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3點,再也不怕印度人的“5 minutes”

如果說長期駐紮在印度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那麼學會如何和印度人打交道就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最近兩個月,我經歷了很多事情,也看到一些發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事情,所以在這裡做一個總結,希望這些因經歷產生的感悟能幫助在印打拼的朋友們。

上帝說:“印度人不歸我管。”


我想是不是正是因為上帝管不了印度人,所以印度人信神;是不是神也覺得印度人太難管了,所以在印度有超過3300萬個神?


印度人不按套路出牌,有的時候好說歹說,印當你的面答應得很好,可是你一走印度人該怎麼來還是怎麼來,完全忘記自己是怎麼答應你的。


印度人到底多不按套路出牌呢?請聽我細細道來。

做到這3點,再也不怕印度人的“5 minutes”


在公司裡,印度人來應聘的時候,一般都會表現得很老實。


但俗話說得好:“時間是照妖鏡”,時間一長這些印度人原形畢露。


因為他們的習性問題而產生的影響公司的問題一個接一個暴露,如果你不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正面影響他們,就只能被他們的壞習慣拖著走,最後筋疲力盡,心力交瘁。


如何對待印度員工?


我的建議是制定清楚遊戲規則,賞罰分明,而且不能對印度員工太好,否則印度員工會覺得什麼都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最後誤了正事兒。


就拿我們公司的廚師尤金舉例吧,他是拉賈斯坦邦人,我去過拉賈斯坦邦很多次,曾經在Kota的時候,我在一家飯店問一個服務員他一個月能拿多少薪水,他說7000盧比(約合700人民幣),那我就估摸著在拉賈斯坦邦廚師大概一個月也就12000盧比(約合1200人民幣),可能高一點的有15000盧比(約合1500人民幣)。


尤金在我們公司負責做飯和洗碗,偶爾打掃一下我們住的地方,一個月我們給他20000盧比(約合2000人民幣)。


他是一個很溫和的人,教他做中國料理他也能學會,而且做得還不錯,可是做了20來天他跑過來跟我說:“Madam, I want to go home.”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在拉賈斯坦邦他就是個廚師,只負責煮菜,買菜、洗菜、切菜都不是他的工作,更別提洗碗和打掃住處了。


他說他是個廚師,不是個幫傭。


我有點詫異地看著他,我問他:“不是每次我都跟你說冰箱裡的菜你想煮啥給自己吃都可以煮給自己吃麼,要洗的碗也不多,打掃房間也不是天天都打掃,這樣就難受啦?”


他搖搖頭說:“No, I don’t feel good by doing these. I am a cook, not a servant.”


而事實上我們也沒有把他當幫傭,說話也都客客氣氣的,而且這些要做的事情都是入職的時候講好的,他也答應了。


可是實際操作起來他的心裡就不舒服,他覺得哪怕給他高於拉賈斯坦邦的薪水,他也不能接受他要做一些在他看來是幫傭的事情。


我說那你和大Boss說唄,他說好,然後他就真的去找大Boss說自己要離職的事情,而且是立刻馬上。


大Boss問他能不能再嘗試看看再做2周,他說一天都不行,最後說了半天他想了想說:“OK, I will do one more day.”他會再做一天,然後立刻馬上回拉賈斯坦邦。


再舉個我們公司司機的例子,司機叫尤拉,21歲,面試的時候老老實實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這個司機簡直是瘋狂,一點都不受管控,每次踩油門都非常用力,從來不暈車的我,坐上他開的車竟然吐了。


每次我跟他說開80km/h,他每次都點頭,然後還是按照自己的習慣開,而且只要一坐上車,他就放自己的古吉拉地歌曲,十分聒噪。


每次我們嘗試換歌,他就說他開車需要聽他喜歡的音樂,要不然他就不開了。


我心裡想:這是什麼邏輯...


當實際情況和印度員工的意願相左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情,所以我覺得千萬不能對印度員工太好,大部分印度員工都不懂感恩,對他們好是希望他們做得更好,可惜他們不會認為這是你對他們好,而是他們的神賜予他們的。


做到這3點,再也不怕印度人的“5 minutes”


下面我們來聊一聊讓人又愛又恨的一群人——供應商。


沒他們不行,可很多供應商仗著自己在這個城市實力還不錯,而你又不能找到比他們更好的供應商把交期一拖再拖。


所以對付供應商我的建議是把交期具體化,明確告訴他們這個東西應該幾月幾號交,而不是幾天後,因為幾天過後還有另一個幾天後,另一個幾天過後還有千千萬萬個幾天後。


不僅如此,還要找人去盯他們,最好經理級的人去盯,你東西沒來我沒辦法開工,所以我要盯著你,看你是怎麼做的,到底什麼時候能給我貨。


在印度用這樣的方法很多供應商會受不了,然後加班加點地去完成,但是他們的心裡同樣會“feel bad”,這個時候就要給他們“糖”了。


要跟他們說:“你們真厲害,比XX快,以後我的貨都給你做,我還會把你們介紹給其他的朋友。”


或者隔段時間請他們吃個飯。這樣你才能在該拿到貨的時候拿到貨,並且和供應商的關係能融洽。


如果遇到不吃軟的供應商,那麼必須要跟他硬碰硬,首先肯定不能付全款,哪怕保留20%也是要有必要的,事先跟他講好交期(明確到幾月幾號),然後跟他說好必須那時候交,如果要延期,那麼每延期一天就罰1000盧比(約合人民幣100元),到時候從剩下的20%扣除。像這樣把壓力給到供應商,他們才會知道按時交貨的重要性。


還有一個招數也可以催交期,提醒對方名譽的重要性,印度人很在乎名譽,信用他們是不在乎的,但是他們在乎成為行業翹楚,在印度做生意的人喜歡提到一個行業,自己的公司是首先被想到的。


所以,我們可以時不時地提醒印度供應商:“你看,你們公司這麼大,實力這麼強,小小的幾個產品竟然不能按時送達,傳出去你的reputation可能會受到影響噢。”


這樣,很多供應商就會仔細考慮你說的話,即便不能按時交貨,也會盡可能少延遲。

做到這3點,再也不怕印度人的“5 minutes”


我們再來聊一聊砍價,想要在印度不被人魚肉得很慘,那砍價就是一個十分必須的技能,有的時候同行不一定非要是競爭對手,成為友商,雙方的收穫或許會更多。


比如一個供應商,他同時供應5家同行業的公司,如果和友商搞好關係,那麼供應商讓利是十分有可能的。


我就親眼見到兩個同行公司的經理一起去供應商那裡議價,經理A和經理B雖然在不同的公司工作,但他們私下關係也十分好,經理A把一個產品談到了接近地板價的位置,經理B就對供應商說,也以這個價格給我做這個產品吧。


印度朋友告訴我說,在一個行業裡,大家是競爭對手,但對付供應商其實可以聯手出招,這個大家都能降低成本,形成一個良性競爭循環。


最後一點,我想說的是,在印度時間真的挺不值錢的,最常聽到供應商和印度員工說的一句話就是wait for 5 mins。


但這個“5 mins”到底有多長,連印度人也沒辦法給個準信,半小時到1小時,這是非常快的了,等個2天,一週,甚至更長都是十分常見的。


所以啊,在印度,能自己解決的事情就自己解決,不要讓印度人去解決。


俗話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還是自己可靠,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正解。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在印度,時間是最不可控的因素,印度人真的不尊重時間,但是,想辦法讓印度人按照我們的步驟來,才能真正地找準方向出力,不然來印度啥都不懂是很有可能要交學費的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