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貝投資投委會主席胡建平:不要基於恐慌賣股票

下跌分兩種,一種是不會漲回來的下跌,一種是還會漲回來的下跌。新冠病毒肺炎對市場的衝擊是第二種。

相對於2003年的“非典”,除了病毒本身的特點以外,本次疫情還有幾個變量:一是有了微信等交流手段,極大促進了信息透明,但也帶來了很多謠言或未經證實半真半假移花接木的信息,增加了恐慌;二是現在的防控體系比2003年要進步很多。我們對於抗擊疫情背後的支撐中國製造能力比較有信心;三是這一次經濟活動有點類似急剎車,影響面較廣。

最終戰勝病毒只是時間的問題,實際上,結果是確定的。短期我們可以通過很多經濟政策緩解這一段時間的衝擊,減輕企業的壓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確實會有一些企業現金流出現問題,但不是企業出問題,這需要一些針對性的措施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如果一個事情的結果是確定的,那麼為什麼還要恐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結果一定是我們勝利,這一點似乎沒有太多的疑問。大家預測的區別在於一個月兩個月還是一兩個季度結束。任何投資人在假設公司價值時的DCF模型中都會假設20年甚至於更長時間的現金流,現在就只是幾個月的現金流出現了一些變化(排除那些因為現金流出問題而崩潰的公司),對於長期價值有什麼影響呢?對於整體市場而言,對應的是綿綿不絕、蒸蒸日上的中國和中國經濟,這些衝擊對整體股指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當然,這中間會出現一些新的贏家和輸家,比如2003年的“非典”促成了電商的普及,這一次可能會加快外賣、教育線上化、電影發行變化,線上辦公等。很多行業,比如機場航空旅遊按照非典的經驗也是會有報復性的增長然後恢復正常。疫情的影響大致上就像是少吃一頓飯,對健康沒有影響。既然你知道跌下去確定還是會漲回來,那我們在慌什麼呢?我們需要的就是等待和耐心。

長期超額收益的一個來源是跨期投資的能力,和優秀公司長期成長。如果一個公司的長期價值沒有受到損害,價格下跌是買入的機會,而不是基於恐慌賣出。很多時候很難在市場上掙錢就是因為對短期波動過於敏感,迫於各種壓力和恐慌離開了市場,錯過了市場長期向上的趨勢線。我們做過統計,如果錯過重要的幾天你的長期回報會下降很多。現在大概就是這關鍵的幾天之一吧。如果你本來就在等待進場,現在可能是個不錯的機會。如果你已經在場,那就別慌,這就是一次性衝擊,等你完成離場下跌可能已經完成,反彈也大概率是快速完成。

巴菲特為什麼在價值評估的時候基本上就用10%左右的貼現率,固定不變,這其實是克服自己貪婪和恐懼的一個工具。不為環境所動所迫,把更多精力放在對於現金流的評估上。我們經常博弈環境的起伏,在琢磨10%的變化,一會是20%甚至更高,或者5%或更低,在天塌下來和一馬平川之間來回折騰。少做這些博弈,可以延長投資生命。

本文源自中國基金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