支持、鼓舞著對方。“我開始執勤了,你注意安全。”“嗯,你也注意戴好口罩。”簡短的互相問候和鼓勵成了他們微信聯繫的主要內容。

“疫情這麼嚴重,我們理應衝在第一線,我倆以後團聚的機會多著呢。”樸素的話語、樸素的情懷,年輕的小夫妻在不同的崗位上共同守護著百姓的安全。

黨員突擊小隊——

“我是青年黨員,我先上。”

战“疫”·人物:17年前被保护的孩子冲上战“疫”一线

黨員突擊小隊

武寧街道轄區內老舊小區共有十三個,普遍存在開放分散、外來人員多、沒有物業管理等問題。接到全面摸排來煙人員和本地人員離煙情況通知後,街道十名80後、90後年輕黨員幹部自發組成黨員突擊小隊,主動向機關黨支部申請到轄區內“三不管”的老舊小區逐戶開展摸排工作。

每天走訪一片兒又一片兒,走訪一棟樓又一棟樓,走訪一戶又一戶,最終將老舊小區內的來煙人員等情況摸準、摸實,保證了街道防疫工作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你們在一線工作辛苦了,要保護好自己啊!”摸排回來,本以為居民會非常不配合,沒想到大家都積極主動地配合工作。一句句關切的消弭了多日勞累,對於他們而言,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就是前行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