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打春、戴春、咬春,如何迎接春天?自古就有這些方法


今日立春:打春、戴春、咬春,如何迎接春天?自古就有這些方法

今天是立春,立春是我國的“四時八節”之一,地位十分重要。立春意味著以“藏”為主的冬天已經過去,嶄新的一年已經到來,一切都是生機勃勃的樣子。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的到來意味著萬物復甦,百草生長。

立春來臨之際,人們往往要進行許許多多的活動,或製作獨特的美食,或通過“打春牛”的儀式來迎接春天的到來。

一、立春的三候

每一個節氣都有屬於其自身的“三候”,雖只是簡短的幾句話,但卻能夠精確地反映出一個節氣所代表的氣候特點。立春自然也有三候,即“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今日立春:打春、戴春、咬春,如何迎接春天?自古就有這些方法

立春“三候”

一候東風解凍,意味著風不再是刺骨的冬風,而是帶有溫暖氣息的春風,微風拂過湖面,冰雪開始融化解凍。

二候蟄蟲始振,大約在立春五天之後,蟄伏在洞裡的昆蟲便開始甦醒,冬眠期也宣告結束,但由於天氣並未完全變暖,所以它們依舊會藏在洞穴裡等待時機。

三候魚陟負冰,立春之後,由於河面的冰開始解凍融化,所以藏在水底下的魚兒便開始活躍起來,它們會偶爾到水面上遊動,由於冰以碎塊的形式在水裡漂浮著,所以看起來好像是被魚兒們給揹著遊動一般。

以上三點便是立春的三候,種種跡象表明,春天真的要到來了。


今日立春:打春、戴春、咬春,如何迎接春天?自古就有這些方法

二、立春要“打春牛”

立春節氣,在我國各地,人們往往會舉行相應的迎春儀式,而打春牛便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流程。

打春牛又被稱為“鞭春牛”、“舞春牛”,其實春牛並不是真的牛,它是人們用桑木做成牛形狀的骨架,或用泥土雕塑成牛的形狀。

我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耕牛在農耕時代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許多朝代甚至有不準殺牛的法律條例。牛在我國寓意十分美好,它象徵著農耕文明的繁榮。春天到來之後,人們就要進行新一輪的作物播種活動,因此,人們就在“行春之儀”上“打春牛”,以求春種順利,五穀豐登。


今日立春:打春、戴春、咬春,如何迎接春天?自古就有這些方法

耕牛

“打春牛”這項習俗在我國曆史十分悠久,早在上古神話時期的神農時代便有了這項傳統。傳說,當時的官員在迎春儀式的貢桌前,要拜訪一尊“土牛”,讓一個人扮作“句芒神”並用鞭子抽打土牛,寓意抽掉牛的惰性,在春天來到之後能夠幫助人們好好耕種田地。

有文字記載的迎春傳統則出現在而在西周時期。在這一天,周王要帶領百官前往郊外迎春,各地城鎮和農村也要舉行土地的“開耕”儀式,以表明新一輪的播種與勞作正式開始。


今日立春:打春、戴春、咬春,如何迎接春天?自古就有這些方法

神農城炎帝文化主題公園

打春牛習俗自周朝產生之後,歷經千年的發展,到唐宋時期已經十分興盛。人們一般用四個人抬著“春牛”,由另一個人扮演主管民間農事的“春官”,並手持鞭子抽打“春牛”以迎接春天。

早在立春到來之前,人們便要開始製作“春牛”,而製作也十分講究,“牛”的身長需為三尺六寸五,寓意一年有365天,牛尾巴長一尺二寸,寓意一年有12個月份,牛的四個蹄子則象徵著一年四季,鞭打“牛”的鞭子也必須得是柳樹條做的,因為柳條象徵著春天,同時鞭子長度需二尺四寸,寓意一年有24個節氣。

而此時的“春牛”也由原先的土牛變為以桑木為骨架,以紙為外殼的“紙牛”,同時人們還要把“牛肚子”裡放上五穀雜糧,當人用鞭子抽牛時,牛肚子裡的五穀便會流出來,寓意著新的一年人們能夠五穀豐登,盆滿缽溢。


今日立春:打春、戴春、咬春,如何迎接春天?自古就有這些方法

我國民間的“打春牛”

到明清時期,打春牛習俗又有了新的發展,在男人用鞭子“打春牛”的同時,女性也會頭戴豔麗的飾物或者裁剪的春燕和春蝶,謂之“戴春”,而老人和孩子則要吃春捲或者春餅,謂之“咬春”。但無論是打春還是戴春、咬春,人們所要表達的祝願和希望卻是沒有變化的。


今日立春:打春、戴春、咬春,如何迎接春天?自古就有這些方法

立春習俗“戴春雞”

三、立春的其他習俗

除了“打春牛”之外,立春這一天人們還要進行其他的迎春活動,例如“貼春字”,也就是人們要在立春的時候在家門上貼上適宜春天的字畫,這項習俗早在唐朝時便已經產生,其中張貼的畫被稱為“宜春畫”,字則被稱為“宜春字”,例如“迎春”、“春光明媚”、“春暖花開”、“春色宜人”等字樣。


今日立春:打春、戴春、咬春,如何迎接春天?自古就有這些方法

貼春字

而在飲食方面,人們一般會在立春時節吃春餅或者春捲。吃春餅習俗早在唐朝便已經產生,無論是民間還是宮廷都十分流行。春餅是一張薄餅,人們在餅裡捲上各種各樣的蔬菜。

隨著時代的發展,春餅裡卷的菜樣愈發的豐富美味。據史料記載:“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春天許多新鮮蔬菜開始發出嫩芽,人們為了嚐鮮,便用薄餅卷著蔬菜並進行油炸,取名為“春餅”,吃了之後寓意五穀豐登,同時也象徵著春天已經到來了。


今日立春:打春、戴春、咬春,如何迎接春天?自古就有這些方法

吃春餅謂之“咬春”

文史君說

立春是我國的四時八節之一,其地位毋庸置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想出了許許多多的慶祝立春日的活動,如“打春牛”“貼春字”、吃春餅等等。但無論是哪一種活動,都蘊含著中國人民希望新年五穀豐收的美好祝願與希望。

參考文獻

李壽岡:《也談打春牛和寒食的習俗》,《民俗研究》1988年第3期。

雷偉平:《立春習俗中“春牛”的民俗譜系》.,《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